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有温度有深度的故事 凝聚合作共赢的国际共识切身感受中国的加速变革和不断进取见证真实中国 打破抹黑偏见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挖掘有温度有深度的故事 凝聚合作共赢的国际共识
切身感受中国的加速变革和不断进取
见证真实中国 打破抹黑偏见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拓展机遇之路 共享美好未来 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

挖掘有温度有深度的故事 凝聚合作共赢的国际共识
——7位中外记者分享参与“一带一路”采访中的动人故事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尤 王亚同 何春阳 卞立成

  8月31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举行。图为“媒体使者”讲故事环节。记者 齐岚森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记者即使者。

  共建“一带一路”这条成就无数幸福的阳光大道,记者是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来自各个国家的记者,在用心用情,挖掘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丝路故事,凝聚“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的国际共识。

  8月31日,在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开幕式的“媒体使者”讲故事活动环节,来自中国、保加利亚、埃及、阿根廷等国家的记者分享了自己在参与“一带一路”采访中的动人故事。

  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宦翔:

  丝路上的幸福故事

  宦翔是一名90后记者,他深入巴基斯坦、埃及、希腊,采撷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的“浪花”。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曾是一个方圆数公里内找不到一所小学的小渔村,长期受到贫穷困扰。2016年,中国捐建的当地第一所小学——法曲尔小学落成,350名儿童从此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宦翔说,为支持建立学校,当地一位老人穆哈迈德捐献了自己价值900万巴基斯坦卢比(约合人民币55万元)的土地。

  穆哈迈德告诉宦翔,以前孩子们不得不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他说:“我很感谢中国为我们建设了一座很好的学校,这将为孩子们创造光明未来。”

  这样的幸福故事宦翔在采访中还遇到很多。他介绍,人民日报社组织了“共建‘一带一路’”主题采访,分别与东南亚、中东、中亚、非洲等国的69家主流媒体开展联合采访,深入报道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展现共建“一带一路”的壮阔图景。“参与采访,我深深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给相关国家带来发展,也给当地许多人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保加利亚《言论报》国际部主任塔尼亚·格鲁赫切娃:

  我在中国学到重要一课

  2023年2月,格鲁赫切娃受邀到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参加为期四个月的记者交流项目。在此期间,她撰写了《四个月零二十二天》一书,详细描述了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格鲁赫切娃坦言,在中国学到的重要一课是,并不存在“小国”一说。“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无论发展水平、种族或宗教背景如何,都非常重要。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因此我们都应怀有同一个愿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格鲁赫切娃看来,共建“一带一路”正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举措之一。她介绍,过去11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数不胜数的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医院、学校因此而建成,服务当地的人民。来自不同大陆的人们紧密相连,享受着他们从未想象过的生活。

  她认为,在给予方面,中国无疑是最好的老师——不仅仅是物质,还有在政治和改善生活方面的智慧。

  新华社国际部记者郑开君:

  矿山上开出郁金香花海

  郑开君通过分享过去几年中他在许多国家看到的美好变化,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取得了众多务实合作的成果。

  今年5月,他在塞尔维亚一个叫博尔的城市拍了一张照片——一片郁金香的花海。这不是在花园或公园里拍的,而是在一座矿山边。

  六年前,那里根本不是现在这样。彼时,这座百年矿山因污染和管理问题陷入困境,当中国专家向当地人展示“现代化绿色矿山”运营的图片时,员工克里斯蒂安和他的同事们半信半疑地说:“这是不是软件‘修’出来的?”

  郑开君说:“六年后,他们自己就站在这仿佛‘修图’一样的环境里。”

  过去几年里,郑开君在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卢旺达等地,见证了很多这样的变化。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给记者们提供了用更具同理心的方式看世界的机会,让大家去发现更多美丽的事物,呈现更多可能性,讲述更多相融相通。

  埃及中东通讯社执行主编、编委、内阁新闻部主任艾曼·卡迪:

  “在中国,延续的壮志和梦想从来没有边界”

