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 彰显职教担当打造“职教出海”新范式 扩大国际“朋友圈”
第016版:3万亿后再出发 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服务国家战略 彰显职教担当
打造“职教出海”新范式 扩大国际“朋友圈”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3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服务国家战略 彰显职教担当
——透过“双高”建设五年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如何走好改革创新之路

  作为国家首批“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持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能工巧匠,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重电担当”、贡献“重电力量”。

  锻造人才“强支撑”

  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赋能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助力添彩?

  带着深入的思考,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先行先试、破题开路,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数智化、模块化、个性化”为着力点,创建高水平专业群新范式,开拓出一条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革新之路。

  紧跟产业发展,“数智化”优化升级专业群。紧密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对应“产业链”“技术核”“职业域”,重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突出大数据智能化特色的14个专业群;对接岗位域,重构“两平台+三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坚持学生中心,推行专业可选、课程可选、进度可选、增量学习“三选一增”机制,为学生提供“点菜式”课程服务;促进学生多样成才,实施专业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校企双导师制度,分类型、分阶段、分层次为不同学生规划培养路径,促进学生人人出彩。

  如今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不断彰显,“人才引擎”的澎湃动力不断激发……

  5年来,学校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9995人,毕业生专业对口率88.05%,本地就业率82.31%,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占比54.08%,为重庆打造“智慧名城”“智造重镇”提供人力支撑;学生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1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3枚,2020年、2022年中国高教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高职)排名全国第1。

  推进产教“深融合”

  服务“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强大助推器。

  近年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协同多方主体,汇聚多方资源,精准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秉持“校在城中、城在校中”共建理念,学校联合永川区打造“产城职创”融合试验区,牵头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创新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样板。目前,学校与永川高新区合作共建西部职教基地优质师资共享平台,已吸引永川区各行业、企业、院校的2000余名教师加入。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成功入围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28个,重庆唯一)。

  事实上,这只是学校产教融合路上的一个缩影。“双高”建设五年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从全局创新谋划,在细节苦下功夫,以精密之功雕出融合之果。

  积极构建产教转型升级命运共同体。按照“政府搭桥、园区聚能、校企共建、实体运行”整体思路,深度服务西部(重庆)科学城、空港工业园等12个园区;牵头组建“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产教融合发展联盟”,牵头成立的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入选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大力推进“五个一”工程——每名教师掌握一项前沿技术、下沉到一家合作企业、参与一个工程项目、确定一名企业导师、完成一项工程案例转化课程资源;通过“百名博士下园区”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近五年完成成果转化95项。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建成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新职业等培训11万余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2000余人、华为高端HCIE认证专家204人;面向500余家市内外企业围绕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开展服务,近五年承接技术服务与培训项目到账经费累计近亿元;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成果获教育部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激活科创“动力源”

  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技能、新应用层出不穷。

  作为西部职教“排头兵”,让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以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胸襟,学校谋篇布局、立柱架梁,不断凝练科研核心竞争力,以学科优势为基础,通过建平台、引人才、聚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大力提升科研基础能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掷地有声的行动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聚焦重点产业,探索高水平科研平台(团队)建设模式。紧扣成渝地区重点产业布局,面向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探索出“园区(企业)出题、学校立题、平台(团队)破题”的职业院校科研平台发展模式;智能化传承创新服务“卡脖子”技术攻关,攻克高性能芯片先进封装技术键合等关键技术,解决激光器与硅光基板耦合效率低等技术难题,研发的大光敏面APD芯片获中国激光“金耀奖”铜奖;发布国内第一个面向三医数据协同交换的技术标准,开发出国内首个具备隐私计算的数联网节点接入设备,服务数字重庆建设。

  以成果转化为导向,探索科研平台(团队)可持续运行模式。成立了重庆首个概念验证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孵化出一批科研成果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转化落地;连续5年共获10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作为牵头单位实现二等奖零的突破;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职第一;“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获首届重庆专利奖,为重庆唯一获奖高职院校;学校年授权发明专利数较“双高”建设前翻三番,143项技术创新成果助力800余家单位“数转智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7.88亿元。

  构建科教协同机制,释放科研平台(团队)育人效能。建立“1+1+N”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4名学生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学校在“互联网+”国赛中累计斩获7金,成为重庆唯一连续3年均获金奖的高职院校。2023年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主体赛特等奖1项,实现历史突破。

  科创成果持续涌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实力迈向质的飞跃……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正向着“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目标阔步前行。

  走出职教“国际范”

  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

  以高起点、国际化视野,学校积极践行“职教随企出海”重庆新范式,以“培养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技术人才”为核心,狠抓“走出去”“引进来”两条主线,立足“联盟赋能、项目牵引、海外办学”三个维度,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主动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让“重电”职业教育国际金名片熠熠生辉。

  三维共促,塑造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学校牵头成立中非(重庆)职教联盟等4个国际交流平台;获评教育部教育援外鲁班学堂、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30余项,填补国际项目诸多空白;联合华为、长安等企业建成中非(乌干达)ICT学院等9个海外分校和培训中心,连续3年获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双线推进,构筑陆海联动、东西互济职教开放新格局。学校通过校企渗融共同开发信息安全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培训课程体系,为南非、巴基斯坦等国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9562人日;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紧贴中亚、东盟产业需求,拓展与哈萨克斯坦、老挝等高校和机构合作,开发84个电子信息类、智能制造类专业教学标准、资源等并在海外推广应用,为老挝开发“空气质量智能感知与监测平台”,服务万象IRIST学院等4000余人教学。

  聚焦核心,打造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根据需求导向,学校建立具有重电特色的留学生培养标准体系,招收长短期留学生470人,培养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267人;2022年学校“光电技术”入围世界技能大赛新赛项,学生李小松代表中国夺得光电技术项目世赛首金;在高职发展智库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活力指数排行榜中,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活力位列全国第4。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更是发展的刻度。“双高”建设五年来,学校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战略部署,以勇立潮头的闯劲、冲锋陷阵的拼劲、百折不挠的韧劲,书写了一部奋发向上、饱满鲜活的奋斗史。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在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上探路试点,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奋力向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迈进。

  周珣 杨静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