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烤”验,在重庆大地遍寻历史遗珠重庆优质豆组团入川 共建“高原粮仓”农户贷款 银行不看抵押看“画像”两届帮扶干部接力 助推石柱乡村振兴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兰英“天路”上 来了快递哥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无惧“烤”验,在重庆大地遍寻历史遗珠
重庆优质豆组团入川 共建“高原粮仓”
农户贷款 银行不看抵押看“画像”
两届帮扶干部接力 助推石柱乡村振兴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兰英“天路”上 来了快递哥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8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英“天路”上 来了快递哥

  (上接1版)下午3点原路返回,他将两个村的邮件送到村民手中,或放到邮件自取点。这样一个来回,路程近百公里。

  然而,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邮路,沿途要经过重庆第一深谷——兰英大峡谷,全程都是蜿蜒险峻的山路,熟悉路况的当地司机单程也得开两小时。

  当天,记者在通城镇共配中心坐上王绪平的车,跟着他一起去投递,行进在贴壁而凿、蜿蜒险峻的公路上,不免有些紧张。

  “这条公路没通之前,一些地方的村民出行更加困难。”王绪平说,2001年,西安村周家坪23户83名村民用4年零3个月时间,在悬崖上凿出一条1.2公里的挂壁公路,曾被央视多次报道,这条路也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天路”。

  大抵是习惯了路况,王绪平开车开得淡定从容。不过,他说也有害怕的时候,“夏天怕下雨落石,冬天怕路面结冰。”

  一次夏天雨后出村,一块海碗大的落石砸穿车顶,擦着肩膀落在驾驶舱,吓出他一身冷汗;一次冬天下山过弯,车轮套上了防滑链也刹不住,车头直冲向护栏,幸好被弹了回来;要是遇到道路受损,就得回村绕行巫山县大昌镇、官阳镇,单程要4个多小时。

  6年时间,王绪平的邮车里程表从3万公里变成了18万公里,今年3月才换了新车。

  “邮快合作”后,王绪平每天投递的快递量少则一百四五十个,多则两百个。一年里,除了春节假期等时间,这条邮路基本上没间断过。

  “不能间断啊!”王绪平说,因为每天都有村民站在公路边,眼巴巴地盼他的邮车。

  村民们习惯了网购

  邮车行至兰英村四组,远远地,记者果真看见前方公路边有人,正朝这边张望。

  在公路边等着的村民叫吴康兰,当天她有两个快递,都是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女儿寄来的。自从快递进了村,女儿隔三岔五给家里寄东西。上周和女儿通电话时,吴康兰说了句“夏天蚊子多”,还顺带了一句“木头椅子坐着硬”,女儿便寄来了蚊香和椅垫。

  “小王,明天我给娃儿做点咸菜寄去,麻烦你来取……”王绪平上车欲离开时,吴康兰又补了句。

  邮车继续朝前行驶,60岁的刘中清老人听见响动,很快就和老伴从屋里迎了出来。

  “这老两口是收件‘大户’,基本上每天都有。他们3个子女在广东,三天两头寄东西回来。他自己还学会了网购,镰刀、种子、肥料、换季的衣服、家用的豆浆机都在网上买。”王绪平笑着说。

  “割猪草的刀9号买的,今天就到了?”刘中清接过邮件,一脸欢喜。

  当买货退货都和城里一样方便时,乡村的消费热情被迅速点燃。

  王绪平告诉记者:“自从快递进了村,村民们习惯了网购,种子、农药、化肥、水泥、瓷粉、日用品、小零食、三轮车等啥都买,甚至还买兔子、乌龟、鸡苗等活物。今年上半年,有人网购鸡苗,大家都跟着买。最多的一次,我拉了90只小鸡回村,沿途熏得我吐了四次。”

  最折腾的一次是去年冬天。西安村海拔高,冬天下雪后水管结冰,村民用不上水。有村民网购了一包水管防冻泡沫,4箱泡沫就把邮车装得满满的,其他快递都放不下了。王绪平只得送完泡沫后,又跑了一趟送其他邮件。

  想把山里的好东西卖出去

  下午5点过,王绪平的邮车抵达西安村邮政代办所。

  王家的小超市就开在邮政代办所旁边。父亲王前才迎出来,帮他取出附近村民的邮件,分门别类地放在快递架上,等待村民来取。母亲孔祥春行动不便,却不肯闲着,让家人把她的床设在小超市的进门处,日常负责招呼客人等。

  晚饭后,来代办所取快递的人多起来,大家熟练地取件、扫码、出库……

  有个村民取完快递后,立马去一旁的超市买了瓶饮料,扫码付款后往正在忙活的王绪平手里一塞,丢下句“小王,请你喝瓶水”后,便头也不回地离开,留下王绪平一脸无奈地笑着摇头。

  原来,自从快递进了村,村民们吃的用的都网购,连小孩喜欢吃的零食也在网上买,王家小超市生意一落千丈,一天也卖不出几单。王绪平和父母不但没有怨言,还帮着不熟悉网购的老人买需要的物品、退掉不满意的商品,从不嫌麻烦。村民们过意不去,便不时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感谢。

  外面的好东西源源不断地进入偏远山村,不但让村民享受到更便利的生活,也让他们有了新思路。

  西安村尽管地处偏远,近年来却因地制宜发展起独活、太白贝母等中药材产业。“说不定能开个网店,把山里的好东西卖出去呢。”王绪平和好多村民,都有这样的想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