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雕客”跨越千年再携手
第011版:双城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川渝“雕客”跨越千年再携手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7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川渝“雕客”跨越千年再携手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传勇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游人在夜色中参观宁静而神秘的石刻。通讯员 黄舒 摄/视觉重庆

  南滨路雅巴洞,市民正观赏大型石刻《长江·母亲的歌谣》(暂定名)并拍照留念,石刻由30多位川渝工匠用时近10个月雕刻而成。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川渝雕刻共享产业园内,石刻工匠在共享车间内加工石刻作品。记者 周传勇 摄/视觉重庆

  精美的大足石刻。通讯员 黄舒 摄/视觉重庆

  自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的第一声开凿之音算起,大足石刻凿壁开窟的声响已延绵上千年。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百余处摩崖造像的总称,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可鲜为人知的是,重庆大足石刻凝聚着四川安岳石刻工匠的心血。

  千年前,四川安岳文氏石刻工匠扎根大足,他们在大钟寺、石篆山、石门山等石刻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雕凿痕迹,且极有可能参与了宝顶山石刻的万尊造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

  千年后,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川渝两地石刻工匠、企业、艺术家再度联手,千年石刻正焕发新活力,书写更多可能。

  1

  安岳石刻工匠六代人扎根大足约200年

  1986年,大足新石乡长生村村民周明泉在大钟寺坡南侧挖掘新屋地基时,挖出了50多件宋代圆雕造像。

  在这批石质文物中,有一件高0.48米的八面体石柱较为奇特。考古人员分析后发现其是一件陀罗尼经幢的幢身部分,上面完整记述了营造的缘由,更重要的是经幢残件上还刻着“镌作文昌 男惟简 惟一”字样。

  这是在大足石刻上发现的最早的匠师署名题记。

  根据署名前的籍贯和称谓可知,文昌、文惟简等文氏匠师均是如今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人。

  后经考证,此次出土的50多件宋代圆雕造像主要由文氏工匠雕凿,包含了尊者、圣僧、罗汉及菩萨像。雕刻技艺有一个共同点,即身上服饰衣纹的线条起伏转折柔和、刀法流畅。这继承了北山晚唐造像浅雕浅刻手法,并进一步发展为纯熟多变的线雕阴刻,为大足石刻增添了一种艺术风格。

  如今,大钟寺圆雕造像多数陈列在大足石刻博物馆展厅之中,部分作品还先后在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国家博物馆、加拿大安大略省基齐纳博物馆展出,向世人诉说大足石刻的历史。

  “据考证,文昌是第一代来大足的文氏工匠,在他之后,先后有五代文氏后人在大足献艺,延续时间长达200年左右。”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强告诉记者。

  据调查和研究梳理,文氏工匠第二代包括文惟简、文惟一,两兄弟的署名最初与其父文昌一道出现在大钟寺圆雕陀罗尼经幢上,后来又在大足石门山石刻、石篆山石刻出现过。

  在石篆山石刻中,文惟简的署名作品较多,比如志公和尚龛、文宣王龛、文殊普贤龛、地藏与十王龛等。在石门山石刻中,文惟一在山王龛、释迦佛龛上均有署名,据考证,他是目前在石门山发现最早的雕刻匠师,对石门山的后续雕凿有较大影响。

  到了文氏第四代,目前发现有文仲璋、文仲宁、文仲渊三人的署名。三人的造像地点较文氏第三代有增加,其中,文仲璋在大足妙高山石刻的三教窟、玉滩石刻的千佛洞以及安岳县净慧岩石刻的数珠手观音龛均有署名作品。

  “妙高山的三教窟中,释迦佛、老君、孔子共处一窟,可见文姓后世匠师不但善于三教题材,还对三教题材的融合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李小强说,石篆山石刻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至8米,是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全国石窟中都较为罕见。对此,文氏工匠功不可没。

