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2024年重庆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举行,围绕“指向核心素养的新卓越课堂建设”这一主题,专家学者们说了些什么?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
“上好每一堂课,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课堂里的学生”
“我们都说要教好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那该怎么做?”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在题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课堂教学改革几个大概念的确立与实施》的主旨报告中抛出一个问题。在他看来,“应该从上好每一堂课做起,课堂的高质量才能支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成尚荣并没有PPT,却出口成章,观点犀利。“上好每一堂课,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课堂里的学生。”成尚荣说,学生是学习者,是思想劳动者,他们不仅是在学习知识,也是在进行思想劳动,他们增长见识,又不断产生新的思想;他们是精神劳动者,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在塑造自己的精神脊梁;他们还是情绪劳动者,被情感所滋养。
成尚荣说,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聚焦在提高未来人才培养质量上。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概念,比如大主题、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大项目、任务群、教学评价、素养导向等。要处理好这些概念,一是对概念进行梳理,形成一个体系;二是要回到基本问题上。
随后,他列举了四个基本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要因材施教。如何落实因材施教?成尚荣的观点是课堂教学把基础打好,然后推动小组学习,进行个别化指导。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广:
“教学设计的最高表现是教师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广带来了题为《结构化教学设计——指向“人的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样态建构》的主旨报告。
“教师每天显性的工作是上课,隐性的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李广说,教师每天都在建构的课堂教学样态,影响或决定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李广认为,结构化教学设计是指以指向“人的现代化”为目标,教学内容立体化、教学方法工具化、教学过程迭代化的大单元、场景式、整体性的教学规划与创造过程。
他说,吃透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是“钻进去”;而进行教学设计则是“跳出来”,甚至可以跳出“语文”这个圈,大胆设想:用什么方法、手段、策略来组织引导点拨。因此,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前提性假设、整体性预案和创造性构想。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人为事物’,核心内容是对学生‘学习之事’的设计。”李广表示,教学设计的最高表现是教师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也体现着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的审美建构。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副校长周鹊虹:
“我们要回到学习的真实发生,而不是表演或者走流程”
在平行论坛上,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副校长周鹊虹就《回归教学本质逻辑,激发课堂创新自觉》进行了主题交流。
“当前,各种教育理念和新的提法纷繁复杂,我们要做的是回归教学本质逻辑。”周鹊虹说,“我们要回到学习的真实发生,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行为实践中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掌握知识的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不是表演或者走流程。”周鹊虹认为,课堂学生思维要真实流动。有些课堂看着很热闹,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活跃,但是问题浅表化,流程预设化,思维虚假化,课堂不能深入思维本质,不能触动学生的高阶思维,课堂教学价值低下。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日常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周鹊虹说,学校从课堂、作业、考试、教研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比如在课堂上关注个性发展,师生会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我们提倡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作业研究,实现作业少而精,也通过班级共同设计作业、小组合作设计作业、个体自主设计作业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作业设计。
周鹊虹还提到,围绕“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四个维度,学校探索建立了教学情境评价量表、有效提问评价量表、思维能力评价量表、文化发展评价量表、学习效果评价量表五个教学观测评价量表,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全程立体观测评价教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