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溪河畔长寿柚核心产区邻封镇邻封村 |
|
邻封镇村民长寿柚喜获丰收 |
|
葛兰镇大坝山上的聚惠农场,200余亩桃花争相吐艳 |
核心提示
长寿地处重庆腹心,长江穿城而过、多座山脉纵列,因“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长寿”命名的城市。
近年来,长寿区着力打好“长寿牌”,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全区“两地一城”建设和“3113”项目攻坚行动计划,“一体两面”推进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长寿区在守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粮食安全“两条底线”的同时,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善治智治水平,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时下,漫步在长寿区广袤的田野和乡村,大片果园映入眼帘,村庄环境洁净宜人,一个个美丽的乡村如同一粒粒种子,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浪潮中成长壮大,勾勒出长寿大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
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延伸优势特色产业链
长寿区大部分区域处于龙溪河流域,流域内的百万亩“巴渝粮仓”是重庆的粮食主产区,自古有“川东鱼米之乡”之誉。如何将农业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近年来,长寿积极推进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自觉扛起区域“米袋子”“菜篮子”建设任务,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施“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链打造示范工程,做精“柚、橘、鱼、蛋”四大主导产业,让优势特色产业链条更长,附加值更高。
“长寿米”是长寿区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云台镇八字村明月山麓的“清迈良园”,这里不仅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还建立起了大米加工坊、酿酒车间、农产品展销中心、电商平台等,绿色大米、纯粮米酒远近闻名、产销两旺。“清迈良园”辐射带动效果良好,周边已发展种养大户40余家,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20余个,就业村民人均每年增收3万元。
“我们正加快建设‘巴渝粮仓’综合服务输出地,在稳步提升粮食保供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发展水稻全产业链,开展特色功能稻(米粉专用稻)品种筛选试验,探索特色功能稻订单式生产新模式,不断拓宽水稻产业发展路径。”长寿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构建水稻全产业链只是长寿区拓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其中一环。在长寿高新区,3平方公里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已建成,这里深度开发“绿色鸡蛋”“膳食补充剂”等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形成膳食补充剂、粮油、休闲食品、火锅食材等加工产业链。长寿鱼面、长寿血豆腐、长寿薄脆、长寿米粉等加工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长寿高新区成为全市首批三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之一,全区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95.49亿元。
运用科技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恺迪苏(重庆)有限公司拥有全球第一套利用天然气发酵技术生产单细胞蛋白质的商业化运行装置,为水产饲养提供经济、安全、健康、营养含量高、可追溯的蛋白来源。与传统水产饲料添加蛋白源鱼粉相比,具有资源消耗少,蛋白质含量高,应用前景广阔等优势,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亚洲重要且优质的水产饲料供应基地。过去一年,长寿区联合阿里巴巴共建数字乡村生态实验室,与中科院合作打造数字农田伏羲系统、智能农机创新平台,引进北农大50万套智能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将科技创新能力有效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为绿色生态产业。
让乡村产业和农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长寿有序推进百万蛋鸡提档升级工作,全年供港供澳品牌鸡蛋超过1000吨;开展柑橘各种试验示范并提出解决方案;发展稻虾、稻蟹、稻鱼模式1000余亩,实现亩产水产品100-150公斤,助农增收500-1000万元。不断唱响“自然长寿”区域品牌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进“自然长寿”品牌商标认证、运营推广、标准制定,让农产品变成附加值更高的生态品、旅游品、科技品、文化品、健康品。
“一环多片”建设和美乡村 提升乡村地区幸福指数
长寿区邻封镇邻封村坐落于风景秀美的龙溪河畔,放眼望去,龙溪河两岸数千亩柚子树郁郁葱葱,独具特色的漂亮民居掩映在茂密柚林中,浓郁的柚香、美丽的河滨步道、富有地方特性的观景台,描绘出美丽的田园画卷。
日前,市农业农村委公布2023年度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结果,长寿区邻封镇邻封村荣获五星级示范村,龙河镇保合村荣获四星级示范村,云集镇大同村荣获三星级示范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长寿区实施“一环多片”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工程,一体化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不断提升乡村宜居宜业幸福指数,让和美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统筹乡村规划、风貌设计、环境整治,长寿区坚持完善乡村规划和自然资源“一张图”,在“中国长寿城”全域空间战略规划和全域旅游规划大框架下,建立村民主导、政府参与、“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分类编制、优化完善村庄规划。集中连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县创建和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加快大洪湖片区、新市片区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规划建设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扩面覆盖5G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广播电视、光纤宽带、4G通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张网”得到进一步优化,电商、超市、金融“三进村”覆盖率达100%。
以“和美之治”建设和美乡村,长寿推进“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区城运中心与19个镇街“141”治理中心全面贯通,划分农村网格355个。积极实施“积分制”“清单制”“湾长制”等乡村治理模式,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事项”化、“积分”化,率先将乡村治理数字化积分平台与中国移动线上积分兑换商城相打通,形成从“审核积分”到“兑换配送”的数字化全过程闭环管理。目前90%以上的行政村推广应用积分制,乡村治理清单制覆盖率达100%,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促进基层矛盾有效化解。
同时,长寿还扎实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市级试点,加快建设晏家康养服务中心和兴隆、鹿坪老年养护院,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保障的可及性、便利度。
整合乡村资源要素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近日,长寿区云集镇青丰村共享农庄项目正加紧施工,挖掘机正对闲置土地进行平整。依托杨克明烈士故居红色资源,青丰村正在打造一个集研学、农事、旅游为一体的共享农庄,加速红色文化研学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而在保合村,村民们租赁给村集体的闲置农房已被改建成田园亲子民宿,开发出民宿、餐厅、乐园等多种业态,村民不仅能够从中获取收益,村集体还有20%的纯收益分红。
近年来,长寿区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激发“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新动能,积极盘活乡村“沉睡”资源,培育精品乡村文旅项目,让乡村好风景摇身一变孕育出“新经济”。过去一年,长寿区农旅融合主体(含农家乐)达166个,接待游客582万人次,综合收入21.96亿元,按照全域旅游规划要求,长寿围绕明月山—黄草山世界级运动康养人文农旅体验区、长寿国际慢城等板块,构建“一心一环一品牌多组团”世界级农文旅融合环线。积极打造长寿慢城2.0版,与中动漫西南重庆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混改“漫城发展公司”,投资14亿元打造全国首个“乡村动漫城”。
助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展以休闲采摘为主体的“长寿柚”乡村文化旅游节、文化旅游产品展销等多种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打造邻封长寿柚采摘、葛兰桑葚采摘、澳凯生态园农耕体验、两湖(长寿湖、大洪湖)垂钓(含夜钓)等一批知名文旅品牌,基本形成了集配套服务型、生态观光型、研学科普型、休闲娱乐型为一体的业态集群,累计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
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长寿人家”建设,长寿探索出“三变”+特色产业、“三变”+农村电商、“三变”+乡村旅游等全新经营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三变”改革的村达到了98%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领办合作社、独资建立公司、投资非控股公司等方式,建立了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机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入达9455.42万元,村均收入达到42.78万元。
田畴振兴景,乡村气象新。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的着力点,长寿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各项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实践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数读>>>
长寿“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连续4年获得“一好一优”成绩;
第一产业增加值66.6亿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4元、增长6.3%;
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定在90万亩、33万吨以上,全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50亩以上)增加到69户2.2万亩,实现千亩级到万亩级的跨越;
成立“强村公司”158家,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10万元以上的村提升至68%。
刘钦 陈钰桦 图片由长寿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