  而到了文氏第六代,目前共发现5人。其中,文艺是已发现的文氏家族在大足的最后一位匠师,其作品仅见于灵岩寺石刻之中。

  据统计,在大足的安岳文氏家族共有22名匠师,其中有17人在大足石刻中有署名,其作品主要散布在大足中敖、三驱、珠溪、邮亭等地。

  世人皆知,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的宝顶山石刻,由南宋著名僧人赵智凤主持营建,根据现有资料,文氏工匠很可能参与其中。

  李小强介绍,宝顶山石刻造像近万尊,造像题材无一重复,涉及佛教密宗、禅宗、华严宗等宗派,规模宏大,在雕刻技艺、选材布局等诸多方面均属于石刻开凿的空前突破。然而,在宝顶山石刻方圆5里内近万尊宋代造像中,未见一处关于匠师姓名的题记。

  宝顶山石刻的匠师究竟有哪些人?

  “文氏匠师极大可能是宝顶山石刻营造的重要力量。”李小强说,在宝顶山石刻营造时期,大足境内极少有石刻营造活动,发现的匠师署名造像点也仅有灵岩寺,为文惟简玄孙文艺的题名,便再无署名造像,这一现象与宝顶山营造之前大足石刻的盛行不相吻合,因此当时文氏工匠很可能与本地工匠一起参与了宝顶山石刻的雕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

  共享产业园翻开川渝“雕客”合作新篇章

  在南岸区雅巴洞江滩公园,有一个热门打卡地,只有汛期之后才会露出全部面貌。它名为《长江·母亲的歌谣》(暂定名),由30多位川渝石刻工匠用时近10个月雕刻而成。

  远看这座巨型石刻,一位母亲正作游泳状,11个孩子憨态可掬,聆听着妈妈的歌谣,满脸欢笑。该石刻长度为63米多,象征长江6300余公里长。母亲的形象代表长江,11个孩子代表沿江11个省市,孩子们在母亲呵护下奔向大海,走向世界。

  该石刻于2022年动工,采用借鉴了摩崖造像、牧牛图的雕刻手法,在两地石刻工匠通力合作下完成,2023年初完工后,成为许多市民热衷的打卡地。这也是近年来川渝两地工匠合作助推石刻“出圈”的典型作品之一。

  大足石刻文创园服务中心主任段勇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川渝“雕客”合作,得从一个园区讲起。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推进,两地的合作日渐紧密,但在石刻方面一直存在着一大瓶颈——缺少一个为两地企业、工匠、艺术家打造的合作平台。

  2019年,大足相关部门专门在区内以及四川调研了石刻企业发展情况。“我们发现两地大多数相关企业体量很小,也没有专门的工厂,数控化程度很低,同时分布还十分分散。他们各自经营,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合作,难以承接大项目,发展缓慢。”段勇说。

  为凝聚企业力量,加快形成聚集效应,2022年,川渝雕刻共享产业园应运而生。这也是川渝首个专门为雕刻而建的产业园区,开启了千年来川渝“雕客”合作新篇章。

  共享产业园拥有2万余平方米雕刻工厂,配备了机械臂雕刻机器人、大型圆雕和浮雕机共30余台,采取设备共用、人才共育、市场共建的共享模式。入驻企业第一年减免租金,第二、第三年租金减半增收,减免水电费,此外还有金融服务、创业指导、技能培训、集中创作等服务,一改之前川渝雕刻企业散、小的局面。

  去年,位于大足区的重庆巨龙雕塑有限公司遇到了一个“幸福的难题”:公司通过重重竞争,拿下了四川仪陇县市民广场大型文化浮雕项目,但项目所需人力物力较大,难以独自按时完成。

  怎么办?

