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涪陵宝贝” 推进产业富民
第009版:乡村振兴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用好“涪陵宝贝” 推进产业富民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4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涪陵宝贝” 推进产业富民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蹲点调查·涪陵篇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

  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荔枝喜获丰收

  南沱风光

  青菜头收砍

  南沱镇睦和村

  涪陵榨菜自动化生产线

  核心提示

  四月的涪陵,春和景明。此时,漫山遍野的青菜头丰收季刚过,上万亩荔枝林便逐渐告别繁花,“妃子笑”“带绿”“绛纱兰”“糯米糍”等数个品种的荔枝迎来成果季。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涪陵榨菜、荔枝、龙眼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方水土生一方物产,涪陵凭借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孕育出一大批“涪陵宝贝”,它们助推着当地百姓安稳致富,见证了浙江对口支援农业发展的山海情深,当下更是成为涪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宝贝”。

  春风正劲好扬帆。当前,涪陵正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发展荔枝龙眼种植 三峡移民安稳致富愿景成实景

  南沱因地处长江南岸,长江流过半岛形成回水沱而得名,是一个三峡移民大镇。走进镇上的睦和村,龙眼、荔枝、枇杷、脐橙等果树随处可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睦和村属长江三峡库区重点淹没移民村。“当时村里一半的耕地淹没了,村民都很关心村子发展的路在何方。”南沱镇副镇长刘家奇回忆道。为使移民迁得出、搬得稳,逐步能致富,上岸渔民“稳岗能致富”,睦和村大刀阔斧开展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产业人才培育。

  龙眼和荔枝栽种最先进入了睦和村的发展视野。据介绍,涪陵是适合种植龙眼和荔枝纬度最北的区域,独具最晚熟特色和优势,尤其南沱镇有着悠久的荔枝龙眼种植历史。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该镇的坪西岛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从湖广两地迁徙而来的居民将龙眼种子带到这里,大规模种植。至今,岛上仍保存着数百株百年龙眼树。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南沱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协调下,睦和村邀请区农委、区科委、区科协等部门实地把脉,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悠久的龙眼种植历史,提出“先行先试打造100亩龙眼种植示范园,以点带面丰富种类、扩大面积”的水果产业发展思路。从此,睦和村走上了发展经果林的道路,并带动全镇做大做强特色水果产业。

  自1999年三峡移民搬迁以来,睦和村先后引进龙眼、荔枝、枇杷、柑橘等果苗,不断丰富水果种类。如今,睦和村水果种植面积近2600亩,水果总产值2千余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2023年,睦和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南沱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亿元,实现了移民逐步致富、渔民稳岗致富的愿景。

  近年来,南沱镇种植的荔枝龙眼逐步成为涪陵农业发展的一张名片。截至目前,全区种植龙眼2.25万亩,产量4000吨,产值4000万元;种植荔枝1.1万亩,预计进入盛产期后,产量可达4000吨,产值5000万元。下一步,涪陵将在“十四五”期间围绕产业特色化、集约化、融合化,做好古龙眼树保护,通过新建标准化基地、改造提升低产果园、创建区域品牌等一系列措施,打造长江上游晚熟龙眼荔枝基地。

  跨越山水浙涪牵手 带动涪陵农业“造血”发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号召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和全国有关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安置,拉开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序幕。自此,浙江、涪陵两个相隔千山万水的地方结下亲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23年8月,“稳增收 树品牌 促振兴——2023浙江对口地区消费帮扶集中展销活动暨平台启动仪式”在位于杭州的山海共富农优产品展销窗口举行。作为浙江对口支援地区,涪陵组织20余家涉农企业,带去了20余个品牌共120余款农产品。琳琅满目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深受采购商及消费者的青睐,进一步提升了“涪陵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峡笋业公司生产的竹笋产品就在参展之列。据介绍,公司目前建成竹产业示范园4337亩,竹产业丰产基地5578亩,拥有年产2万吨竹笋加工厂,竹笋相关深加工产品年产值约3500万元。

