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年画版画“碰撞记”
第008版:双城周刊
上一版   
川渝年画版画“碰撞记”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6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川渝年画版画“碰撞记”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

  梁平年画,人物神态生动。(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綦江农民版画《腐乳山庄》。通讯员 黄袁媛 摄/视觉重庆

  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绵竹年画村,处处可见年画元素。

  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绵竹年画村,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绵竹年画村,绵竹年画国家级传承人陈兴才故居内,陈兴才的孙子、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陈刚在雕琢一幅充满烟火气息的年画木刻版。

  夏日的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绵竹年画村,绿树葱茏,花木扶疏,鸟鸣清幽。

  走在村里,只见墙上、路边的雕塑,处处都有年画的元素。

  三彩画坊“年画非遗体验培训基地”教室外的巨型白布上,成对绘制着全国各地传统门神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虽然是同样的人物,却在身形、表情、着色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教室内,摆着十多张长条木桌,桌上的木版墨印未干。前台白板上还保留着老师写的拓印木版年画的步骤——当天上午,有一批研学的学生才来体验过。

  “我们既会介绍不同地域年画的不同风格,也会让娃娃们体验拓印年画。”绵竹年画博物馆非遗传承人贾君正在向身边的客人介绍绵竹年画。

  而他身边的客人来自重庆,分别是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陶斯平、綦江农民版画院副院长黄袁媛。二人此行,是专门了解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诞生时间不同、所处地域不同、创作风格不同,但绵竹年画、梁平年画与綦江农民版画,均是版画这一大类不同风格、流派的体现。

  散发着幽幽墨香的民间版画,已走过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长历程,成为“慢节奏”民间艺术品的代表。它们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承下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以市场主体发展“非遗”研学产业

  拾起教室里桌上的年画木版,贾君告诉来自重庆的同行,这是采用阳刻雕版方式的一块木版。同行记者看到,这块木版呈现的是一个头戴龙帽的吉祥娃娃,肩挑写有“福”字的灯笼,与青龙一同乘着祥云,以示生肖龙年节日的喜庆吉祥。

  “绵竹年画与梁平年画、夹江年画一起,并称为四川三大年画。”贾君介绍,绵竹年画是刻成线版后手工彩绘,对比色使用较多,色彩饱满而富有冲击感。

  绵竹市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李悦介绍,1949年后,绵竹年画的发展有三个重要节点:上世纪六十年代,通过绵竹“年画社”收集了一大批精美的古版,集聚了一批老手艺人,保存了绵竹年画的“火种”;本世纪初,绵竹市鼓励绵竹年画博物馆里有一定经营能力的传承人,以市场主体的方式创作、销售年画,并开发年画衍生品;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负责援建绵竹的江苏省为孝德镇规划了现在的年画村,成为以绵竹年画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基地,并通过援建队伍将绵竹年画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在三个节点中,最让陶斯平感兴趣的是第二点。“将年画IP转为产业,目前绵竹比我们做得更好一些。如果是民营企业作为主体,通过研学等形式进行推广,企业会在传承上下更多功夫,这样非遗项目的活力会更强。”陶斯平说,如果只是传承而不能让传承人以非遗项目维生,那么这个项目的传承也将缺乏活力,更难实现创新与发展,“现在梁平拥有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将这些项目整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研学,发展空间更大。”

  “这几年,研学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愿意通过研学让娃娃体验传承文化,研学也迎来爆发式增长。”李悦说。

  “通过年画村作为基地发展研学,让更多非遗传承人有更多收入,是一个很好的非遗传承的思路。”徜徉在年画村绘满年画人物的小巷中,黄袁媛对李悦提到的规划年画村、建设以年画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基地,有了深刻体会。

  綦江东溪古镇是綦江农民版画的发源地之一,古镇里有许多年画元素。“但游客互动体验感没绵竹年画村这么强。”黄袁媛坦言,以年画作为核心IP打造文旅融合的新村,这为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画、刻、印等环节,哪些适合加入研学环节中?每增加一个环节,会增加多少时间?老师如何教才能更好地让娃娃们获得体验?李悦、贾君对重庆客人提供的研学方面的经验,也非常感兴趣。

  “我们现在主要是让娃娃体验拓印这个环节,还没有开发出像梁平、綦江这样有完整环节的研学项目。重庆同行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贾君坦承。

  听说梁平和綦江针对幼儿园小朋友、大学生,开发出不同年龄段的研学课程后,贾君吃了一惊,尤其担心刻版画时刻刀的使用安全问题。

  当她听说梁平、綦江的研学培训班,是用铅笔代替刻刀时,连说这是一个好办法,“既保证了安全性,又让娃娃们有更好的体验感,两全其美。”

  创新让非遗项目与年轻人有更多共同语言

  黄澄澄的柚子挂在枝头,柚树压弯了腰。几位柚农正在忙着采摘,有的包着白头巾,手脚并用爬上树准备摘柚子;有的身穿蓝底红牡丹花袄,仰头用带了网兜的竹竿打柚子;有的在树下将柚子装进竹筐,脸上笑开了花……

  6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非遗中国”拍摄现场,除传承的梁平年画外,陶斯平还带来了几幅“新年画”。浓艳的色彩、生动的表情、接地气的场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上次去绵竹收获很多,特别是在如何创新年画形式上,给了我很多启发。”陶斯平告诉记者,非遗在传承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在绵竹年画村,许多地方都能看到萌化版的年画,这会让非遗项目与年轻人有更多共同语言。”

  “和绵竹年画村一样,在綦江一些道路沿线的白墙上,也有不少綦江农民版画。”黄袁媛说,但不同的是,绵竹年画村白墙上,既有传统风格的年画,还有许多创新元素。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绵竹年画村墙上画的“汉服熊猫”。

