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010版:公告
上一版 下一版 
关于重庆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2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重庆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上接9版)

  二是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专项改革,深化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交运集团、国际物流集团、港务物流集团整合重组为重庆物流集团,完成重庆市产业投资母基金组建、重庆三峡银行股权重组、三峡人寿增资重组签约,国有经济增加值增长7.1%。深化园区开发区改革,出台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一区县一策”编制改革方案,整合各类“小、散、弱”园区开发区,工业用地亩均产出增长5.6%。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印发《重庆市贯彻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总体部署工作方案》及配套文件,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建立税费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实现川渝地区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探索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印发《重庆市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方案》《关于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

  三是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召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系列政策文件,实施“支持市场主体发展36条”“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15条”等政策措施,动态更新发布《重庆市稳经济政策包》。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清单,将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网络环境纳入“清朗”专项行动,公检法联动严厉打击各类侵犯民营企业家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增长6%左右,9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四是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紧扣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要求,印发《重庆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重点任务清单》,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制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的困难问题。重塑政务服务业务流程,上线运行“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75项,累计办件量70万件,办理时间平均压减73%。开展不适宜民营经济发展、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等领域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持续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相符的政策措施。优化降低用能、用工、物流、融资成本政策措施,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全面清偿,为企业减负超750亿元。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信易贷”平台融资累计超30亿元,6个区县入选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数量居西部第1、全国第3。全市经营主体总量369.4万户、增长8.2%。

  (九)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化惠民生暖民心优服务工作。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推进就业增收,召开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扎实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一是着力稳就业促增收。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4.9万人,793.7万农民工实现应出尽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4%。印发《重庆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实施方案(2023—2027年)》,实施就业促进富民行动、创新创业强基行动等9大行动,持续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发放劳务报酬15.3亿元、促进务工群众人均增收1.6万余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

  二是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编制新时代文化强市意见和建设规划,推进创建重庆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加快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召开首届长江文明论坛,重庆市革命文物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深入推进大足石刻保护开发,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红岩文化公园二期等建设,忠县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提档升级两江新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庆国家广告产业园,成功获批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并挂牌。首批国家大数据标识基地落户永川。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命名第二批市级国防教育基地45个。

  三是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一老一幼”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增养老床位4080张,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万个、托位4万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全部区县。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以上,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渝快保”参保人数超过620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2.5%、3.3%,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2。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市区(县)两级疾控局挂牌成立,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市急救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分别纳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储备库。教育水平持续提升,4个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8%,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8.3%,2个案例入选全国首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新设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更名为重庆科技大学。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第九届中俄青少年运动会,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重庆体育健儿在杭州亚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十)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召开全市加强基层治理推动平安重庆建设大会,把平安重庆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深化除险清患、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西部先行区。

  一是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地方储备粮规模,加强储备粮管理,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耕地保有量达2665万亩以上。出台稳粮扩油保障有效供给10条硬措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38.9万亩、产量109.6亿公斤,分别超国家下达任务26.7万亩、1.5亿公斤。“菜篮子”产品全面增产,生猪出栏量、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974.9万头、2362万吨、58.9万吨。

  二是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等工程,建成投用重庆电厂环保迁建项目,新增发电装机约300万千瓦、化学储能项目10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电力顶峰能力较去年迎峰度夏增加约270万千瓦。稳步推进抽水蓄能项目建设,西南地区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投产发电,在建总装机规模达500万千瓦。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加快建设,产供储销体系持续完善,全年天然气产量168亿立方米、增长12.9%,临江—港桥B段等互联互通管道建成投用,管网总里程达到4808公里,输气能力超300亿立方米/年。珞璜港储煤基地建成投运,2个中央政府储煤基地获批,实现“零突破”。

  三是促进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坚决打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开展企业中长期外债风险监测,高风险金融机构动态“清零”,企业集团单体风险有序化解,银行业不良率1.16%、较年初下降0.26个百分点,小贷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实施保交楼惠民生攻坚战,按照“一楼一策”加快推动项目建设交付,全年保交楼项目新增交付房屋15.7万套,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1%、任务总量的90%。累计销号188个项目,剩余49个项目全部复工在建。

  四是强化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等工作。积极开展防汛救灾,在强降水天气过程较常年增加72%的情况下,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54.5%、73.6%、5.9%。分级分类开展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431处库区危岩全面落实综合治理措施。扎实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火灾防控“除险清患”专项行动,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6%、6.2%,连续36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其中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排名全国第1。

  五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以党建统领完善“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建立完善媒情、网情、社情“三情”联动机制,加强突发舆情及时主动应对,坚决防止发生重大负面网络舆情。一体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和常态化“治重化积”专项行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全市信访总量、到市集访、进京走访人次持续下降,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常态化监管,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食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江北区、荣昌区、武隆区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重点案件得到有效遏制,八类主要案件立案下降12.2%,群众安全感持续保持在98%以上。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必须深入分析面临的内外环境,认真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思路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

