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朝下,一部手机从2.5米高度跌落到地上,屏幕基本“不保”。
可如果手机屏幕用上“重庆造”透明纳米微晶玻璃,则会变得很耐摔。这种超“硬核”的透明纳米微晶玻璃由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景特玻)研制。
响当当的国产大飞机C919风挡玻璃原片,也是鑫景特玻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
“硬核”的背后,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
作为国内领先的特种玻璃新材料科技公司,鑫景特玻成立10年来,深耕新材料领域研发与应用,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已申请国内外专利38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近300项,主导编制国家标准2项,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知识产权作为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要素,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月1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重庆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以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劲创新动力。
提高知识产权源头供给质量
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源
鑫景特玻的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把一小块透明纳米微晶玻璃固定在实验器材的底部。随后,玻璃正上方,64克的铁球加速落下,重重地砸在玻璃上,玻璃完好无损。
这样的落球实验,每天都在这里反复上演。每批玻璃出厂前,都要经历数十次这样的“考验”,确保产品品质过硬。
为什么如此“抗砸”?“玻璃内部拥有亿亿个纳米级晶体,具有耐摔、抗划伤、透光性优异的特有性能,且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发人员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关键核心技术,透明纳米微晶玻璃能使手机整机的耐摔性能提升10倍以上。
不仅如此,鑫景特玻从玻璃原材料配方到加工工艺再到成品,展开了全链条专利布局,让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鑫景特玻董事长白一波介绍,近年来,公司研发生产的透明纳米微晶玻璃,在国产高端手机品牌多个系列的旗舰级手机上实现规模化商用,首次使国产手机在高端电子玻璃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且在产品销售方面为客户创造了超预期的业绩。
“提高知识产权源头供给质量,有助于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重庆各行业、各领域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支持创新主体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攻关,努力产出一批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的高价值专利,知识产权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根据前不久发布的2023年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去年,重庆授权专利5.4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3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98件,较2022年增长23.79%,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15件,较2022年增长30.47%;国际专利(PCT)申请528件,较2022年增长17.07%。
知识产权审判组织体系专业化
全力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去年12月,备受关注的OPPO诉诺基亚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纠纷案告一段落。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重庆一中院)作出一审判决,确认了诺基亚2G、3G、4G及5G标准必要专利组合全球性的公平、合理和无歧视(FRAND)许可费率。
这是首例5G全球费率判决,具有里程碑意义。有业内人士认为,外企靠收取天价5G专利许可费“躺着赚钱”的日子,或将成为历史。
什么是标准必要专利?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些行业中,原来是某家企业或机构拥有的一项专利,随着行业发展演变成了一项行业标准。这意味着只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或机构就不可能绕过这项专利。于是,它变成了标准必要专利。
虽然我国5G正式商用始于2019年,但一直以来,针对5G通信相关专利的许可费收取,全球范围没有统一标准,厂商之间只能通过协商确认。
2018年,OPPO与诺基亚曾达成针对4G标准专利的交叉许可,但2021年,双方在4G合约快要到期前,开始针对5G相关专利进行谈判协商。但是,诺基亚要价高,OPPO不同意,于是,在合约到期后,诺基亚在全球多个国家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而OPPO也发起反制诉讼。
面对这场对决,最终重庆一中院率先“吃螃蟹”,提出5G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率。此后,OPPO和诺基亚双方在印度等国家的多起诉讼,在此判决的引领下达成和解。
“这个引领性的案例,不仅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提升了中国法院在核心技术战略领域的司法话语权。”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海龙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记者了解到,为全力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更大力度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目前,重庆法院已构建了“1+1+2+N”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组织体系。其中,第一个“1”是重庆高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庭,第二个“1”是管辖重庆全域知识产权案件的重庆一中院重庆知识产权法庭,“2”是由渝中区法院和自贸区法院集中管辖全市应由基层法院管辖的知识产权案件,“N”就是若干个巡回审判站。
“这也是在全国具有特色的重庆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组织体系。”孙海龙表示。
大力推进高价值专利产业化
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
几个月前,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测时栅)RAE圆时栅产品在经过一系列严苛且专业的测试后,通过欧盟CE认证。
“这标志着国测时栅产品性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国测时栅董事长、总经理王勇介绍,通过欧盟CE认证,就好比产品拿到进军欧洲市场的“签证”,为开拓海外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测时栅由通用技术集团和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合作模式于2021年共同设立。其中前者以现金出资,后者以37项专利入股,主要面向国家高端装备领域的重大需求,快速实现重庆理工大学原创纳米时栅技术在机床领域的转化应用。自2022年正式运营以来,公司的纳米时栅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设备、计量检测等领域。
让高校院所的专利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价值。纳米时栅技术的成功转化运用,是近年来的代表性案例之一。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加快“1+N”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高价值专利产业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不断提升。
前不久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我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13万项,实现成交额865.1亿元,其中涉知识产权合同3884项,成交额172.57亿元。
此外,为盘活“沉睡”的无形资产,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市还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去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18.98亿元,较2022年增长16.87%。新增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4.31亿元,惠及企业1983家。
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将实施重点产业和区域专利转化计划,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目前,高校院所专利转化促进、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小企业专利转化承接等一批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项目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