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十七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游人在试开放的《壮丽三峡》展厅内观赏镇馆之宝“战国铜鸟形尊”。该展览于五月十八日正式对外开放。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
|
“壮丽三峡”展厅视频 扫一扫 就看到 |
巴国王族的餐桌、近3米高的关公像、一针一线绣出的《前出师表》、中国最早的冶锌遗址……经过4个多月的闭门布展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常设展览“壮丽三峡”展厅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重新对外开放。
5月17日,展览策展人彭学斌说,全新亮相的“壮丽三峡”展厅里,321件/套(703单件)来自三峡库区的文物齐聚一堂,其中一级文物37件/套,二级文物27件/套,三级文物93件/套,展品更新率达60%。
包括“自然奇观”“历史长卷”“人文古迹”三大部分
长江三峡,山川雄奇壮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多姿多彩,堪称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世界大河文明的区域样本。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壮丽三峡”展厅一直是观众的最爱。彭学斌说,自2005年三峡博物馆正式开馆以来,“壮丽三峡”展厅每年接待的观众都超过200万人/次。
但随着对展示内容的学术研究日渐深入,新时代陈列手段日新月异,原本的展厅展陈已经无法满足观众们的观展需求,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更好地领略壮丽三峡的历史人文风情,三峡博物馆对展厅启动了改陈工作。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前期展览策划和4个多月的换陈布展,焕然一新的“壮丽三峡”展厅再次现身观众面前。
彭学斌说,全新的“壮丽三峡”展厅以“中国的三峡、世界的三峡”的视角构建展陈体系。展示内容紧扣“壮丽”二字,以“自然奇观”“历史长卷”“人文古迹”三大部分为基本构架,打造自然、人文内容兼具的综合性全场景式展览。
200余件套文物“讲述”背后故事
彭学斌说,随着近年来重庆对大批量三峡出土文物的修复成功,200余件套文物得以第一次走进展厅,“讲述”它们各自背后的故事。
在新版“壮丽三峡”展厅中,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巫山猿人下颌骨化石、商代三羊铜尊、战国铜虎钮錞于、战国铜鸟形尊、汉代偏将军金印、汉代景云碑等6件镇馆之宝首度汇集一堂。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十大镇馆之宝,一个展厅中一次性看完其中的6件,这在以往的展陈中是没有的。”彭学斌表示,这些“国宝”级展品,从200万年前起步,充分展现了三峡历史的厚重与壮阔。
除了“国宝”之外,大量的“新”文物也被搬进了展厅。
在“历史长卷”部分,博物馆为观众搬来了巴国王族的“餐桌”。在这个餐桌上,壶、瓯、勺、洗、盘、釜、鍪一应俱全。
彭学斌说,其中,釜是巴人的核心炊具,主要用于炊煮,而釜与甑的组合则可以下煮上蒸。它们在三峡地区的流行,说明战国时期巴人的烹饪方式已经更为多样化。
除了釜与甑之外,鍪也是巴人常用的炊具之一,古人云:“釜之小者曰鍪”,也就是说,它是小一号的釜。现身展厅中的这件带盖铜鍪一侧有辫索耳,耳上有铜链与盖钮相连,其上装饰着多组巴蜀符号,“在一件青铜容器上刻有多组巴蜀符号的现象极为少见。”彭学斌说。
除此之外,4米余高的宋代“皇宋中兴圣德颂”摩崖石刻也被整体搬进了展厅之中。该碑是长江南岸凤凰泉崖壁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碑高4.1米、宽7.2米,正书49行,总计943字。
碑上的文字由赵不意撰文,赵公硕正书,王伯庠上石,是一篇赞美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让位于孝宗皇帝赵脊的颂文。该碑书法遒劲潇洒,气势豪迈,颇有苏东坡的风骨,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
大型战船模型再现古代造舰宏大场面
为了能让观众们一睹近2000年前长江之上航行巨舰的风姿,三峡博物馆依据史书在展厅中复原出了两艘古代大型战船的模型。它们的背后,是两场载入史册的大战。
其中一艘来自公元263年。彼时魏灭蜀,魏、吴两国对峙于瞿塘峡。西晋建立后,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灭吴之策。原巴郡太守王睿任益州刺史,加龙骧将军,在巴蜀建造战船,训练水军。280年,王睿率兵顺流而下,摧毁西陵峡拦江铁链,攻克丹阳郡,攻取石头城。至此,三国归晋。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攻防战。
而另一艘则来自公元581年。那一年杨坚建立隋朝。585年,隋文帝杨坚命大将杨素为信州(今重庆奉节)总管,在当地打造舰船,训练水师,准备讨伐定都建康(今南京)的南陈政权。588年,杨素水师自三峡东下,南陈军队于巫峡,并设三道拦江铁链,隋军猛攻不克,遂登岸从陆上进击,大破南陈军,除去拦江铁链,继续东征。最终,实现了汉晋以来又一次全国大一统。
除此之外,在展厅的第一部分,博物馆通过大型三维数字展项“三峡形成”,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在第三部分则通过场景和雕塑、AI语言大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诗人兴会场面,让观众体验个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