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渝中城区全貌 龙帆 摄/视觉重庆 |
 |
渝中区与人行重庆市分行合作共建的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 摄/李显彦 |
 |
珊瑚公园位于渝中区滨江路,其改造提升的设计方案出自中冶赛迪之手 摄/王欢 |
核心提示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推动国家战略落实落地、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5月7日,由重庆市国资委和渝中区政府承办的“携手共建重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走进母城 投资渝中”央渝同行(渝中)发展对接活动举行,20个重磅项目将集中签约落地渝中,签约金额预计达470亿元,渝中区央地合作迎来重大突破。
双向奔赴,共谋未来。作为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领头雁”,当前,渝中区持续扛起母城责任、坚定展现大区作为,加速吸引一大批中央企业投资落户,持续打造央企入渝首选区、央地合作新样板,奋力谱写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渝中新篇章。
大批央地合作优质项目成功落地渝中
据了解,本次集中签约的20个项目涉及城市更新、智慧能源、数字贸易、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既符合渝中区域产业定位,又对重点产业具有较强的延链补链强链作用,具有项目投资额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特点。
比如,由中电建重庆投资有限公司、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建八局浙江建设有限公司、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电建(西宁)城市开发有限公司意向参与投资的渝中区大坪片区及长滨路沿线城市更新项目,拟打造约14万平方米的数字经济产业园、环重医医疗健康生态圈,将在长滨路沿线区域打造约22.34万平方米的高端商业商务总部经济楼宇,为推动渝中城市焕新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将与渝中区在股权投资、共同组建产业基金、发行债券及基础设施领域公募和私募REITs项目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渝中加快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注入“源头活水”。
保利通信控股企业大龙网科技集团将在渝中投资建设数字贸易产业服务平台,在产业数字赋能、产业园投资开发等方面积极拓展总部业务,年营收规模力争超10亿元人民币,推动大龙网成为国内最大的数字贸易产业服务平台公司,成为数字产业中重庆本土成长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随着这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区域总部等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将有效发挥央企稳投资、促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加速促进渝中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可以预见,此次签约落地的大批优质项目,将助力渝中当好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争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领头羊,加速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中心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本次活动中,重庆市国资委还将与渝中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充分发挥重庆市国资委统筹全市中央企业在渝发展和引导市属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导作用,助力渝中加快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渝中区还将重磅发布“渝中区城市投资项目机会清单”,集中推出13个重点投资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20公顷,总建筑规模约27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690亿元,从城市开发、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股权合作、投融建管营一体化等方面提供投资机会。
“这些项目区位优势好、配套资源优、投资效益好、发展空间大,将释放百亿投资机会。”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渝中正敞开怀抱,竭诚寻找一批央企合伙人,共赴时代机遇,实现共赢发展。
央地合作助力现代服务业高地加速崛起
如果摊开渝中区的“经济版图”,不难发现现代服务业占据着绝对的主导位置。2023年,渝中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达到1090亿元。2024年一季度,渝中区现代服务业更是实现增加值301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而现代服务业这份漂亮的成绩单,正是渝中区用好央地合作“精准落子”、走活高质量发展“大棋局”的生动写照。
比如,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业无疑是渝中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的重要基石,也是央地合作的主战场。
早在2020年6月,重庆首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00亿元的全国金融租赁法人总部——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金租”)在渝中区正式挂牌。截至2023年12月末,中银金租租赁资产余额超545亿元,涉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国家公交都市、“光伏+农业”一体化并网发电、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等重点绿色建设项目。
2021年6月,渝中区又与人行重庆市分行签署《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暨共同建设美丰银行旧址绿色化改造示范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美丰银行旧址负1楼至3楼,合作共建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2023年12月,双方再次就共建共管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达成协议,将对美丰银行旧址4-6楼进行改造利用,进一步完善博物馆配套工程。
此外,渝中区还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10家银行合作开发“助企贷”“银票质押贷”“复工贷”“健康云贷”等普惠性、特色化的政银合作融资产品,截至2023年底,已为5926户区内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发放贷款49亿元,惠企数保持年均20%增长。
而央地合作这个关键支点,正持续撬动渝中区金融业“大盘”。
数据为证。截至2023年12月,渝中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突破1.32万亿元,金融企业、监管机构不断揭牌成立,上市挂牌企业达93家,保费收入、绿色金融规模等各项指标均全市领先,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打造成势见效。
不过,金融业的腾飞只是央地合作驱动渝中区现代服务业加速前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渝中深度融入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以领跑意识发展数字经济,而“多点开花”的央地合作,为渝中区进一步夯实了数字经济持续领跑的底气。
2023年3月,渝中区政府与中国电信重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深化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城市通信设施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助力渝中网络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等数字化转型升级。
仅仅2个月之后,渝中区政府又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经济高效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渝中区5G新基建规模部署,助力区内“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持续推动“通信塔”变“数字塔”和“通信机房”变“数据机房”,为数字重庆建设在渝中区的落地实践提供有辨识度的解决方案。
携手央企谋共赢,借势聚力促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渝中区“满天星”行动计划第一评价期位居中心城区第二,区块链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三,规上软信产业增速达40%,数字经济闯出一片新天地。
奋力打造央企入渝首选区、央地合作新样板
值得一提的是,渝中区央地合作风起云涌的背后,是多重优势叠加的必然结果。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央地合作拓展新空间。渝中区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推出陆海新通道国际消费中心等标志性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央企入渝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
数字变革激活动力,为央地合作提供新场景。渝中区1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贯通式推进数字重庆“1361”体系构架,“两级中心”全部建成投用,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区域L2精度级别的实景地图构建,全市唯一区块链基础设施“山城链”上线发布,为央企在渝战略布局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
产业经济提能增效,为央地合作注入新力量。2023年,渝中区地均GDP超70亿元/平方公里,经济密度、投资强度、消费热度居全国中心城区前列,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解放碑商圈社零在西部率先突破千亿元,成为央企投资兴业的一片热土。
城市品质加速提升,为央地合作开辟新天地。当前,渝中区正创新推行城市更新“投融建管运”一体化、“留改拆增升”全路径,大力改造更新“五大片区、十大项目”,为央企发展壮大提供更多的机遇。
“特别是,渝中区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合作机制,推动在渝央企做大做强,实现共赢发展。”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渝中区在全国首创“汇保通”汇率避险新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变更登记,在全市首家设立文旅支行,在全市首个成立诉调对接·速裁中心,率先建成10个互联网法庭,成立首家“云数据研究应用中心”,加速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持续扩散渝中对全国乃至全球企业的吸附力。
未来,渝中区还将从技改、金融、场景、人才、土地等要素综合发力,做优服务、用足政策,注重对央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断拓宽央地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力争吸引更多有规模、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中央企业和重点合作项目在渝中大地落地生根、竣工投产,让央地“合作之花”在渝中竞相绽放。
一路携手向前,一路并肩同行,时间见证着央地合作勇毅前行的渝中力量。未来,渝中区将全面深化央地合作,与央企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互惠共赢,奋力打造央企入渝首选区、央地合作新样板,为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新重庆渝中新篇章汇聚更强大的力量。
王彩艳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