  “公司有十余名工匠,没有生产车间和智能化设备,以往的石刻作品都是纯手工雕刻,耗时很长,也很少与其他工匠合作。”巨龙雕塑总经理张仪刚说,一时间他也不知从何下手:如果纯手工雕刻,大概需要一年半至两年时间,客户等不及;如果购进设备,成本太高,公司难以承受。

  一筹莫展之际,张仪刚从段勇那里得知川渝雕刻共享产业园有共享设备可以租赁,还有川渝两地的石刻工匠可以雇用。

  张仪刚立即与园区取得联系并筹备生产。“除了租用设备,我们还从产业园聘请了川渝两地二十余名工匠。”张仪刚说,两地石刻文化一脉相承,技艺上有共通之处,实操过程中,工匠们会根据客户需求从石刻比例、结构、技法等方面深入讨论,结合各自经验,给出最优方案。

  历时约半年,巨龙雕塑保质保量完成了订单。“这是公司第一次到共享产业园租赁设备,也是第一次与四川的石刻工匠合作,积累了许多实操经验。”张仪刚说。

  据了解,目前川渝雕刻共享产业园已入驻100多家川渝两地的雕塑企业和石雕石材企业。通过这个产业园,两地“雕客”联手完成了《长江·母亲的歌谣》、四川仪陇县市民广场大型文化浮雕项目、广安市文博公园文化创意项目等多个大型雕刻项目,书写了许多精彩的合作故事。

  3

  川渝技艺碰撞激活“雕客经济”

  6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四川省蓬溪县的四川艺道雕塑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见10台自动化雕机有序运行,钻头在石料上来回打磨,留下精美的图案。

  “这是达州客户的订单,再有两三天就完工了,虽然量不大,但我还是预备了一些工匠来补位生产。”公司总经理、蓬溪石雕非遗传承人赵向培说,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两个多月前,公司刚经历了一场“生产危机”。

  今年4月,广州一位客户交给了赵向培一个500万元的项目,要求在5月18日前完成。

  赵向培立即向蓬溪县和大足区的石刻工匠发出召集信息,很快就有60名工匠响应,但仅靠这些人仍有可能无法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订单,存在较大风险。

  赵向培不得不前往成都寻找合适的石刻加工企业。“接连找了两家企业都不符合要求,要么设备不行,要么工匠水平不够。”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赵向培也想过找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来进行粗加工,但对方收费太高,公司难以承担。

  赵向培束手无策之际,段勇送来了好消息:大足区川渝雕刻共享产业园有现成的共享设备和工匠,设备租赁整体价格比市场价格至少低10%。

  现场考察后,赵向培分出了200㎡的浮雕让园区首次加工。“本来我想再采购一批设备,但长远来看,很可能会闲置,如今有了园区的共享设备,至少给我节约了60万元的设备成本。”赵向培说,当时园区仅用十余天时间就完成了加工,质量也很高,首次合作非常顺利。

  此外,赵向培还雇用了一批大足石刻工匠前往蓬溪县对石刻精加工,其中就包括杨家胜。杨家胜有着成熟的石刻技艺,但一直使用传统手法,对现代雕塑的接触较少。

  “客户对人物雕像的神态、表情、整体轮廓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灵活运用线条来塑形。”杨家胜说,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所以在实操中有时难免无从下手。

  赵向培经常召集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最佳雕刻手法,线条的路径如何规划,脸部各部位的深浅该留多少,如何让眼睛更传神、立体感更强……

  “蓬溪的石刻工匠更擅长宏大的城市雕塑,而大足的工匠更擅长对小场景的刻画。”赵向培说,大家相互交流总能碰撞出新的创作手法,这既丰富了川渝两地的石刻技艺,也能承接难度更高的雕刻项目,进一步激活“雕客经济”。

  今年5月15日,赵向培和60多名川渝石刻工匠提前三天完成了订单,获得了客户多次点赞。

  “当前市场环境较为低迷,对企业来讲,通过降低设备成本来提升收益是首选,共享产业园恰好符合企业当下需要;对工匠来说,只有通过项目才能获得更多就业和学习机会。”赵向培说,以优质项目驱动两地石刻发展是未来趋势。

  记者采访赵向培过程中,他接到了段勇的电话:共享产业园正在与台湾客户洽谈加工大型石雕作品《爱的符号》,目前已经进入分割设计阶段,待客户确认后就将进行加工制作。段勇说,届时大足雕刻技艺将在台湾展示,想邀请艺道雕塑参与这个项目,并联合川渝两地石刻工匠共创精品,再次携手“出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