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今年端午节,王先荣与李光模在一个小组包粽子,协作中两人开始搭话,心结也慢慢解开。
近年来,隆盛镇以网格党建为突破口,以10至30户左右的农家小院为基本单元,打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通过“小院居民共同参与、矛盾调解法治为先”,该镇逐步探索出“小院+”的基层治理模式,为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提供了新路径。
用“有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眼下正是蜂糖李采摘季。每天早上不到八点钟,45岁的小院居民李良才到家附近的李子基地务工,今年上半年他的务工收入已近2万元。
“以前在主城打工,每个月支出不少,其实存不了多少钱。”李良才告诉记者。
振兴村发展了2000余亩李子基地,李子是村里规模最大的产业。为了让李子树成为“摇钱树”,“有Li小院”结合村里的产业发展,通过礼(李)贤讲台宣讲队,在宣讲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产业技术培训,让大家从“靠力气吃饭”,到“靠技术吃饭”。
回乡后,李良才通过培训,成为基地长期聘用的技术工人,收入比在外务工多了不少。
今年,村里实施150亩果园避雨防虫设施项目。李良才与其他村民一起搭建大棚为李子树“遮雨”,小院居民到李子基地务工的机会更多。
大棚建成后,今年村里的李子产量更高,品质更好,预计果园亩收入将增长30%以上。明年,这个项目还将在振兴村进一步推广,意味着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围着李子树‘转’,干技术活,找钱容易得多。”李良才告诉记者。
据统计,自从产业“有李”后,当地常年带动五六十名居民务工,其中“有Li小院”居民超过20人,务工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与此同时,吴超、高飞、唐玉恒等居民返乡创业,发展李子林下种植、养殖,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又进一步带动上百户居民增收。
用“有礼”创造和睦氛围
“尊老爱幼有美德,邻里谦让讲道德;移风易俗久久功,日子有望月月红;美丽庭院共参与,乡村振兴同受益……”在“有Li小院”,这首朗朗上口的院规民约,成了在小朋友中流行的“新版童谣”。
“每个月初,我都会看看我们家攒的‘积分’。现在大家是比着干,积分越高越光荣!”今年72岁的龙朝兰站在小院大门口的“评比积分牌”下,计算着谁家分高。
龙朝兰告诉记者,以前院子里各家都是“各扫门前雪”。自从实行积分制、为大家付出可以加分后,愿意为“有Li小院”公共院坝出力的居民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整洁。最近还有居民将三角梅移栽到院坝空地,用红色花朵装点小院。
“有Li小院”通过积分制,让居民自发实现言行“有礼”。居民封尊全告诉记者,现在小院路灯亮了、荒地变成了花园,吵嘴的现象也少了,大家相处更和睦。
“现在的日子,安逸得很哟!”71岁的封尊全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