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不是洪水猛兽“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盛典”举行一个从徐悲鸿名作中走来的公园2024年春季“村晚”主场设在长寿涪陵打好精准监督“组合拳” 护航特色产业发展
第005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舆情不是洪水猛兽
“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盛典”举行
一个从徐悲鸿名作中走来的公园
2024年春季“村晚”主场设在长寿
涪陵打好精准监督“组合拳” 护航特色产业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4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舆情不是洪水猛兽

重庆瞭望 郑言 王祥

  ■网络舆情已成为新时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重视网络舆情,要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更好回应群众的呼声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舆情是群众的声音。领导干部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舆情也是一种民情”,不把舆情当作洪水猛兽,且要善于主动把舆情变为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次契机,这样才不会掉入“舆情恐惧症”的认知误区,才能在冷静中保证后续的应对举措不会走偏

  ■舆情面前,要营造出一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良好氛围

  网络舆情已成为新时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重视网络舆情,要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更好回应群众的呼声。

  近年来,一些干部却患上了“舆情恐惧症”,把网络舆情当作洪水猛兽。但凡网上有一点风吹草动,立马就成“惊弓之鸟”,坐立不安、患得患失,在不同搜索引擎中来回搜索,在畏首畏尾中顾此失彼,打乱自身工作节奏。

  这里面,既有“本领恐慌”的影响,也有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的因素。要破解“舆情恐惧症”,以下6种思路可供参考。

  (一)舆情也是一种民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网上的声音越来越多元,“批评声”不时出现。这并非坏事,因为舆情的背后,往往是群众对切身利益的关切,是朴素的正义期待。

  只有勇于接受群众批评,党和政府才能更多了解工作的不足之处。毛泽东同志曾说,“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舆情是群众的声音。领导干部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舆情也是一种民情”,不把舆情当作洪水猛兽,且要善于主动把舆情变为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次契机,这样才不会掉入“舆情恐惧症”的认知误区,才能在冷静中保证后续的应对举措不会走偏。

  (二)舆情中也有“剧情”

  当下,网络空间鱼龙混杂,“灌水”“买热搜”“刷数据”等现象层出不穷,给舆情应对带来挑战。

  比如,去年曾轰动一时的“中国电科成都一名员工被加班”事件,网友本以为是公司压榨员工,结果却被公安机关证实为假消息,是“剧情”。

  面对网络新形势,政府不能被舆情牵着鼻子走,不能“如临大敌”、乱了方寸。要处乱不惊,了解掌握各类新媒体平台,懂得其常规“套路”,明白其惯用“伎俩”,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要临危不乱,多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加以辨别、交叉判断,就能让“剧情”不攻自破。

  (三)应对舆情要靠真情

  自古套路靠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舆情处置和回应是否真诚,群众隔着屏幕能够感知,如果总是三缄其口,或停留在“领导高度重视”的官腔官调上,止步于空洞无物的通稿中,群众自然不会买账。

  《舆论的脾气》一书说:“舆论的脾气,便是人心的脾气。”所以,面对舆情贵在真诚。要将心比心,第一时间通报事件进展、处置情况、后续安排等“干货”信息,让群众安心;要放低姿态,真诚回答群众与记者的提问;要虚心纳谏,真诚接受和消化来自外界的善意批评,把批评声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推动力。

  (四)不能一刀切,而要分辨看

  由于政绩观扭曲,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大搞“舆情洁癖”——但凡出现舆情,不想着如何回应群众诉求,反而先举起“大棒”,一刀切式地处理干部。这让许多基层干部对舆情产生恐惧,甚至害怕因此被“一票否决”。

  问责固然能强化责任意识,但问责也要辩证地看。对于当事人违纪违法造成的舆情,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绝不能包庇手软。去年某国企负责人在成都街头与“小三”高调牵手引发舆情,当事人就被停职并接受纪委调查。

  对于一些无意导致或言过其实的舆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分辨,该负多少责任就负多少责任,不能“一棍子打死”。对于涉及舆情的工作人员,更不能一出事就让他们“背锅”和“顶雷”。舆情面前,要营造出一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良好氛围。

  (五)不能只问责,而要教方法

  部分基层干部之所以患上“舆情恐惧症”,究其原因是“本领恐慌”。上级部门要以“治未病”的思想,平日里多教本领方法,让基层干部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舆情一发生,就气势汹汹地问责。

  比如,可以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制度自1983年建立以来,已成为媒体、公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尤其是在前几年的疫情防控中,各级新闻发言人在镜头前直面群众,主动发布消息,起到了答疑解惑、稳定人心的作用。

  又如,可以做好舆情应对能力提升培训。舆情应对能力不会“从天而降”,上级部门可针对基层现状,完善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传授技能方法,而非一味地只抽“鞭子”不给方法。

  (六)不能只监测,而要开言路

  关注舆情无可厚非,但基层一些单位对舆情的关注却过了头——即便本职工作已经超负荷,依然还要密切监测舆情。甚至一些干部被无限加压,化身“网络爬虫”和“黑客大师”,挖地三尺式地找舆情、防舆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本就纷繁复杂,适当关注舆情之余,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

  比如做好信访接待,让群众能反映得了诉求,解决得了问题,而不是在无奈中走上网络曝光之路;比如做好政务公开,主动把单位的电话、地址、邮箱等信息公之于众,让群众能够联系得上“父母官”,而不是去网上发帖求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

  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作为基层干部,也要实事求是,找到舆情与民意的“最大公约数”,既要敢于直面争议、回应问题,也要“好事能说好,坏事也能好好说”,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增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