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全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师范大学
第008版:教育观察
上一版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全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师范大学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5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十载弦歌不辍育桃李 新征程砥砺奋进创未来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全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师范大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南山校区全景图

  学校举行孔子诞辰纪念仪式暨师范生拜师礼活动

  弦歌奋进七十载,同心筑梦新时代。2024年5月13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二师”)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

  巍巍学府,风雨沧桑。二师的70年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史,也折射出振兴和发展师范教育的奋斗年华,印下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厚重足迹。

  70年来,一代代二师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秉承“锲而不舍 止于至善”的校训和“负重自强 创新求真”的校风,面向0—12岁儿童布局学科专业,坚持做精做优师范教育、做特做强非师范教育,形成了面向基础教育和重庆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定位。培育出数十万人才,为国家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承扬传统,开创未来。70周年既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二师将紧密对接重庆现代制造业、重庆科技创新主要领域、数字重庆建设重要部署,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建设成为“两鲜明”“两赋能”的特色应用型大学。

  牢记历史根脉

  赓续师范传统 坚守强师报国教育初心

  在历史长河中,70年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来说,却是一段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创造佳绩的不凡历程,留下一串因师而立、缘师而兴、依师而荣的铿锵足迹。

  1954—1984年,这是一段浓墨重彩的华章。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肇始于1954年成立的重庆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1956年更名为重庆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业余进修提高的先河,1973年更名为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合并重庆第二师范学校、重庆第三师范学校、重庆第一师范学校高师班组建为重庆教育学院,开辟了重庆市成人高校举办在职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培训的新途径。

  1984—2012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抢抓机遇,克服困难,成功实现“征地建设新校区,转制成为普通本科学校”的目标。坚持“立足重庆,服务基教”的办学定位,开拓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统筹的办学新格局。受到来校视察工作的教育部领导高度赞扬,称之为“全国教育学院的一面旗帜”。

  一次次升格,犹如一步步陟岭,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师范教育内涵不断拓展丰富。

  前进的号角鼓舞着永不停歇的奋斗脚步。步入新时代,学校于2012年改建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育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掀开探索新建本科师范学院办学新路子、建成富有儿童特色的区域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新篇章。

  回顾这一路走来的历程,二师创建于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和共和国风雨同济七十载,长久的沉淀方才铸就了今日的荣光,也让“锲而不舍 止于至善”的校训和“负重自强 创新求真”的校风等因子深深地流淌在二师人血脉中。

  当历史的指针拨转到了今天,新时代的挑战接踵而至。学校党委书记黄晏表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主动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全市产业布局,全力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扎实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也是一以贯之的情怀担当,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今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携使命荣光再出发,阔步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勇立改革潮头

  创新三教四融模式 交出育人高分答卷

  70载岁月辗转,矢志一流、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脉在一代又一代二师人中传承绵延,生生不息。

  去年底,2023全国师范院校“三教四融”发展新格局暨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讨会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举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二师,共探卓越人才培养之径。

  有专家指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结合师范院校育人特质提出了“三教四融”发展新理念,有利于推进师范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好评与肯定背后,是二师应对新时代挑战下的决心和信心,智慧和行动。

  去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提出,无疑为学校打破人才培养壁垒,精准实施改革策略指明了方向。二师着眼于建设“应用技术型”多科性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三教四融”人才培养体系。

  二师加强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师范与非师范融通,着力增强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创意创新能力、探索学生多元个性培养。学校强化同职业院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与市内5所双高职业院校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构建科教融汇特色化平台,向学生开放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完善《本科生辅修专业管理办法》,设置小学教育等3个师范类辅修专业,实现非师范专业学生占辅修学生的56.25%。

  踏着融合的鼓点,二师创新推进多元个性培养的“3+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普职分设”为“普职融通”的专业布局,改“知识取向”为“赋能导向”的培养体系,改“科教分置”为“科教融汇”的创新体系,改“校企合作”为“开放融合”的培养生态,探索“新师范”与“新技师”协同融合的新模式,全面推动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相融通、思政通识与学科专业相融通、学业成长与职业发展相融通,构建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职业倾向引导互融互促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

  与时代同频,与改革同振,二师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要求下,交出人才培养创新的高分答卷。

  彰显师范特色

  践行教育家精神 涵养德厚能强的未来之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因为一代代二师人的孜孜以求,才形成了学校为0~12岁儿童成长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让这里成为备受赞誉的“人民教师的摇篮”。毕业生更以信念坚实、学识扎实、能力突出等品质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他们的身上,能看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张业坪6年前怀揣着教育梦想,坚定地来到重庆市綦江区莲石小学。她定期自购图书,在班级开展阅读、故事会活动,让书香从校园飘向大山深处。每天早晚雷打不动地检查孩子们洗漱情况和卫生情况,为年幼的孩子剪指甲、扎头发,教给孩子们生活技能……她把一腔教育赤诚奉献在这片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