  艾曼·卡迪是一名埃及记者,他在过去32年里走遍了世界众多国家。在他心中,担任中东通讯社北京办事处主任那段时期的经历尤其精彩。

  “我曾经和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受到带有偏见的西方媒体的影响,对中国的认知刻板单一。”艾曼·卡迪说,直到2011年4月4日,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才发现,“你听到的、读到的和你亲眼见到的大不同。”

  他表示,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活方式,外国人在北京、上海、成都、义乌等地的感受都不相同。比如在江苏的华西村,农民拥有工厂、船只、酒店,他发出感叹:“中国充满奇迹”。

  在艾曼·卡迪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这个梦想中的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中国,延续的壮志和梦想从来没有边界。”艾曼·卡迪说,他希望中埃之间的友好合作及互惠互利能够长长久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周迦昕:

  在冲突报道中展现中国媒体立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周迦昕,曾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和美军撤离阿富汗事件中参与一线报道。活动现场,他分享了如何在冲突报道中展现中国媒体立场。

  “美军撤离一周年之际,在喀布尔最大的一处难民安置点,让我真切体会到美军及其盟友给这个国家和当地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还没走进纳乌祖拉家的院子,你就会闻到酸臭的泔水味儿,这其实就是两个敞篷的牛圈。纳乌祖拉就靠每天开三轮车收集泔水喂养两头租来的牛,一个月赚大概400块钱人民币来维持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周迦昕说,牛圈正是纳乌祖拉一家逃避战乱住了七年的地方,也是千万阿富汗难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关于人权的叙事长期以来被西方媒体控制,与西方黑白颠倒的媒体叙事抗衡、用真实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争得话语权是CGTN国际传播担当的重要使命。”周迦昕说。

  俄乌冲突爆发后,周迦昕作为首批抵达基辅的总台记者,一方面真实记录老百姓的苦难,一方面更加关注历史叙述与和谈的现实意义。

  周迦昕说,他将继续坚守国际传播使命,在新闻一线为观众提供全面的真实的世界和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叙事。

  阿根廷《关键中国》节目记者、出品人西尔瓦娜·劳拉·雷迪沃:

  我是听着中国故事长大的

  西尔瓦娜·劳拉·雷迪沃制作了专门介绍中国和亚洲的视听节目,以广播形式通过《关键中国》节目放送。

  “我是听着中国故事长大的。”西尔瓦娜·劳拉·雷迪沃讲述了祖父加斯顿·雷迪沃与中国之间的友谊佳话。“他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后来担任阿根廷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1954年,他自愿来到中国,想要亲眼看看革命胜利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样子。”

  她说,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不少国家还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邀请世界各国知识分子、记者和活动家组成代表团来中国访问,让世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外交”的成功经验,让其祖父深受启发。

  “此时此刻,我就在中国,这个不断努力消除贫困、建设世界人民共享的未来的国家。拉丁美洲饱受贫困之苦,极右翼政策正以令人担忧的方式抬头。追随祖父足迹,我致力于传播关于中国的真相。”西尔瓦娜·劳拉·雷迪沃说,将进一步致力于促进两国之间的商业交流,并对中国发展进行评论。

  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徐潘依如:

  冰川上的友情故事

  徐潘依如是名年轻的网红调查记者。她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揭示事件的真相,为观众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信息。她在海内外拥有超过百万的粉丝,制作的节目曾被两百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引用。

  活动中,她分享了自己展示真实信息,消除误解,增进中阿友谊的故事。

  “阿根廷是一个能源和外汇短缺的国家。为此,中阿双方达成共识在圣克鲁斯河上共建水电站,为阿根廷及它的邻国提供重要的电力。”徐潘依如说,然而像许多“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一样,它遭到了西方媒体的猛烈攻击,西方媒体声称它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尤其是对当地冰川来说将是一个灾难。

  徐潘依如飞越半个地球,前往电站和冰川所在地,目睹和记录了当地冰川及周边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的真实情况,粉碎了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带来的恶劣影响。

  在这里,她还遇到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一名当地雇员穆索。穆索说,中国建设电站的资金让气候科学家能够近距离研究冰川、保护冰川,这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用他的话说,“中国不是破坏者,而是建设者。”

  徐潘依如表示,新闻记者在塑造世界观方面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