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中)
第011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中)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5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江思享论坛

重庆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中)

  6

  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潘勇

  深刻领会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看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居民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一重要论断,兼有统领性和具体性两层含义。深刻领会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一重要论断,对于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至关重要、非常必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民生为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守党的性质和宗旨,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就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最重要、最优先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需求,突出表现在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实事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地要求必须坚持“民生为大”。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必然要求坚持“民生为大”。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最显著的区别是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的主体地位内在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民生为大。西方式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本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们党很早就清醒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人心所向即历史大势、时代潮流。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直接推动者、根本受益者、最终评判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抓住“人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内在地要求坚持“民生为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民生为大。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之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二十大所要求的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都要求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民生为大”。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把“民生为大”落实到实践中,需要从统领性和具体性两个层面来把握。所谓“统领性”,就是把“民生为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总要求、总原则,发挥“管总”“管根本”的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所有领域、全部过程,都要贯彻和体现民生优先、民生为重这一根本要求,一切工作都要突出以民生为导向。所谓“具体性”,就是把“民生为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之一。这就要求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

  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刘贵文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重庆现代化城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对持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重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牢固树立人民城市理念。以共建为基本方式,让人民城市属于人民。要始终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构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机制,让人民在城市治理中有充分的获得感。以共治为根本导向,让人民城市依靠人民。要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畅通人民群众议事协商、建言献策的渠道,让人民在城市治理中有广泛的参与感。以共享为最终目的,让人民城市成就人民。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民生实事,顺应民意,克服交通拥堵、配套不足、环境污染等超大城市难题,持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不断增加城市的包容性,让人民在城市治理中收获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在结构统筹层面,要科学规划重庆的城市空间布局,坚持走集约、高效发展路径,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及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深度开展跨区域产业协作,促进空间、规模、产业全局协同。在环节统筹层面,要对重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优化,促进城市工作向精细化、整体性转变。在动力统筹层面,要不断深化各领域各环节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重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布局统筹层面,要持续推进城市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不断优化重庆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微循环能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主体统筹层面,要充分凝聚城市正能量,坚持协调协同,在城市治理中形成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的积极局面。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加快智慧化治理步伐。要加快完善智慧治理的基础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布局,扩大新式网络、信息服务、算力支撑及信息化应用等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技术和应用技术攻关,提高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性。要建立健全智慧治理的运行机制。加快建设“1361”整体构架,持续优化三级贯通、一体部署机制,融合发展“六大应用系统”,突破部门层级壁垒,开放信息数据共享,实现治理从碎片化转向一体化;以数字化思维系统重塑业务流程,促进智慧化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贯通,强化应用场景仿真模拟,提升预警预测能力,实现治理粗放式转向精准化。要持续推进智慧治理的实战应用。加快推进“八张报表”“八张问题清单”运用覆盖,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走深走实;提升基层智慧治理履职能力,畅通反馈渠道,在实战实用中发现问题。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突出生态和安全治理目标。要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心目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承弘扬巴山渝水生态文化,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守护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健康环境,升级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重庆。要守牢安全发展的基础目标。建立高效可靠的城市安全系统,构建经济、社会、城市治理有机衔接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持续抓好房屋安全、消防安全、燃气安全、汛期安全等工作,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为市民营造更加安全的城市环境。

  8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汪锋

  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打造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肩负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重大使命,正在努力建设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动力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要从政治站位、产业布局、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四个方面着力,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推动成渝两地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构建“川渝一盘棋”共同愿景。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中华民族在重大历史转折点必须达成的国家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两地经济合作。成渝两地要跳出四川盆地看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未来五至十年在成渝地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共同愿景。重庆、成都要敢为人先、锐意改革,突破行政区域界线,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升级、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每年可列出成渝地区国家战略腹地能力建设、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推动落实;常态化梳理城市间可能存在的招商引资“逐底竞争”领域,以及产业链缺位清单,针对存在的问题逐项提出解决方案。

  依托成渝发展主轴建设高质量城市群,形成产业互补共生新格局。重庆向西、成都向东,成渝两地相向而行,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城市群。明确成渝发展主轴城市群是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国家关键核心产业备份基地。充分发挥重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成都在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互补和相互配套,尽快建成成渝两地之间绵延不绝的城市群和产业园区带,以工业化促进中小城市发展,以城镇化优化要素资源的空间分布。优先建设成渝主轴交通、能源、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园区增加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省道的密度,进一步缩短成渝两地以及成渝发展主轴各区县的通勤时间,提高人员货物往来的运输效率。

  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向未来科技开展前瞻性产业规划和布局,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足够容纳成渝两地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成渝两地应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质教育资源在成渝发展主轴城市群落地备份,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努力攻克一批产业升级过程中亟待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新引擎。要进一步扩大西部科学城规划范围和建设规模,部署一批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引进一流科学家和科研创新群体,扩建川渝地区高水平大学,结合产业需求加快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

