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让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第007版:重报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西南大学 让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4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时代召唤 以青春回响
西南大学 让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王萃

  西南大学举办“千秋红岩·信仰力量”情景思政大课堂

  西南大学校园风景

  核心提示

  时代孕育思想,思想指引航程。

  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召唤响起,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有了奋进的新方位——以高擎的思想火炬照亮前路,指引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赓续的中华文脉浸润心灵,引领青年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鸣奏思想强音、扩大宣传声浪,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绽放。西南大学自觉担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且有力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走深、走实、走心。

  “使命、责任、梦想”这些关键词,在西南大学学子看来,愈发真切可感,也愈发激荡人心。

  锁定“双一流”高校办学主目标,筑牢精神文明培育主阵地,建强宣传思想工作主力军,坚定全校团结奋斗主心骨,唱响师生干事创业主旋律,西南大学凯歌前行,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强而有力的精神力量,也为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凝聚奋进共识。

  国之所需 心之所往

  高擎思想火炬积蓄精神力量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选择。以思想政治教育擦亮育人底色,让“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广大青年心之所往的奋斗之地。

  在西南大学,5000余场主题宣讲“热辣滚烫”,全覆盖理论学习“走深走心”;把“开学第一课”办成精品课,《红色音乐文化》选修课奏响起激荡人心的旋律;校史资源述往思来、向史而新,情景思政大课堂观千秋红岩、传信仰力量……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1+6+6+N”思政课程体系纵横拓展、协同发力,“学习新思想 争做新青年”不断升温。

  思想的光芒与时代的强音,为办校、育人、发展积蓄精神力量。

  讲好大思政的“大道理”,西南大学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党政干部撰写理论文章,力透纸背的理性分析、宕开一笔的独到见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阐释工作落地生根、掷地有声;拉宽大思政的“大讲台”,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聚焦十大行动、42项重点工作任务,既在协作上“动脑子”,也在实践上“撸袖子”,让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成为常态;锻造大思政“大课堂”,学校党委积极拓展育人阵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聚集育才育人的“西大力量”。

  创新大思政育人格局带来的育人成效,融汇于学校发展的壮阔征程中,也印刻在西南大学师生为家国发展、为自我成长的细微处。

  执教60余年的黄希庭教授将毕生积蓄300万元捐赠给学校,以行动展示“大先生”的师者大爱;“青李空间”为同学们开学习“小灶”,展现“助人自助,朋辈同行”的温暖之举;西南大学“西小兰”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奔忙于田野之间,用相机定格乡村孩童的笑脸;“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不断深化,将触角延伸向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青马剧社将重庆英烈的感人事迹搬上舞台,艺术再现了王朴、江姐、陈然等革命英雄人物群像,这场“千秋红岩”思政大课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这些可亲可感的日常、有情有义的故事,让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有了切实具象的注脚。

  据悉,西南大学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自主改革试点单位,与重庆市委宣传部共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迎风而立 向阳而生

  百年学府因文化滋养风华正茂

  站成松的姿态迎风而立、向阳而生,无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何方,文化滋养都是广大青年奋斗的底气。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积淀了躬耕杏坛、劝课农桑的文脉底蕴,涵育了厚德博爱、勤学笃行的育人情怀,铸就了唯实求真、开拓创新的科学追求,展示了扎根西南、胸怀天下的家国担当,从而汇聚形成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成为历代西大人的“根”与“魂”,并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

  连同“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在西南大学人的精神谱系中,既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胸襟,也展“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更显“弦诵不绝,文脉绵延”的深厚底蕴。

  脚下,校史文化积淀百年,红色资源富集深厚,涌现出一大批前贤先哲、大家名师,兴文化、传文脉,不辍不绝;耳畔,文化强音声声入心,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要节点,丰富百年画展、奋进成就展等“大文化”产出;眼前,玉兰文化节、校园文化宣传周、文化品牌矩阵展等宣传教育活动常举“文化火把”,照亮校园、不熄不灭;身旁,校园人文景观、亭台楼宇无不饱含文化内涵,京剧川剧等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绵延不绝的文化气息在岁月长河中传承延续。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走进西南大学,所见之风景尽显“大文化”之美。近年来学校积极构筑“大文化”格局,“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规划从蓝图变成实景,打造凸显精神底色、行为本色、环境特色、形象亮色的“420”文化建设工程:架起一座桥,校地联动深化合作共创,全力推进“全国文明校园”创建,6大行动、191项举措落地于校园的一砖一瓦;聚作一团火,通过完善一本乡村志、支持一个文化传承项目、打造一个品牌文化活动等方式,助力地方文化振兴和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石柱黄连生产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备选名录;散作满天星,广邀国际友人参加“世界文化秀”“看中国、重庆行”等活动,让文化成果如同头顶星光从学校辐射向远方;牵头《苏轼书法全集》重大文化工程,参与《复兴文库》编选出版,科技小院、暑期“三下乡”、西小兰志愿活动频频为社会、为乡村提供精神洗礼……文化浸润无时无处不在。去年,学校牵头成立的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应运而生,助力中希双方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厚重却灵动,历久而弥新。百年学府澎湃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办学智慧,深入血脉的文化自觉、契合融通的文化传承、环环相扣的文化巧思、压茬拓展的文化创新,为破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诸多难点披荆斩棘。西南大学以文化雨露让青春之花灼灼绽放,这些青春之花也一批批走出校园,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旋律高昂 能量澎湃

  引导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思想掌舵、文化赋能,面对思想文化的常青常新、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如何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以宣传创新引领提振广大师生的精气神?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坚定发声,引导更多青年实干笃行、奋勇向前?

