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信企业集聚的金凤软件园 摄/雷键 |
|
联合微电子中心研发的高性能计算机芯片的芯粒硅桥产品成功下线,芯粒硅桥晶圆工程样片完成交付 摄/雷键 |
|
科学谷数智科创园加速成型 摄/雷键 |
|
金康动力电机定转子自动化生产作业现场 摄/雷键 |
核心提示
走进位于科学城高新区的清安储能技术(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安储能”)储能安全实验室与系统试制中心,穿过摆满专利技术与荣誉证书的迎宾长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上料机器人,它正用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抓取着一块块电芯放进电芯分选机传送带,在经过电芯检测、PACK箱体气密性测试等29道工序后,一台液冷电池PACK就此完成生产检测。
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已然成为主要动力源和助推器,这意味着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加丰硕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竭的新动能。
作为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国家级高新区等多块“金字招牌”的科学城高新区,正不断深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以“智”赋“质”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浓度和贡献度
瞄准科技创新
筑牢产业根基
科技创新,一直是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发展的鲜明底色。
如今,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已打造出一批具有科学城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国科础石的开源高可信车用操作系统通过国际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认证;国测时栅的纳米时栅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实现国产自主可控;作为国内微纳传感领域最前沿的科研机构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研究院,完成超1200平方米的6吋MEMS晶圆微纳制造工艺中试线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仅2023年就申请了发明专利30余件……
“我们要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高新区科创局邓敏军介绍。科学城高新区将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强化重大科技任务牵引,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加速推进持续创新、协同创新。
正因如此,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发展新质生产力。
先后共引进落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43个,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95家,新增人才1100余人,人才总数达到11万之众,新孵化科技企业57家。
与此同时,2023年以来,重庆高新区持续构建“国—市—区”三级创新平台培育体系,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累计增至23、320家。统筹推进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上海交大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等43个科技创新重点平台,其中34个已投入运营。到位工作人员5300余人,获授权知识产权超1000项。新取得“兆言”大模型等引领性成果24项,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和发展动能。2023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经济持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加强基础研究
积蓄新势能
科学计算方法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是科学计算方法的关键工具。
“物联计算平台”“‘智城链’产业链智能分析平台”“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价平台”“基因大数据智能运算平台”……走进位于科学城高新区的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一组组数据不断刷新智能运算速度,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等领域促成了多项科技成果。
“在中医药大数据实验室,系统里的6000个医案库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医疗领域知识图谱,方便问诊医生快速查询。”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将海量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在医疗相关的智能导诊、智能问诊、辅助诊疗、语义检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已推广应用于医院系统平台,辅助医生科学配药。
目前,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在自主创新工业软件方向、面向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软件方向等均已取得重大突破,已建成10个中心、4 个院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成立8家科技企业,在研原创科技成果30余项,申请知识产权160余项,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孵化公司北太振寰研发的北太天元软件突破了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内核根技术,正与国内300余所高校开展试用工作,与100余所院校签署合作协议,与高教社达成战略合作,并在十余所高校落地了北太天元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另外还有合作试用企业百余家,覆盖汽车、航空航天、金融科技等行业。
科学城在基础研究上的突破不止于此,当前,科学城高新区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作为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孵化的储能领域唯一企业,清安储能专注于储能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将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全面投入到储能产品的生产制造,配备了领先的MES、ERP数字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生产力和发展质量向“新”向“高”的转变。
2年多来,清安储能就已成长为区级“独角兽种子企业”,市级“潜在独角兽企业”,2023年企业营收已突破3亿元。6月19日,公司还首次在德国参加“The Smarter E Europe欧洲智慧能源展”,向世界展现“中国智造”的高安全研发成果和高性能储能方案。
厚植创业沃土
释放创新活力
除了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科学城高新区也在着力引育高水平科技企业上下了足功夫。