  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营商环境。以大型骨干企业内陆生产基地建设为动力源,带动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在成渝地区就近配套,实现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各级地方政府要做好土地、科技、劳动力等关键生产要素的供给保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和产业园区,创造有利于吸引人力资源集聚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依托数字重庆建设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城市治理各项职能,千方百计为企业降本增效。成渝两地政府可联合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促进局,对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大型国有企业内陆生产基地建设等重点任务;向东部沿海地区优势产业集聚的省市取经,选派优秀干部赴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相关部门交流锻炼,着力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9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 张卫国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四个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这既为加快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重庆立足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市情,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指明了发展方向。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关键要创新思路。为此,我们要从创新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四个方面着力,加快各要素系统集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创新发展理念。一是树立“大城市辐射反哺大农村,大农村支撑拱卫大城市”的协同发展理念,一手抓大城市综合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全面升级,一手抓大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二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手抓大山区“两山”转化路径迭代升级,一手抓大库区生态屏障功能全面提升。三是树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畅通县城作为“城尾乡头”这个城乡融通关键枢纽,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通过“大城市带大农村”形成城乡共富的合力,通过“大山区连大库区”形成城乡共美的张力,跑出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加速度”。

  创新发展路径。一是创新大城市优化发展路径。优化城镇体系,推动形成主城区发展能级跃升、主城区与周边区县一体化发展的多层级发展格局。以水为引打造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依山就势发展独具特色的山区城市,生态优先培育山清水秀的库区城市。把握数智化赋能契机,推动数字重庆建设。二是创新大农村全面振兴路径。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让“粮田”变“良田”。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支持山区库区各区县培育各具特色的主辅产业,打造巴渝和美乡村。三是创新区县城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协同发展路径。壮大县域经济,培育强县强镇,筑牢“大城市”连接“大农村”的桥梁。实施“强镇带村”工程,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具有特色产业支撑的名镇强镇,打造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区县域副中心,为农民就地城镇化提供条件。落实主体功能区责任,严控区县城扩张边界,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而美”的现代化城镇。

  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坚持实施“实体牵引、特色培优”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聚力壮大优势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升产业平台能级,推动集约集群集聚,塑造品种品质品牌,聚力补链强链延链。二是积极实施“以城带乡、结对并进”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中心带动、板块联动、毗邻互动”的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城乡同步发展、一体发展,在统筹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探索“小县大城”发展模式。瞄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在区县城积极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向区县城集聚。四是探索“千万工程”重庆篇。要将“千万工程”作为农民致富、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的重要综合平台,积极实施“四千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打造山青水美宜居乡村。

  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健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培育壮大“强村公司”,构建更为完善的城乡要素市场交易体系,拓宽农民参与要素收益分配渠道,推动城乡共同富裕。二是创新城乡要素流通机制。通过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手段强化政策激励,让城市资本、科技和人才等高端要素“下得来,留得住”。三是统筹推动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改革合力,纵深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增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深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10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樊伟

  在重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上展现高校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明确发展目标,创造可持续优势;是根据自身禀赋、产业基础和成本结构,选择的最佳方法路径;是在吸取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推动跨越式、内涵式发展。高校要对标使命任务,在重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助推成渝“双圈”协同创新,塑造区域协调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一是服务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协同优化。营商环境融合共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组织召开川渝两地优化营商环境协同立法研讨会,就优化营商环境法规草案开展专题论证。共同举办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专题研讨会,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高水平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支持。二是服务双城经济圈法治建设协同优化。助力成渝金融法院高水平建设,共同设立西南大数据法律研究中心,联合打造法律服务产业集群,联手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法治人才试点班等。三是服务次级城市群统筹发展新路。主动为高竹新区等在法律、税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通过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级城市群协同创新和发展,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

  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塑造内陆开放比较优势、后发优势。高校要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急需,积极服务通道规则制度标准“软联通”、陆上贸易规则创新,强化通道沿线国家投资环境研究,利用新技术构建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为充分释放西部陆海新通道改革势能,塑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重要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提供有力保障。一是以通道规则设立支撑通道经济建设。聚焦通道规则设计,如贸易物流金融新规则、多式联运单证物权化、“一单制”数字提单立法等,着力为通道企业营造法治化投资营商环境。二是以通道沿线国家投资环境分析保障多方投资贸易安全。开展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发布“法律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典型案例”。与知名企业联合发起设立西部陆海新通道法律服务联盟,更高质量地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法律服务提供有力保障。三是以数据共建共享构建通道涉外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对通道沿线国家的法律数据、交易数据、合作历史数据等进行挖掘分析,与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社会各方共享数据。发布《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法律查明机制指引》,为破解制约涉外审判实践中东盟法律查明难的涉外司法“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助推国企治理改革,塑造产业韧性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一是聚焦国企改革,积极探索国企改革增效与企业法治化建设有效路径。将国有企业改革与治理合规、风险防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与产业韧性、产业链安全深度融合。瞄准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完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产业韧性与安全水平提升等国企改革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为国有企业的依法合规经营和改革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二是聚焦企业治理与合规体系,助力国有企业规范化现代化转型。聚集公司法、金融法以及国有上市公司治理领域的专家,为众多政府平台企业、国有企业集团开展治理体系建设等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帮助其向规范化的现代企业转型。三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储备性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示范应用,建立服务地方战略的新型智库和决策咨询机构,开展国企改革对策与应用研究,加强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风险的前瞻研判与对策储备研究,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