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推出防空洞背篓菜市专题报道,讲述了“背篓专线”背后重庆民生为大的故事。从专线到开辟专门市场,防空洞背篓菜市成为了现代化大都市里的温情一隅。
来自石船镇葛口村的菜农们日出而作,乘轨而入,择市而卖,收获满满,如期归家。靠着轨道交通4号线,以防空洞为媒介,乡村的“菜”和城市的“集”有了良性互动,买卖双方选择更多了,交易更顺了,人心也更近了。城乡融合的概念,落脚到一个菜市上,如此清晰、如此生动。
对重庆人来说,防空洞是一种极为特别的意象。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有防空洞1600多个,总使用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它们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世界罕见。
83年前的6月5日,24架日机分3批夜袭重庆市区,爆炸声不绝于耳。重庆人用防空洞硬扛猛烈轰炸,废墟上“愈炸愈强”的标语,见证了重庆人的刚毅。
83年后的今天,红土地地铁站附近防空洞背篓菜市熙熙攘攘,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今天,重庆的防空洞彰显了人间烟火气。
防空洞的历史提醒我们,重庆是刚毅的;背篓菜市的现实告诉我们,重庆是柔情的。刚柔并济的重庆,用一个又一个来自历史的防空洞,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战火岁月里,它庇佑市民。后来,城市快速发展,它成为一种载体、一种符号,延展出更多功能——火锅店、书店、菜市。
如果说火锅店、书店是市场自发行为,是防空洞功能开发的创新探索,那么背篓菜市就是一次和利益无关的惠民便民尝试,是石船镇政府和防空洞租用方的“一拍即合”,是政府和企业的“同向发力”,是城市和人的“心心相印”。
防空洞,极具重庆辨识度。在扁担可入、背篓可进的洞中,在不收摊位费、不收清洁费的菜市里,辨识度有了温度,城市有了温情。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庆为什么把“背篓”当回事?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把防空洞物尽其用?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生活其中的人,有一份“自己最大”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