  在他们的身上,能看到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毕业不久的冯俊楠来到丰都县江池镇中心小学后,秉持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教研精神,对待班主任事务和教学工作,任课班级英语成绩在县里质量检测中排名前茅,多次演讲比赛获得区级以上奖励,指导学生在征文等比赛中获奖,让生命的花朵盛开在最需要教育的地方。

  他们是二师学子的缩影,如此平凡,又如此耀眼,散发着师者光环。

  “师范教育是一项培根铸魂的事业,要以教育家的精神引导学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作为培养人民教师的师范院校,二师不断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让育人初心得到有效传承。

  学校研制专业能力标准,制定了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GSP”能力标准,“G”指通识能力(General abilities)、“S”指学科能力(Subject abilities)、“P”指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ies),并以能力标准为引导,推进了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统地构建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两个特色体系,搭建起能力拓展平台、能力创新平台、能力交互平台三个平台。

  在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多的未来之师在这里成长。二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100%具有教育行业岗位锻炼或志愿服务经历,95%以上参加了各级师范生技能竞赛。近5年,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共获得市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奖1100项,科研立项60项,公开发表论文69篇,79人次参与专业书籍编写,累计获得创新创业比赛国家、市级奖项35项。

  更多的喜人变化在这里发生,二师所依托的小学教育专业建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3年中国软科大学排名中被评为B+专业,在重庆市首轮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监测评价中获评A档。小学教育专业“全科定位”“能力导向”两大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更大的辐射正从重庆走向全国,市内外80余所高校、小学400余名干部、教师到校进行了专业考察,10余所高校借鉴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届全国小学全科教师发展论坛”在学校召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来贺信,在教师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开启发展新局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书写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面对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新格局,一所年轻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如何变革,才能在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中实现有生机的衍生裂变?

  “深刻领悟学校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中的角色和使命,全校上下聚焦培育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高等教育突破跃升等工作要求,奋力书写具有儿童服务特色和教师教育底色的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学校校长万书辉说。

  如何将理念化为行动?从“十四五”规划的谋划制定到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二师办学的“画像”从方向轮廓到具体路径越发清晰。

  二师将办学类型定位视作身份标识,明确办一所有品格的大学——特色应用型本科;二师将办学层次定位视作质量标识,明确办一所有品质的大学——区域高水平师范院校;二师将办学特色视作个性标识,明确办一所有品位的大学——富有儿童特色,对接“服务0~12岁儿童成长”价值链,全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深化特色办学成果,走上了一条以内涵式发展提升质量,以特色化办学彰显价值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事实上,二师在这条特色之路上始终蹄疾而步稳。

  早在2018年,二师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共建全国首家儿童研究院,并依托研究院成功申报了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儿童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下设的16个研究所构建起儿童教育、儿童健康、儿童科技等特色研发领域。30个特色工作室则构建起师生创新共同体,围绕儿童“家校社共育”“品德教育”等内容全方位参与行业应用资源研发。

  纵深推进中,学校建设了一批以儿童为中心的特色专业群,以儿童启蒙师资培养为特色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重庆市本科高校特色专业。积极开发以师范专业为基础形成的儿童启蒙教育特色课程群和非师范专业为基础开发形成的“专业+儿童”特色课程群,更面向全校设置通识教育儿童特色发展模块、聚力开发儿童多元智能发展选修课50余门。学校“家庭教育学”“儿童游戏创编”等10门课程入选重庆市一流课程。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学校围绕儿童发展领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178个,立项行业横向课题173个,出版专著49部、教材20部、绘本14册。学校儿童办学特色取得突出成效,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辨识度的办学成果。

  砥砺奋进前行,辉煌成就已被铭刻在了历史序章之上,而新的绚烂画卷正待提笔铺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将扛起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赋予高等师范院校的时代责任,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振兴重庆高等教育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实际行动奋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数字见证荣耀 信心领航发展

  办学实力更上台阶

  学校立项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市级一流课程52门,获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项。

  科研创新更具活力

  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建成“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3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9个,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际顶级会议或期刊发表论文9篇。

  学生成才更有亮色

  近5年,学校师生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竞赛奖1755项,学生在全国运动会、大学生艺术展演、“挑战杯”“互联网+”等活动中获市级以上奖励3194项。

  教师发展更具底气

  学校现有市级教学团队1支,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2人,21人获聘为市内外数所高校兼职硕士生导师。教师先后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创新领军人才”“巴渝学者”“学术科技带头人”等省部级学术人才称号10人次。

  夏泽胜 余瑶 王为 图由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