  “公司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果离不开浙江的农业科技帮扶。”三峡笋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说。2014年,浙涪对口支援科技项目“笋用竹丰产栽培及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始实施。来自浙江的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科研团队走进公司的竹林基地一线,为了解决管护、培育等技术短板,最终研发出“麻竹高效培育技术”。在1020亩的技术示范应用中,产量由应用前的600斤/亩提高到3000斤/亩,增产增收效益显著。此外,科研团队帮助公司开发竹笋新产品“清水笋、火锅笋、调味笋”三大类20个新品,有效地助推企业打开更广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三峡移民后,如何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是涪陵库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口支援启动之初,浙涪两地就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

  三峡笋业的案例只是浙涪协作的一个缩影,类似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项目不胜枚举。

  如,浙江省农科院农科种业公司在蔺市街道及周边乡镇发展水稻制种面积9200亩,总产230万公斤,增加当地农民收入800万元,带动了制种产业的发展和水稻的增产增收,农户收益从平均1200元/亩提高到2700元/亩。

  浙江省科技厅帮助涪陵区引进优质蚕、桑品种,通过试验示范,蚕茧单产每张可以提高8公斤,仅此一项使蚕农增收近百万元。

  ……

  沉甸甸的成绩单,彰显着浙江人民对涪陵的倾情支援。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科技广泛推广,32年来,浙江积极为涪陵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有力地带动涪陵农业“造血”发展,延伸了特色生态产业链条,为涪陵高质量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科创绿色同向驱动 唱响榨菜品牌带动农民增收

  涪陵的低山丘陵拥有潮湿多雾的独特气候,自古就盛产青菜头。百余年来当地人加以腌制生产,不仅制成百姓餐桌上的一碟碟榨菜,还发展为百亿元产值的大产业。

  “全区27个乡镇街,有23个乡镇街16万农户、60余万人种植青菜头。榨菜不仅仅是带动农户增收的宝贝,更成为了带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涪陵榨菜迎来生产“开门红”。截至目前,全区青菜头收购加工全面结束,收砍面积73.8万亩,总产量190万吨,种植纯收入超21.8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种植收入3224.5元。

  2023年,重庆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列为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三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涪陵榨菜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确保榨菜这项“百年”传统产业在新时期发挥新优势,涪陵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赋能、绿色高效生产、未来产品研发,加快建设“大基地+精加工+强商贸+高科技+深融合”的绿色榨菜全产业链。

  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发展提速。支持企业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推广自动淘洗、切分、脱盐及无菌包装、高温杀菌等生产工艺,全区榨菜企业自动化生产比例达95%以上。深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快建设服务于涪陵榨菜产业在日常数据采集分析、智能监测管理、智慧决策指导、交易共享赋能于一体的“榨菜产业大脑”。

  强化产品研发,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校地、院地合作,建好“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市级榨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入低盐腌制技术,开发低盐榨菜产品,含盐量从12%降到3%。探索共建榨菜未来食品开发研究室等重点实验室,开发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休闲榨菜、预制榨菜、高钾低钠方便榨菜等未来榨菜新产品,推出4大系列100余个品种,“脆口”系列休闲食品成为“网红美食”。

  推动绿色生产,守护好绿水青山。坚持从源头上治理榨菜废水,研发榨菜筋皮无害化处置技术,二次利用制作成生物颗粒燃料和饲料添加剂,废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实现100%达标排放。引入推广MVR蒸发浓缩技术,探索榨菜盐水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年产榨菜酱油5万吨,新增产值8000万元。

  2023年,涪陵实现榨菜产业总产值141.16亿元,成为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优势特色支柱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百姓富。在涪陵广袤的绿水青山间,结出累累硕果的“涪陵宝贝”,不仅是土地和劳作的回馈,更诠释着涪陵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坚持。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在这个春天里,涪陵再次迈出新步伐,加快升级打造以榨菜为主导的“1+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推动产业振兴、百姓安居、生活富裕,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涪陵大地徐徐展开。

  本版图片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