  在西南大学校园里,高昂的主旋律、强劲的正能量,涌动在理论特刊中、好人故事里,《西南大学报》年均发刊20余期,官网典型报道凝聚人心;传诵在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里,各类微视频、主题短片层出不穷;流淌在含弘新闻网、官微官博等融媒体矩阵中,紧跟新闻舆论风向标;融入在日常的交谈、网络的留言里,潜移默化中涵养校园清风正气。

  主旋律始终高频率,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从出台多项宣传工作制度文件到建强校院协同宣传矩阵,从谋定媒体融合“中央厨房”到正式成立学校融媒体中心,从探索统筹采编策划到实现一体化策采编发,从成立“妙笔班”加强业务素养到搭建内外联通桥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西南大学壮大宣传力量、垒筑宣传堡垒,并用广大师生喜欢的方式打开新闻宣传的广阔空间,让“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受到更多瞩目。

  西大传播,多维立体——强化“一次采集,多元采纳”机制,产出网络传播属性强的优秀作品,组织创作千余件原创网络文化产品,影响力广泛深远;

  西大声音,全国聆听——围绕“双一流”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等重要主题,学校年均在校外媒体发声1000余条次,平台高、亮点多、效果好;

  西大智慧,广获认可——西南大学关于党建工作、思政育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特色做法和经验实效,为全国高校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西大风气,清朗健康——把好管网“方向盘”、筑牢治网“防火墙”、掌舵用网“舆论场”,官博成为全国入围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展播的唯一高校平台。

  西南大学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中,善发声、多发声、巧发声,让“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向往的诗和远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气风发,引导着广大青年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绽放、绚烂绽放。

  据悉,2016年—2023年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12001人,其中在西部就业或服务乡村振兴的共61722人,约占55%。

  “研”值出众 “和”美与共

  将宣传思想文化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重托背后的深意,也正是西南大学一直以来的倾力追求——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持续深入、创新开展,凝心聚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注入新动能。

  完成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获批“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国际蚕业科技创新院和国际马铃薯产业创新研究院;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运行,列为市重大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项目;牵头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携手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成功创建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

  作为“双一流”大学,西南大学“研”值让人印象深刻,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见证着学校潜心科研的厚积薄发,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项;见证着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科研蓄力,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入选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6项;见证着攀高向强的历史突破,家蚕泛基因组序列及多组学数据共享分析平台面向全球开放,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在创制育种关键技术和新创品种转化上取得进展;见证着量质齐升的双重丰收,自然科学发表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二区及以上论文近3000篇,“柑橘害螨成灾机制及持续控制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见证着跨越山河的深情厚谊,学校持续实施“千研万里”工程,3200余名研究生奔赴全国20余省份开展顶岗支教、科技支农等活动……

  既“静下来”深耕科研,也“动起来”拥抱世界。

  而今西南大学“朋友圈”越来越大,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共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0个,在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人数达3400余人。与此同时,“国际友谊”在推进“一校一项目”和学院“一院一项目”过程中不断深化,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成国(境)外交流学习、实习基地90余个。

  国际合作的大视野、大格局带来互融互通的新路径、新成果。

  无论是以科技创新作答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还是以国际合作回应赋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西南大学汇聚强大思想文化力量,让脚往哪里迈深藏远见,劲往何处使预判准确,多维赋能、多向聚势,有力推动学校在办学育人、服务发展中再攀高峰。

  数据画像>>>

  ◉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221门。

  ◉2021-2023年,获批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500余项;2023年,新增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120余个。

  ◉建立校内创客空间23个,校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35个,近三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和学科竞赛类奖项1200余项,其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金奖11项、银奖13项、铜奖15项。

  ◉与82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8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9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1000余家企业开展有效项目合作。

  ◉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行动纵览>>>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见行动”

  实施“六大战略” 布局整体创新力

  (一)实施铸魂育人战略,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三)实施学科振兴战略,构建一流学科体系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产出一流研究成果

  (五)实施校地协同战略,提供一流社会服务

  (六)实施国际交流合作战略,形成一流开放格局

  开展“五大行动” 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开展文科高质量发展行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二)开展种质创制行动,占领国际农业领域制高点

  (三)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

  (四)开展未来名师筑梦行动,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开展基础研究攻坚行动,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深化“三项改革” 提升发展组织力

  (一)深化教育评价综合改革

  (二)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三)深化人事人才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

  强化“三大保障” 凝聚师生战斗力

  (一)强化文化建设保障

  (二)强化基础建设保障

  (三)强化智慧建设保障

  图片由西南大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