  (一)宏观形势判断

  2024年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不利影响加大,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经济平稳增长面临多重困难挑战。当前国内经济恢复仍处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外贸外资承压前行;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产业转型有待加快;发展效益有待提升,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乡村振兴还需加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民生短板仍然不少。

  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看,通胀压力缓解,国际贸易增速有望回升,国际资本流动为引进外资带来新机遇。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恢复发展仍然存在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中央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相继实施增发万亿元国债等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将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来,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逐步恢复,2024年还有一定回暖空间。从我市看,全市上下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牵引的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三攻坚一盘活”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激发新动能、焕发新活力。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重大牵引性项目加快落地,新技术新产业潜力加快释放。以党建统领“885”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全市上下保持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营造了争先创优、赛马比拼的浓厚氛围。总体来看,2024年经济发展形势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既有困难因素又有有利条件,但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困难因素,2024年的发展预期仍然是积极乐观的。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抓住发展机遇,加快补齐“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发现的短板弱项,突出做好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工作,巩固拓展经济恢复的良好势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与需求端的适配性,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注重刺激有效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快释放内需潜力,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三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好改革“时、度、效”,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领域,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通过改革释放活力、挖掘潜力,高度重视经营主体培育,树牢“抓经济必须强主体”理念,全力以赴惠企、援企、稳企、安企、强企。四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高度关注金融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快构建安全可控、协同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密切关注粮食、能源、社会稳定等风险,推动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五是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更加注重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自身发展,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狠抓项目谋划争取,趁势而上、持续发力,跑出发展“加速度”,强化依法行政,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主要发展目标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在沿用2023年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调整后的指标共计37项,其中包含7项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必须达到的,30项预期性指标,体现导向性。

  关于约束性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保、节能降碳、粮食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共7项。其中: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0天以上,2020年以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应继续保持。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体现国家对我市“十四五”期间能耗下降目标任务的评价考核要求。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以国家下达目标值为准。

  ——耕地保有量266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108.1亿公斤,体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

  ——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9,优于2023年目标,体现平安重庆建设的要求。

  关于预期性指标,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扩大内需、改革开放等方面,共30项。主要有: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主要考虑:综合研判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以及我市发展的支撑条件和潜力后劲的基础上,兼顾需要与可能、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底线,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设置。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左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未来五年GDP迈上4万亿元台阶,2024年预期增速目标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市供需两端持续升温,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经济呈现加快恢复态势,支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符合客观实际,在具体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主要考虑:关于城镇新增就业总量,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到2027年每年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市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以上。2021—2023年我市均将目标定为60万人以上并顺利实现。关于失业率,与2023年目标保持一致,主要是更好体现就业优先、强化就业保障的政策导向。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主要考虑:随着全球加息潮逐步结束、有效需求逐步恢复,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企稳回升,加之2023年基数较低,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置在3%左右,有利于保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也为价格改革留有适当余地,符合物价总体趋势。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主要考虑:居民收入目标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随着企业经营效益逐步改善、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收入分配调节不断加力,实现2024年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4%。主要考虑:随着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调整,我市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央企合作力度,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放量,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房地产走出深度调整期,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民间投资活力逐步释放,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量有基础,也体现了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的要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主要考虑:国家层面将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围绕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市消费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新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实现消费增长目标具备现实条件。

  ——进出口总值增长3%。主要考虑: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需要在提升加工贸易质量、培育拓展新兴市场、促进“新三样”出口、扩大外贸新业态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同时,货币紧缩对全球总需求的抑制有所缓解,国际贸易将逐步回暖,随着“渝车出海”、扩大进口等专项计划的实施,进出口总值增长目标有望实现。

  三、2024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

  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2024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的工作导向,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聚力形成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以实干实绩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走深走实。

  (一)全力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快实施“十项行动”,迭代升级“四张清单”,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

  一是强化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加快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扩能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两地机场联动,联合争取航权航班配额和国际航线。加快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建设,合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深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共同做大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争取国家批复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专项,研究制定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协同争取国家实验室及基地、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战略平台落地。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同推动成渝团结湖、新微成渝创业投资等基金落地互投,携手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和金融标准检测认证。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实现支付功能互联互通。加快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推动“渝快办”与“蓉易办”数据互通,推进电子证照标准化建设和跨区域互认共享,探索医疗、就业、养老、社保等更多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联合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等特色消费活动,加强成渝144小时过境免签联动。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推世界级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

  二是促进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谋划建设国际开放合作平台,塑造国际合作新优势,实施渝西内畅外联建设工程,提速建设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大力承接国家重要产业“备份”。提升涪陵、长寿、南川、綦江—万盛综合实力,支持承接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更好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加强与四川自贡、泸州、遂宁等8市互动协作,持续提升成渝中部地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巩固共同落实国家战略的位势和动能。

