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阳全景 |
|
云阳环湖绿道之月光草坪 |
|
云阳县北部新区 |
核心提示
万里长江,天生云阳。
4月的云阳大地,两岸青山郁郁葱葱,一江碧水奔涌向前;工业园区忙碌生产,一批批“云阳制造”向“新”而行;美丽乡镇宜居宜业,加快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在这片唯实争先的热土上,眼前皆是万物竞发,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演奏着砥砺奋进的强音。
舟行万里,操之在舵。近年来,云阳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推进现代化新云阳建设进程中,围绕“强县”目标、“富民”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聚力打造具有云阳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标志性改革成果,奋力建设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示范县。
千年古县“蝶变”现代城市 提升云阳辨识度,打造特色城市地标
从张飞庙到龙缸国家地质公园,从歧山草原到普安世界级恐龙化石群,从环湖绿道到三峡梯城……曾经,拥有两千余年建县史的云阳,其美在于大山大河的优美,在于千年文明的厚重。如今,云阳深度融入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加快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打造了一批入县入城精致门厅、最美阳台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地标,云阳的美更增添了许多现代化城市的味道。
“自然的山水、历史的遗存、文化的传承都是云阳与生俱来的底色。未来,云阳将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加快推进‘456’建设,打造‘小县名城’,展示更多具有辨识度的城市名片,唱响‘世界云阳’。”云阳县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四街四镇一体化,推进“小县大城”建设。云阳发挥好县城的极核作用,加快构建串联“一道两江三环”、承载“四街四镇”的城市空间格局,打造云阳城市核心区,不断提高城市吸引力。一体化实施“改小区—改片区—改辖区”,2024年一季度完成电梯登记60台,安装充电设施200余处,新增停车泊位13600余个。加快推进城市一体化执法、城市服务“一网统管”,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服务人性化、应急快速化、决策科学化水平。
聚焦五城同建,探索城乡融合新模式。云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以“三组团一沿线”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东部新城由“半城半乡”向“伴城伴乡”蝶变,加快龙溪片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实施。
聚焦六大标识性要素,提升城市辨识度。云阳坚持“设施景观化、景观艺术化”,全力建设好高铁门户、迎宾大道、商业中心、现代化医院、城市阳台、城市运营指挥中心等六大标识性要素,加快提升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功能,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健康县、国家森林城市等国家级名片。
此外,云阳进一步打造“理响云阳”等云阳特色金名片,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县。“我们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体形象,为现代化城市留下‘根’和‘魂’,鼓足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示范县建设的‘精气神’。”云阳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强镇带村、强村富民 绘就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
云阳江口镇地处云开巫三县交界处,是渝东北三峡库区第一人口大镇,2023年入选全市“强镇带村”试点乡镇,成为全县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云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强镇带村、强村富民,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农村,绘就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
“在建好大城的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产业、人口、资源在农村,实施好‘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也在农村。”云阳县委主要负责人说,为此云阳提出加快打造“三站”,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打造人口转移的中转站。促进人口双向流动,大力开展“万人返乡百亿创业”行动,推动实施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和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四进三回”行动,今年力争返乡落地资金50亿元以上。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完善以国省干道为骨干的交通网络,打造半小时通勤圈,以构建便利共享的生活圈。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持续推动城市落户“零门槛”,强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打造农业生产的服务站。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集合在“五指印江”田园综合体开展“强村公司”、“标准地”改革等试点工作,力争在全市率先出台山区库区“标准地”评价体系。培育壮大农业生产主体,深入实施“百企培育”工程,2023年培育农业企业2262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15家,农业“小巨人”企业30家,培育“小升规”企业3个。延伸产业链条,实施“百园示范”工程,2024年将提质增效县级以上产业园40个。
打造绿水青山的守护站。深入开展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2024年一季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9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5%,加快创建全市垃圾分类先锋县。充分挖掘绿水青山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价值,2023年完成国家储备林收储20.69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避暑经济、康养经济;深化气候投融资试点,提速推进龙缸片区、江南林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努力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大力培育“十链产业” 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压舱石”
今年1月3日,云阳举行了2024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项目56个,年度计划投资41.2亿元,总投资超100亿元。
工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去年,云阳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提出“加快推动‘十链产业·千亿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锚定广告包装、高端汽摩零部件、船舶装备制造及服务在内的十条产业链,提出到2027年实现1000亿元产值目标,为建设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示范县提供有力支撑。
金田塑业是云阳广告包装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塑料薄膜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超过60%。
作为云阳汽摩产业的行业巨头,云阳曲轴有限责任公司突破基础共性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专利“护城河”,扩大汽摩产业链整体附加值。
在位于长江之畔的云阳县河牛造船厂,去年打造了8艘货船,维修船舶400余艘,年产值达2.5亿元。
……
近年来,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细分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云阳制造业整体朝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2022年,云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居全市第一;2023年,全县市场经营主体历史性突破11.46万户。2024年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市1个、0.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79%,增幅全市排名第1,实际利用外资80万美元,同比增长100%。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长了8.7%。一系列亮眼产业数据的背后是云阳对实体经济的紧抓不放,这些数据也同时凸显出云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逐步驶入“快车道”。
下一步,云阳将强化“链条式”招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速迈向“千亿俱乐部”,进入全国百强县。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
今年1月,巴阳镇永利村党支部邀请2000余名村民到村公共服务中心共享“团年宴”,千人坝坝宴的场景洋溢着喜悦幸福。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以高效能治理护航现代化新云阳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云阳县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云阳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构建“五大机制”、健全“141”体系、深化“四治融合”为抓手,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构建“五大机制”方面,着力构建党委统筹领导机制,加强全县各级党组织对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工作的统一领导;构建经济组织带动机制,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构建社会组织协同机制,推动“五社联动”示范社区建设;构建群团组织助推机制,强化党建带群建工作,不断延伸群团组织服务链条;构建人民群众参与机制,实现“民有所诉,我有所应”。
在健全“141”体系方面,着力夯实“一中心”指挥中枢,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一网格”前端哨所,完善村(社区)网格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网格力量配置,打造示范网格驿站,推动数字化在网格深度落地应用。
在深化“四治融合”方面,突出“自治”强基,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村(社区)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强化“法治”保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践行“浦江经验”;促进“德治”教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智治”赋能,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
每周,高阳镇热闹的“平湖坝坝会”都会举行,居民们围坐一席,为社区的大小事务出谋划策,气氛热烈。
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共享发展成果,也正是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共同见证了这座临江山城的扬帆起航。
链接>>>
推进强县富民 云阳将打造“四个新样板”
打造西部地区“小县大城”新样板:60%的常住人口在城区居住,70%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90%的税收在城区产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打造山区库区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全面缩小,“半小时上高速、一小时到县城”全面实现,集镇通天然气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基本实现,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全覆盖,全面推行基层养老服务“四有五助”,探索城乡公共服务地方标准。
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样板:森林覆盖率达到6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稳定在95%以上,市外来云游客占比50%以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打造市域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样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渝东北居于前列,成为乡村善治全市样板,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25内,创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罗晶 王琳琳 赖婧 图片由云阳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