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国家宝藏》第四季完结。10期节目,9座历史文化遗产,27件国宝,带给了观众极致的文化体验。最后一期,按照节目传统,要从本季亮相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各评选一件国宝为“《国家宝藏》年度中华文明标识”,并送上国宝印信。
本季获此殊荣的,就有重庆涪陵的白鹤梁题刻。
白鹤梁题刻凭什么入选“中华文明标识”?它的保护与传承,能够给其他地区带来哪些启示?以白鹤梁为切口,驰骋思维、放宽视野,从中触摸文化的肌理、倾听文明的回响,能感受文物的厚重与亲近,理解白鹤梁的平凡与伟大。
说到“厚重”二字,不论从物理意义还是文化分量上看,白鹤梁都够厚、够重。从东汉到魏晋、唐宋到明清,从诗词到记赋、四言到千字,从零散分布两岸到集中在巨大石梁……白鹤梁把科学价值、文学价值、象征意义全部“拉满”,配得上“遗世独立”四个字。它除了是一块巨石,更成了三峡文化、长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缩影。
说到亲近,生活在白鹤梁旁的涪陵人最有发言权。文物都得供奉在玻璃橱窗里吗?白鹤梁就不是。从老旧的黑白照片、描述涪陵的书文中,常能看到往昔白鹤梁的身影。没蓄水前的白鹤梁,人们或与之合影,或在附近游泳,像陪伴老友般历经岁月。蓄水后的白鹤梁,成了全国唯一一个淹没在水中的博物馆。那也不打紧,人们隔着玻璃、透过江水,遥遥相望、“在水一方”。
厚重与亲近,相伴相生。但让白鹤梁题刻脱颖而出的,还是平凡外表下的伟大内涵。将飘远的思绪撤回来,将眼光聚焦在重庆,也能看到历史车轮绵密的辙痕——巫山龙骨坡遗址,是百万年前古人类栖居的家;大足石刻,见证了历经千年的释道儒“三教”融合;合川钓鱼城,是古人对垒的战场……白鹤梁题刻,以其深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即将与埃及罗达岛尼罗尺一起,作为人类珍贵的水文遗产,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是历史的刻度,也是文明的回响。白鹤梁题刻,成为“中华文明标识”国宝,这是重庆的荣耀。此时此刻,它仍静静躺在水下,但分明也在诉说——诉说着巴渝大地文明繁衍的故事,诉说着长江之畔文化滋长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