科学城高新区在全市首个推行以矩阵式多层次多要素协同创新孵化服务体系,高起点高标准构建以大创谷·梦花园一核为统筹、重庆大学等六个特色园为载体、N个卫星园为支撑的“1+6+N”,共25个载体的大创谷双创生态体系。以搭建孵化服务平台、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等为重点,以创新资源合作集聚、开展科普科协工作为服务支撑,致力于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服务中小微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最近我们正在筹备今年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片区赛,”重庆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道。到今年,科学城高新区已连续10年牵头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片区赛,成功打造“高新杯”众创品牌,累计服务科创项目4697个,组建行业及投融资专家评审小组,吸引落地高新区项目18个。重庆守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守愚科技)便是其中之一。
3年前,守愚科技通过参加众创大赛获奖,落地科学城并快速成长。2023年,守愚科技就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据了解,重庆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帮助企业解决迅速发展导致的资金需求,申报大赛落地政策支持200万元、高新区种子基金50万元公益参股支持额度、匹配超过400平方米办公场地,助力企业不到1年时间便实现销售收入超1100万元。如今,守愚科技已在芯片、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金属材料等多个行业领域布局,累计获得智能图像识别领域自主知识产权21项。
可以说,守愚科技的快速成长是科学城高新区,通过赛事“选种”“育种”的一个生动案例。截至目前,科学城高新区的市级以上孵化载体达23个,国家级孵化器4个。今年,全市3个国家级孵化器获国家优秀评价,其中2个都来自科学城高新区并保持双年度优秀。
“现在我们通过搭建平台、成立共治协会、凝聚各类创新要素,打通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路径。建设了高校项目孵化的‘金角银边’,围绕一些热门领域,导入相关载体,打造了五大产业孵化集群。”重庆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石维娜说。
创新科技金融赋能
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为解决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在发展各阶段可能所遇到的融资瓶颈,在科学城高新区独有的“科技金融产品超市”,总有一款产品适合你:种子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科企梯度贷,支持额度从80万元到2000万元。
其中,由相关部门联合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出“创新积分贷”,上线重庆市首个企业创新积分信息平台,将辖区内注册经营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等纳入积分贷试点,设置差异化赋分标准及评价体系,形成企业创新积分,为金融机构授信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设立了总规模3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依托该基金和“金凤凰”政策等双轮驱动,加快创投要素聚集,带动创投与产业落地,争取实现3年内引进60家创投机构,发挥创投资本和产业资源赋能优势,切实把金融优势转化成高质量发展胜势。
就在去年,《重庆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发布,提出4大任务12项具体举措,包括大力提高创新主体数量质量、加快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切实发挥科创载体集聚作用、全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去年8月,科学城高新区出台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聚焦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智能化改造、创建绿色标杆等10个方面,拿出“真金白银”对企业进行奖励扶持。截至目前,重庆高新区已引导企业实施180项智能化改造,建成11个市级智能化工厂、43个市级数字化车间,推动企业总体生产效率提高72%,能源利用率提高17.5%,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品率平均分别降低25.6%和55%。
好环境、好政策激发创新活力。2023年,科学城高新区累计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0余个,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4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065家,科创动能显著增强。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如今,以创新牵引、以产业赋能、以人才助力,科学城高新区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基石,诸多做法聚沙成塔,极大地鼓舞了企业发展信心。科学城高新区诸多研发团队负责人均表示,下一步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以“科”赋“产” 构建具有“科学城”辨识度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彰显了重庆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版图中的独特作用,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总纲领总遵循的关键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沿着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方向行进,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时代新重庆建设步履铿锵。
在重大战略和顶层设计的引领下,科学城高新区作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领衔主演”,聚焦产业强区建设这一经济工作的“头版头条”,在“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这两个关键点上做好文章,全力构建具有科学城辨识度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一条生产线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重庆是中国近现代的工业重镇,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但深处内陆,发展水平长期受限。20年前,沐浴着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一次产业转移,让山地之城迎来了机遇。
2008年,位于科学城的西永微电园,承接笔电产业转移,用一条完整的生产线,生产出了第一台“重庆造”惠普笔记本电脑。
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重庆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从一条生产线培育起了年产值达70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而这7000亿的产业火车头和总装车间就在科学城,带动了重庆多个区县产业配套。
诚然,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夯实基底,但这条生产线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正在往废旧的“老基地”方向逐步位移。
如何让传统产业在角逐“新”赛道上再焕“新”活力,提档升级是关键所在。在科学城,通过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注入和原有生产要素的创新改造,一批传统企业快速转型,迎来发展的新风口。
台晶电子依托企业研发中心,在市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科学城技术改造资金的支持下,拿出真金白银开展自主研发,在较短时间内就实现创新突破,推动产品在精度和频点上进行迭代升级。
