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在江津区,一场企业与高校的“双向奔赴”火热进行。
7月28日,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建工”)承建的重庆交通大学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开工仪式顺利举行,现场掌声雷动。
将目光从江津转向两江新区,中冶建工正着力打造四川美术学院的第三个校区——悦来校区。
7月29日,中冶建工承建的四川美术学院悦来校区实验中心建设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实现全面封顶,即将进入二次结构施工及室内外装饰装修阶段。
再将目光投向湖北武汉,中冶建工将助力长江职业学院打造又一标志性建筑。
7月30日,中冶建工与长江职业学院就打造教学实训综合楼举行签约仪式,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学院教育教学实训条件,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硬件支撑。
连续3天,3个高校建设项目先后迎来重大节点,成为中冶建工“筑”力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依托以“四特十甲”为核心的资质体系和建筑全产业链整合服务优势,中冶建工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技能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等多个领域推动与高校合作走深走实。
发挥专业优势
为高校发展提供“硬支撑”
高校,是人才培养与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从推进高校教学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助力莘莘学子筑巢圆梦;到打造高校科研空间全新范式,推动原创研发成果蝶变孵化。中冶建工在深耕专业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在创新驱动中开拓科教融合广阔空间,充分发挥建筑业全产业链整合服务优势,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服务的同时,也为高校发展提供“硬支撑”。
扎根巴渝,中冶建工主动投身,以品质履约打造多个精品工程。
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西科所——国家重点科研试验基地,建成后主要用于内河航道治理及水力学相关科学研究,于2020年获评“中国钢结构金奖”;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体育中心——重庆高校最大的体育馆,可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于2022年获评“中国钢结构金奖”;
西南政法大学综合实验楼——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完美解决学校教学、科研、实训等主要功能用房紧缺及专业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重庆市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万州区“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项目一期已建成投用,二期也即将实现交付。
走向全国,中冶建工主动融入区域建设,以专业卓著服务高校发展。
河南南阳智慧物联职业学院已初见雏形,建成后将打造拥有一大平台、两大领域、三大产业集群、四大教学中心的综合体系;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建设如火如荼,整个校区整体规划学生规模2万人;江苏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A地块建设蓄势待发,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生福祉、增强发展底气。
聚焦价值创造
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企业需求、高校培养与学生能力之间的不互通、不衔接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中的“痛点”和“堵点”。如何才能让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配社会发展需求,既是学校需要研究的重要命题,也是企业开辟校企合作新路径的指引。
近年来,中冶建工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共建,让更多高校学子们有机会接近企业和岗位,也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打开了互通之门,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大学、重庆交通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共同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以工地实践教学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为学子就业打下坚实的“实战基础”。中冶建工主动迎合高校人才培养需求,让课堂搬进施工现场,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进工地”“工地大讲堂”等现场观摩活动,联合高校围绕数字建造、人工智能、机械自动化、大数据等行业新技术广泛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打造“产、学、研、用”生态圈,推动理论与实践不断融合,拓宽知识视野。
以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为抓手,助力更多的有志青年实现从“工”到“匠”的提升。依托吴钢技能大师工作室、任相福技能大师工作室两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多个省部级大师工作室,中冶建工在为企业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同时,将工作室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课程资源建设等相结合,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和学习机会,让企业工匠走进教学课堂,通过举办讲座、承办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实现校企双元育人。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央企担当,助力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中冶建工切实履行央企社会责任,持续提升就业吸纳能力,筑牢稳就业“压舱石”。近5年招募全国各大高校房屋建筑类、基础设施类、勘察设计类、金融财务类、职能管理类等多专业毕业生上千名。
将企业发展与高校建设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互促,中冶建工将继续深化与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产学融合、校企共赢,“筑”力教育强国,赋能双向发展。
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