家住重庆渝中区煤建新村社区的李代富老人,过去一提起上医院就烦:从家到医院不到2公里路,但山城地形高低错落,出门就爬坡过坎,去医院看病抓药需要走上半个多小时,“特别是从医院拎着一大袋药回家时,天气热,上下坡,一趟路下来浑身不舒坦”。
现在,李大爷的烦恼消除了。《人民日报》近日报道,针对城区坡坎多、山路弯、空间错落的特点,重庆今年开通了首条小巷公交便民健康专线,通过在医院门诊楼、住院楼下设立公交站点,满足群众下车就能看诊、住院的需求。现在,最短只需5分钟,李大爷就能从家门口赶到重医附一院门诊楼下。
小巷公交,体积小、用处大。小巷公交虽然一趟只能提供11个座位,但其发车频次高,每隔5至10分钟就有1班车。相较于普通公交车型,在坡陡弯多的山城里,纯电款小巷公交开得“如鱼得水”。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周边居民看病拿药的健康需求,还成了外地游客探索重庆别致景观的新方式。
小巷公交之好,不仅仅在于为人们出行带来的便利,更在于其背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街道干部接到医院职工和附近居民反映的出行难题后,联合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坐到一起商量方案。从经济账算到安全账,从眼前账算到长远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各方群策群力,只为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500米”。
当然,小巷公交也不是“一开了之”。要想让创新服务落地落实,也需要持续完善配套举措。比如,道路拥挤、时常堵车,成了群众搭乘小巷公交出行的一个难题。当地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成果和“民呼我为”应用,从优化公交线路规划布局入手,串起公共服务资源,助力打造“10分钟公共服务圈”。如今,乘客可以借助“车来了”App,实时了解车辆到站情况,省时又省力。
“小巷公交”式的创新服务,在重庆不是个例。从火爆全网的“背篓专线”,到便民利民的“潮汐摊区”,再到持续增加的小微停车场……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方能成就为民服务的大事。用足调查研究的法宝,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也是重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体现。
唯有立足群众所需所盼,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办好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才能真正彰显出现代化治理的水准。期待“小巷公交”式的创新服务能够多起来,不断提升人们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