目前,台晶电子生产的石英振荡器,成为在1.2×1.0毫米精度下,领先同业进行量产的石英晶振企业,订单纷至沓来,产品广泛应用于网络数据传输、电信通讯、汽车等产业。
把握数字化机遇,推动产线智能化改造,是科学城很多制造型企业在生存压力下的主动选择。数据显示,科学城高新区已引导广达、英业达等企业实施206 项智能化改造,建成 11个市级智能化工厂、43个市级数字化车间,1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迎着数字化智能化东风,加快科学城智能终端、汽摩等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技改后平均生产效率提高41%,从提供劳动力红利,迈向提供技术红利。
同时,科学城全力支持笔电龙头企业抢订单、上新品、转赛道,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高端电竞本占全球产量的五分之一。
近年来,科学城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出台《重庆高新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多项举措,推动企业提升产业能级,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注入动能。
一道创新题
产业变革的关键支点
中梁山脉、缙云山脉东西并行,长江、嘉陵江南北合抱,在重庆中心城区西部地区形成一个槽谷。如今,这片区域已是重庆最具活力的城市版块之一,容纳了重庆大学城、科学谷数智科创园、金凤实验室等众多事关全市科技与发展的标志性区域。
在科学谷数智科创园,一众专家、学者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及产业发展制约瓶颈,瞄准原创科学问题,潜心研究、合力攻关,让科研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成效。
正如这个全世界都在破解的重大课题,如何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带领重庆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给出了一个重磅答案:车路云一体化。
这一创新思路和产业方向,让整个业界都眼前一亮。车路云一体化是一个有着多重价值的“中国方案”,既是影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产业升级方案,也是智能化转型的城市进化方案。
在这一方案的支撑下,科学城投资8.7亿元,着力打造覆盖科学城范围内超200公里城市道路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目前,科学城已打造成为全国首个、可为全类型车辆赋能的示范区,并建立了领先的云控基础平台和9个生态共建的网联应用平台,成功接入各类网联车辆超千辆,6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在此聚集。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是科学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一个缩影。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顶尖科研机构和国际人才资源的大量集聚,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支点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创制青蒿新种质255个,培育青蒿素高产且抗旱青蒿新品种2个并推广种植2.5万亩;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础光”基础操作系统全面开源、中间件与工具链产品实现商业试用;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80Gbps太赫兹实时通信系统”,实现体育赛事无压缩8K超高清视频的超低延时无线传输……
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核心在于科技“吞吐量”,深谙其中逻辑的科学城已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实现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全市占比超半数。
一大批关键技术从实验室源源不断地走进车间、厂房,成为积极探索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为科学城产业变革植入了创新裂变的内核。
一幅战略图
因地制宜激发动能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而在科学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描绘的“战略图”正徐徐展开。
一直以来,缺芯少魂是国内半导体行业长期面临的困境,前期投入大,转化周期长让众多科技新区选择观望踌躇。作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主引擎”的科学城,拥有全国唯一一家以“微电子”命名的产业园,早就将目光投向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下足“啃硬骨头”的决心,以“不计成本”的付出耕写战略产业布局的“启示录”。
于是,全国首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在这里产出;硅基光电子工艺等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面向全球发布;规模百亿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全产业生态链在这里逐步形成……多个世界领先、国内首创的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系列高精尖芯片从这里出发。
路漫漫其修远兮。集成电路作为布局未来的优势产业,从“萌芽阶段”,就面临产业链前后端尚不健全、人才需求紧缺、核心技术薄弱等困难与挑战。
于是,科学城“腾笼换鸟”激发动能,发挥市场需求牵引作用,举办从芯出发培育重庆后备军、承办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专场等系列活动,吸引一批高端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落地;聚焦模拟集成电路、功率半导体等优势领域,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引入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加快集成电路企业孵化培育;以“金凤凰”人才为抓手引进一批集成电路领域顶尖人才。
特别在今年,总投资约300亿元的三安意法半导体项目即将亮灯通线,未来将以年产近200亿的体量,为重庆乃至全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如今,科学城形成了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集聚了华润微电子、SK海力士、电科芯片集团等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企业逾40家,建设了12吋特色工艺线、奥松半导体、斯达半导体等重大项目,成为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正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和特色工艺研发制造基地。
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的故事,折射了科学城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心。近年来,科学城在产业发展的谋篇布局中,提出构建“3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3个主导产业、2个特色优势产业、3个未来产业、8个高成长性细分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当前,科学城高新区以人促科,以科助产、以产兴城的“答案”正书写在城市进化和产业变革的题卷上。未来,这里必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必将成为最近的“诗和远方”。
王柯岚 郭雨嫣 赵丁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