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大足高新区新能源摩托车产业园,台铃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忙碌景象。该园区已形成新能源汽摩产业全生产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新动能。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
■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建设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新重庆
■“416”科技创新布局是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和源头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做大做强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3月25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新重庆。
完善科技创新布局
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体框架
重庆日报: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有哪些基础和优势?
明炬: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拥有较好的科技创新基础、较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完备的产业发展体系和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全国前列,打造成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西部标杆。
重庆日报:当前,重庆正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这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意义?
明炬:“416”科技创新布局是站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高度,提出的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拓展的发展谋划,是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和源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布局,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框架,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首先,我们要梳理我市未来5—10年突破的亮点。结合“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认真梳理具有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领先产业技术、新兴产业领域、科技人才团队和独特应用场景,明确未来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第二,要提升全域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支持集聚大项目、大平台、大机构和大团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支持中心城区发展人工智能、硅基光电子、卫星互联网、氢燃料电池等未来产业,支持主城新区完善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山区库区大食品、大健康产业绿色化特色化发展。
第三,要构建“4+5+M+N”创新体系,即:聚焦生命健康、数智科技、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加快建设金凤实验室、嘉陵江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广阳湾实验室四大重庆实验室,促进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打造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培育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与专业,集聚高层次跨学科研究人才团队,推动高等学校跨学科、跨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前沿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创建卫星互联网应用、轻金属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药物、精准医疗、绿色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重大平台。
第四,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优化调整我市基础研究领域布局方向,加强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前沿性、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持续实施核心软件、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低碳等重大重点专项,特别是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新方向新领域前瞻布局科研项目40%以上;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大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绿色低碳等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提升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力,形成以场景带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新模式。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大动能
重庆日报: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如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明炬:当前,我市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研发经费投入、高价值发明专利、重大科技成果来源于企业的占比达80%。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市将加快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载体,以大企业带小企业,形成产业创新综合体,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重点)科技专项,推动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数量、获得的财政资金、投入的研发资金占比均超过70%;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涵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体系,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
与此同时,我市将以更大力度组织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在保持增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加大新兴领域、未来产业和新模式新业态企业的引育,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市还将加快筹建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重组升级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金凤科创园和明月湖科创园,提质发展大学科技园和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大力建设大规模专业型市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点、线、网、面”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
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做大做强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
重庆日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如何更好地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明炬: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也就拥有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关键与决定性要素。我们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做大做强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
一方面,要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围绕创新人才构建全周期的融合培养机制,推动中小学科普教育上升为科学教育,深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改革,办好高水平职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培养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积极引导市属高校向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大力推动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发展,着力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青年科技人员“挑大梁、担重任”,市级自然基金80%由青年人才牵头,重大重点专项45%以上由青年科学家领衔。
另一方面,要加大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力度。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突出面向未来的贡献价值,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精准落实支持政策和配套条件,集聚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主体作用,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以重大科技任务和激励政策为导向,靶向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积极加强与海外优秀科技人才的对接,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机制。
此外,要完善科技人才服务机制。深化开展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加大人才激励与减负力度;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保障
重庆日报:创新离不开良好环境。如何厚植创新“沃土”,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明炬:我们将从三个方面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打造创新之城,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
一是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在改革1.0的“减”(即减少指标、报表、检查、评估等)、2.0的“激”(即激励申报国家项目、平台、人才和企业研发投入等)、3.0的“放”(即下放项目管理、成果赋权、经费使用等权限)基础上,推进改革4.0版本,在“活”上下功夫,加快破除影响和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藩篱,激发高校、院所、企业、机构等创新主体的活力,释放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的潜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二是构建协同创新的开放格局。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科创资源的共享共用,加快实现成渝地区平台共建、人才共用、成果共享、产业互联、政策互通,着力促进科研、产业优势互补;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成果落地,全面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
三是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促进科技、产业、财税、金融、教育、人才等政策协同,特别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力度,引导各类先进优质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举办各类活动,确保“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对接、月月有路演、年年有大赛”,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快打造创新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