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大举措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028版:教育观察
上一版   
重庆四大举措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4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重庆四大举措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活力满满的足球健儿们 万难/摄

  沙坪坝区覃家岗映泉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

  核心提示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过去五年来,重庆补短板、强弱项,在特色办学、集团化办学、协同育人、科学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乡村学校不断变强、城区学校变得更优、城乡教育联动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山里孩子也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黄校长,我们家的细娃9月就到读书年纪了,提前跟你预约报个名哟。”

  “没得问题,只要符合入学政策,我们都欢迎。”

  4月19日一大早,在重庆谢家湾学校丰都幸福小学大门口,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黄波刚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就有一群家长围上来打听入学情况。

  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丰都县,曾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常年有26.5万人在外务工,过去,因没有“名校”,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小离乡求学,生源外流非常严重。

  2022年6月,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现场学校、荣获中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中国质量奖的全国名校——重庆谢家湾学校与丰都县人民政府携手共建丰都幸福小学,当年9月正式开学。

  然而,一些家长对此却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以为“只是‘套牌的’,做做样子罢了”。

  事实上,与重庆谢家湾学校丰都幸福小学新生一起来到这所新学校的,还有由14名重庆谢家湾小学优秀管理干部、教师及丰都县优秀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团队。

  他们在谢家湾学校的带领下,一起同步教研,一起营造培育校园文化,一起成长。当过9年乡村教师的张雪琴说,在幸福小学,教师们会利用午间时间聚在一起探讨教学方法,在上课时和孩子们一起观察植物,牵着孩子的手带他们捉毛毛虫,“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们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喜悦和幸福中。幸福小学的存在让人们明白,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朵朵放光彩’,也有权利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张雪琴说。

  在2023年幸福小学家长满意度测评中,467名孩子的家长一致给予学校充分肯定。

  “以前每年外流学生约800人,现在家长排队想把孩子送回来。”丰都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重庆市谢家湾学校丰都幸福小学只是我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实施集团化办学,不断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的一个案例缩影。

  近年来,重庆市教委全面落实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行“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校校牵手”,以及对口帮扶、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模式,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取得新进步。

  例如,渝中区进一步健全集团龙头校与成员校之间的校长、中层干部、教师的交流互派机制;江津区优化“放管服”改革,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涪陵区实施“名校+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民办学校”的“四带”战略,建立了合并、托管、合作三种模式,探索“多元化+特色”的全域共建共享机制。

  如今,重庆已探索了“名校带新校”“名校助弱校”“名校管民校”“名校联子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形成“教育教研、协同一体、发展特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带动薄弱学校、新建学校、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按照3%的比例为乡村学校增设定向高级教师岗位,推动优质学校教师定向常态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

  截至2023年底,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占比超过80%,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其中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两江新区率先申报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9%。

  我市创新实施“教育入学一件事”平台建设,被纳入2024年度国务院部署“高效办成一件事”的13个重点集中攻关和创新示范地区之一,对全市基础教育招生生态进行数字化、精准化监管治理。持续开展规范办学专项行动,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巩固“公参民”学校治理成果,积极破解“择校热”“大班额”等人民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基础教育生态持续向好。

  学校特色发展有成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看海、拿冠军、成为最佳射手,去年10月底,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小学女子足球队前锋、六年级学生王若蓝的3个愿望全都实现了。

  原来,2023年10月29日,首个全国性乡村校园女足联赛——第二届追风联赛总决赛在厦门举行。这支来自重庆大山里的铿锵玫瑰首次捧起追风联赛冠军奖杯,收获了第一个全国冠军。王若蓝更是以11粒进球,成为此次总决赛的最佳射手。

  “以前,我连县城都没怎么出过。现在,因为足球,我看到了外面更大的世界。”王若蓝说。

  王若蓝所在的三河镇小学于2013年成立女子足球队,这支女足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大放异彩,曾先后获得30个市级以上赛事冠军、亚军。2020年,三河镇小学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优秀特色学校。

  该校第一批女子足球队员中,有19人考上同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大学。队员马庆林还成为职业球员,目前效力于上海申花上体女足。

  “足球队为山区的孩子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该校校长说。

  事实上,在重庆,“王若蓝”“马庆林”还有很多。

  “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做题家’。”市教委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着力推动基础教育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多彩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各校园各美其美。

  重庆一中建成6个学科课程创新基地,17门重庆市精品选修课程,12类16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并设置了小设想、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科技“四小活动”,以及国际课程、STEAM国际创新课程等特色项目,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搭建更加多元的空间。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开发了“大阅读”校本课程群,构建学校“大阅读”课程体系;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打造了“四C课程”体系,从“树本课程”“砺新课程”“海纳课程”“百川课程”拓展人才培养多元化路径;重庆外国语学校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外语校本课程体系,对全市的外语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重庆市忠县马灌初级中学将非遗、重庆人文历史、忠县人文历史、学校忠孝文化等内容编订成“忠孝之光”习惯养成读本,激励学生忠孝笃学、立志成才;万州高级中学着力打造航空特色课程,先后有93名学生被录取为飞行员,被誉为“培养飞行员的摇篮”。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扎实推进多样特色发展路径,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培育优势学科,打造办学特色,推动学校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和发展需求。