  “这些都是年轻非遗传承人章昉的作品。”李悦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绵竹在推动民间传承人发展时,就重点引入美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让绵竹年画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更为精美。

  今年35岁的章昉长着一张娃娃脸。她在大学里学的是游戏动漫设计,毕业后被引入绵竹年画馆工作。最初,她也曾担心动漫画风与年画差异较大,“但经过仔细揣摩,我发现年画人物是将具有代表性的线条抽象出来,这与动漫人物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

  2014年,绵竹举办的创新年画大赛上,章昉将卡通风格“移植”进传统年画题材,创作出萌版年画,一面世就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喜欢与关注。2018年是狗年,她创作了憨态可掬的沙皮狗和巴哥犬“担纲”的“门神”,既突出了狗年的符号特征,又让传统的年画富有幽默感。

  章昉的萌版年画,让绵竹年画获得了更高知名度。

  现在,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推广传承梁平年画的同时,也鼓励更多美术老师以及对美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参与到年画创作中,在现代生活中发现新题材,以梁平年画的传承风格创作出更多富有现代气息的作品。

  在“非遗中国”拍摄现场,梁平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家辉带来了自己学生所画的年画:头戴珠链、身披彩衣的小羊,后腿直立,正张开双臂准备拥抱大家;黄色的橘子缀满枝头,并加上“心想事橙”的变体字,让普通的画作有了祝福的含义……

  “现在的学生,悟性高,擅长观察周边的事物。他们用传统手法创作出的作品,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也让梁平年画走进更多人的心里。”徐家辉说。

  据了解,梁平已将一所闲置的小学校舍改建成区级非遗保护传承体验基地,集中了梁平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6项市级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体验。学生们可选择“从一根竹子(造纸)到一张年画(印制)”的全过程体验。

  “这种综合的体验引入了不同的非遗项目,为学生们的创新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陶斯平说。

  “綦江农民版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因此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作品,带有不同的风格,也让綦江农民版画时刻都在创新。”黄袁媛说,绵竹让有美术功底的年轻人参与到版画创作中,也为綦江农民版画在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新思路。

  文化元素“加持”推出更多衍生品

  高大的黄葛树掩映着古朴的川东民居;民居内,小朋友们用铅笔一笔一画描绘着自己想象中的未来世界;一旁,戴着老花眼镜的“大朋友”们,则小心翼翼地用笔刷往木版上填充色彩,画出自己熟知的生活场景……

  綦江区东溪古镇是綦江农民版画的发源地之一。今年六一儿童节,綦江区农民版画院在东溪版画艺术街举行了一次体验活动,吸引不少当地业余农民版画家和小朋友参加。

  “活动中涌现出许多作品,生动、活泼,很有感染力。”黄袁媛告诉记者,如果能将其中的元素提炼出来,可以开发出很好的衍生品。

  绵竹年画博物馆对版权的保护和使用,给了綦江农民版画不少有益的启发。从绵竹“取经”回来后,黄袁媛与綦江农民版画院院长刘月商量过好几次,如何借鉴绵竹的做法发展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产业。

  比如绵竹年画近年来兴起了“陶版”,即将年画元素嵌入陶制品中,制成古朴的装饰用浅浮雕、窗框等,被不少居民和古镇大量采购;把绵竹年画的元素与吉祥的寓意运用到绵竹白酒的包装与宣传上,生产出多款年画酒,每年大量远销山东、江苏等地。

  有文化元素的“加持”,产品销路更好;有产品为载体,年画从宣纸上走进生活,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绵竹年画。

  在绵竹年画村参观时,李悦曾介绍,绵竹市绵竹年画博物馆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集到的古版、老版进行整理,将其中富有地域特色的版画版权免费出让给当地的文化企业;对于现代绵竹年画作家的作品,则在商量使用年限、使用范围后,由衍生品商家给予一定的版权费用,或在给予费用同时,对衍生品产生的收益按比例提成。

  “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鼓励年画作者创作出更多精品,既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推广,也让更多普通消费者通过年画衍生品、带有年画IP的消费品认识绵竹年画。”黄袁媛说。

  目前,綦江区有数家利用綦江农民版画IP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企业。但为避免版权纠纷,这些企业在研发产品时,都小心翼翼。“在某种程度上,这迟滞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版画创作者也无法获得更多资金支持。”黄袁媛说。

  下一步,綦江农民版画将从经典作品中筛选出一批作品,或与日常消费品相结合,或突出某些元素开发成衍生品,通过綦江农民版画院购买版权,供给企业进行公益性使用,让版画在保护中也获得新的应用场景。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在绘制风格上,绵竹年画既承传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又继承了唐代之后雕版印刷年画的风格。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是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从不套色制作。其最后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绘,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画幅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与其他地区用色版套印年画有明显区别。

  梁平年画

  梁平年画起源于清初,人物造型古雅雍容,神态生动。尤其是门神画人物,夸大头部突出五官,并且缩短下肢,“英雄无项,美女无肩,文人如钉,武夫如弓”。民间匠师在处理鼻子时,多用一特制的上小下大有如木杵的鼻子轮廓线板,印墨线于面部中央,然后以此为准,逐一画出五官来,之后,在两颊下部抹上两道红色,这是梁平木版年画独具的艺术特色。有的门神画,在两侧下角通常任意增加1~5个小孩,整个画面显得稳重均衡。

  綦江农民版画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用刀子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采用人工拓印而成的纯手工制作。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大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其表现手法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作品往往古朴稚拙,具有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李雨恒摄/视觉重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