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作中的周桂秋(右) |
2024年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桂秋,是万州区公安局红光派出所社区民警,一级警长。从21岁干到今年45岁,她的工作岗位只有一个,那就是社区民警。她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个人嘉奖,多次获评万州区公安系统“优秀社区民警”称号,树起万州公安社区民警的标杆和典范,先后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女民警”“成绩突出个人”、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万州区“十佳政法干警”荣誉称号。
把居民的每一件事都当成大事
在红光派出所,万州区首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警务工作室——“秋秋工作室”,用的正是她的名字。
在万州太白街道红光社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周桂秋熟悉的身影。这片2平方公里的城区,她的脚步从未停歇,24年的扎根,让她对辖区99栋楼房、3731户、8224人、3所学校、11家企事业单位、267家个体商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居民也对她再熟悉不过。在周桂秋的微信通讯录里,社区2000余户家庭都是她的“好友”。为此,她还在万州开先河,创建了万州警方第一个“网上警务室”。居民有啥情况,腿都不用跑,动动手指“网上警务室”就反映了。
24年来,周桂秋坚决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把居民的每一件事当成大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耐心、细致、热情地为居民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守候着万家灯火。
周桂秋干净纯粹守初心,躬身践行“干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社区民警岗上专注前行,创新推出了“六步矛盾排解法”和“15字群众工作法”两个新时代“枫桥经验”派出所工作法,为推进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贡献了心血和智慧,诠释着人民警察的职责和使命,用平凡工作为警徽增光添辉。
当好社区大家庭的“周管家”
为了守护社区的平安和谐,周桂秋甘当社区大家庭的“周管家”,居民的烦心事、揪心事、苦恼事,她都一把抓起“管一管”。问及为何要“管得宽”?周桂秋不假思索地回答:“管得宽才能让更多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解决在社区,才能让社区长治久安。”
从警24年来,她共帮助辖区困难居民100余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00余件,彰显了一名社区民警的为民情怀。
2021年8月,万州区首个以社区民警名义命名的工作室——“秋秋工作室”挂牌成立。“秋秋工作室”是在周桂秋“两个工作法”的基础上,更深层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致力于做好社区治理的“小文章”,推动以“止于未发”为目标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格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围绕宣传防范、服务群众,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打造社区平安的“减压阀”,争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的社区矛盾化解“清道夫”。
周桂秋是新时代的最美“枫警”,是居民的贴心人,是社区平安的守夜人。24年来,辖区70余名重点人员在周桂秋的帮教下,找到了生活的动力和希望,她守着民心和初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居民需要的人。
“为百姓工作就是最好的前途”
在很多人看来,与社区居民打交道,都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但周桂秋认为,居民的事没有一件是小事,哪怕劝和了吵架的两口子,成就感也不比办了大案要案低。
周桂秋说,社区民警承担着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应急救助服务等职责任务,归根结底,是要让居民共享平安和谐美好生活,作为社区民警,她的成就感就是社区的平安和谐。
24年来,周桂秋躬耕社区从不缺席,几乎每天都在进楼栋、入家庭,日复一日地宣传政策方针、化解邻里纠纷、解决居民问题、关注重点服务对象,只要是利于社区平安和谐的,她就像开足马力的发动机,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据统计,成为社区民警以来,周桂秋入户5万余次,调解矛盾纠纷2000件,参与巡逻防控3000次,提供案侦线索300条,协助破获各类刑事、治安案件400余件,为居民提供帮助600余人次。
有人觉得做社区民警就是管管人口,和老百姓打交道没前途。但周桂秋觉得,为老百姓工作就是最好的前途。20多年来,她始终保有一种为民情怀,足迹踏遍管辖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居民有呼,她就有应,居民有求,她就有所动。
据了解,红光社区2018年以来110警情和刑事发案持续下降,辖区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位居全区第一。
潘锋 贺晓琴 图片由万州区公安局红光派出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