  目前,全市已累计立项建设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162个,60个校本教研基地,精品选修课程650门,评选360个普通高中优秀学生社团,系统构建起具有重庆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共育生态”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果

  4月12日,中华路小学教育集团发布了名为“中华星·时间开始了”的校家社共育成长盒子,让学校、家庭、社会一起“玩”游戏,在寓教于乐中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以游戏化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为设计理念,为家庭教育搭建真实的学习场景,以轻松、自然、共创的方式展开家庭共学,实现共育共长的培养目标。”中华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曾菁介绍。

  该校还与重庆市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科技馆、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重庆市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等10家单位牵手,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享等措施,打造首批校家社共育基地。

  教好一个孩子,唤醒一个家庭,和谐整个社会。近年来,重庆把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作为重构教育生态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任务。

  2016年,重庆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2017年,印发《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在全国率先提出“家校共育”理念,2021年还发布全国首个家校共育工作标准。

  重庆市教委、市妇联印发的《重庆市加强家校共育助推“双减”落实十条措施》,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目前,构建了市、区县教育部门和妇联组织以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共育”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了15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成立了市级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研究中心、评估中心,合力推进协同育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底,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公布重庆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的通报》,确定渝中区、丰都县、南岸区等10个区县为重庆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各实验区纷纷因地制宜,主动创新作为,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新举措、新机制,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为提升指导服务,重庆还成立有市级家庭教育专家智库、师资库和讲师团,联合打造“十百千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建立了以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等为主体,专家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骨干力量,并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为依托,以专业培训为途径,联合培养不同层次的协同共育服务人才。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主要围绕家访校访双向互动,密切家校沟通联系;线上线下同步指导,提升协同育人水平;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等三方面推进学校协同育人工作,构建“政府保障有力,学校协同有序,社会多元参与,家长乐意尽责”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将重庆“共育生态”先发优势更好地转化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果。

  校内外联动 贯通式培养

  我市逐步形成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哇,我也能操控无人机进行高空悬停、空中拍照、穿越飞行了。”4月16日,万州清泉中学操场上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呼。当天,万州区科协、区教委联合区无人机教育协会在该校开展主题为“乐享科普 放飞梦想”的无人机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科普志愿者的指导下,学校师生亲自动手操作无人机,感受飞行的乐趣。

  该校负责人介绍,学校设置了专职科技辅导员,创建“VR/AR+教育”数字化创新基地实验室,每学期举办科技节、科技夏(冬)令营、科学阅读、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等21项活动,开发科学类校本课程26门。其中,《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扎染》被评选为市级精品选修课程。学校的《自动制备海藻酸钙凝胶珠装置》获国家新型实用型专利。

  在今年初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中,重庆5个区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名单,32所学校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名单,地处重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一所普通高完中——万州清泉中学榜上有名,并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工作调度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清泉中学是我市近年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缩影。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基石。”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重庆不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着力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在校内做“加法”,印发《重庆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修订完善重庆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科学类课程课时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在校外做“加法”,认定324个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236个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52个重庆市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市级科学教育实践场所实现县域全覆盖。

  在协同中做“加法”,广泛开展活动,先后组织100余名院士专家深入500余所大中小学举办科普讲座等670余场次;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科技模型大赛、科学素养大赛、STEAM大赛等青少年科技赛事,每年吸引近百万人次参与;建立重庆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20个,深入265所乡村中小学校服务乡村学生1.5万余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重庆不断改革创新,2011年设立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陆续启动“雏鹰计划”“英才计划”,每年选拔400余名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高校重点实验室,逐渐形成“校内外联动、贯通式培养”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五大学科竞赛入选国家集训队人数名列全国前茅,3个项目入选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创新潜力奖,6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数据画像>>>

  ◉《重庆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启动实施以来,通过增学位、强队伍、促改革、提质量、优服务,重庆市新建校舍1171.6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861.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56.2万个。

  ◉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目前,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6.56%,同比提高2.82个百分点,较好地破解了“入公办园难”问题。

  ◉逐步建立起了“共享+”的多样态学区共同体,形成“名校+”多形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全市中小学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覆盖率超过80%。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重庆有21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奖,名列全国前茅。334节课获评202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获奖数量列全国第4名。

  ◉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开通率达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占比达100%。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重庆智慧教育平台访问量突破2.32亿人次,开通“网络同步课堂”1000余个,推动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同上一堂课”新型模式,让大山的孩子共享优质资源。

  于成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