  三是深化川渝全方位合作。优化双城经济圈区域发展格局,合力实施2024年度川渝100个重点合作事项、300个共建重大项目,共同争取国家批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出台重庆市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支持广安深度融入重庆都市圈,深化川渝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等重点平台合作。落实省市领导联系毗邻地区合作平台机制,加快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建设,持续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新路径,加快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山区库区融入双城经济圈。实施交通通信、畅游巴蜀等10大便捷行动,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常态化开展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宣传,鼓励、支持、引导各有关方面搭建川渝各级各界合作清单对接交流平台,营造双城经济圈建设浓厚氛围。

  (二)全力放大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坚持把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进一步提升运输通道能力。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干线运输能力,启动黔江至吉首高铁建设,推动渝怀铁路等重要铁路通道客货分离,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枢纽高效联动,发挥渝西地区在全市出海出境东南西北“四向”大通道中的连接点和重要枢纽作用。力争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货运量增长20%以上,中欧班列(成渝)年开行量超过4500列,长江黄金水道挖潜1000万吨货运量。深化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大用地保障,加快建设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优化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三级物流网络,积极引进5A级物流企业和全国“50强”物流企业。做细内部“微循环”,建设一批进港进园区铁路专用线,加强铁路货运基地、主要港口集疏运公路建设,打通通道间、平台间“最后一公里”。健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完善探索多式联运规则,创新物流组织模式,持续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标准化。加快谋划推进数字陆海新通道系统建设,推动建立健全西部陆海新通道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机制。

  二是进一步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加大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加快建设枢纽港产业园、生命科技城等重点项目,新增金融服务金额10亿美元以上。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构建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持续开展陆上贸易规则、贸易金融、多式联运等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与四川共同推动两地自贸区协同开放。推动两江新区高水平开发开放,持续完善果园港枢纽开放功能,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推动开放平台布局与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是进一步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升级“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行动,大力拓展以“一带一路”、RCEP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市场,实施“渝车出海”计划,扩大“新三样”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汽摩、通机等优势产品出口,推动装备制造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持续做强一般贸易,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模式,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促进服务贸易稳定增长。加大吸收利用外资力度,完善投资保护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力争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服务机制,鼓励市内有条件的企业以“一带一路”为重点“走出去”。

  四是进一步提升国际交往能力。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构建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际友好城市网络,支持越南、墨西哥来渝设立领事机构,推动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总部尽快落地。高质量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国南亚国家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智库联盟等特色对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国际交往示范基地。高水平办好智博会、西洽会、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中新金融峰会、“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重要活动,策划举办2024重庆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大会,积极争取更多高规格国际会议、赛事、活动在渝举办。筹备建设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国际会客厅。

  (三)全力谋深做实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有形载体和有效抓手,奋力谱写美丽重庆建设新篇章。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准确把握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方式、节奏力度,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一是持续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全力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全面完成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和重点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7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不低于97.3%。加强细颗粒物(PM2.5)污染防治、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强化扬尘污染综合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开展典型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2%。高标准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加快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等重点废物收运网络全覆盖,新创建“无废城市细胞”1000个。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攻坚,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等序时整改率达到100%。

  二是深入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打好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完成工程治理120处、避险搬迁24处,存量危岩除险清患率达90%。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力争“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35万亩、国家储备林营造林50万亩,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修复工程,做好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与评估,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修复。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逐步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构建外来物种风险评价和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持续推进秀山、酉阳、城口锰污染整治。

  三是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实施工业、农业、城乡建设、交通、能源和新基建等六大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全市碳排放普查试点,逐步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着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先试,加快建立标准统一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清洁能源及储能等绿色新兴产业,开展低碳数字能源试点示范,新建绿色工厂50家、绿色园区5个。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全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

  四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健全分时电价、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引导用户节约用电、避峰用电。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治理,坚持源头减量和分类处置并重,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倡导绿色出行,推广节能低碳产品,加快推进“以竹代塑”。

  五是强化区域协同融通。开展川渝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专项行动,统一毗邻地区区域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和应对措施。深化川渝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协作,积极推进“六江”生态廊道建设。深化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严格落实川渝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控制度,探索建立第二轮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化川渝长江流域、酉水河流域水环境协同治理,争取建立长江干流(渝鄂段)、乌江流域跨省市补偿机制。加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强化川渝环境资源专业审判协作交流,支持重庆环境资源法庭建设。完善川渝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协作机制,联合打击跨省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四)全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构建产业大脑,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强化关键项目招引,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是不断壮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面,深入推进产品品牌“向上”发展,推动重点整车企业加强闲置整车产能优化整合,加快车型更新换代步伐,推动燃油汽车产能向新能源汽车产能转换,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巩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优势产品制造优势,加强服务机器人、算力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培育,推动实施安意法半导体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先进材料方面,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轻合金、合成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业,加强新能源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储能材料等产业培育。

  (下转11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