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乡村工匠的“独门绝技”
第007版:乡村振兴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巴渝乡村工匠的“独门绝技”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2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渝乡村工匠的“独门绝技”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苏畅

  2月6日,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巴南区非遗周氏木作代表性传承人周奎专心创作,他的木雕产品很受年轻人欢迎。通讯员 李攀 摄/视觉重庆

  2月6日,大足区邮亭镇,“邮亭刘三姐鲫鱼”老板刘著英在烹饪鲫鱼。通讯员 曾亦嘉 摄/视觉重庆

  城口老腊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赵孝春在检查烘烤的腊肉。(资料照片)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南川区石溪镇盐井村,恍如仙境,美不胜收。(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瞿明斌\视觉重庆

  江津区先锋镇花椒种植基地绿意盎然。(受访者供图)

  秀山“龙凤花烛”传承人陈建友制作的龙凤花烛。(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培育乡村建设工匠,为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去年底,重庆公布了第一批100名巴渝乡村工匠创建培育名单,他们中不仅有雕刻、彩绘、刺绣、剪纸等手工艺人,也有大足邮亭鲫鱼、丰都麻辣鸡块、城口老腊肉等耳熟能详的巴渝美食从业者,以及花椒种植、生猪养殖等农业领域的能人。

  这些工匠上榜,他们在各自领域如何别具匠心?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老手艺注入新创意,工艺品卖得火

  2月6日,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鞭炮劈里啪啦响起,院坝内摆起长桌宴,村民欢欢喜喜迎接龙年春节的到来。

  外面的喧闹,丝毫没有影响到木雕厂内的周奎:他左手扶住圆木,右手持握刻刀,刀尖滑过,带起阵阵木屑,狮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等形态尽显,一条木龙呼之欲出。“按照传统工艺,这件作品已完成得差不多,但我们还要在其中嵌入灯带,让木雕兼具观赏性和时尚感。”他说。

  周奎是巴南区非遗周氏木作代表性传承人,他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就从事木作雕刻。周奎的父亲周成文是村里有名的木匠,作为周氏木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乡亲们的家具大多都出自他手。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升,大家更愿意购买成品家具。活路越来越少的周成文,只能到周边区县做点散工。2013年,周成文的腰椎间盘突出又发作,只能在家养病,他担心这项手艺后继无人。

  那时,周奎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已有两三年,在一家电视台担任动画执行导演,回家探望父亲时,他提出了辞职回家做木雕的想法。

  “‘铁饭碗’不要,回来跟这些木头打交道?”周成文最开始持反对意见。

  周氏木雕涉及平面雕、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立体雕等多种雕刻技艺,大学学习了相关专业的周奎想传承推广周氏木作。这与周成文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答应传授技艺。

  由于生产量小,加之销售前没有做宣传,第一年父子二人卖出去的木雕并不多。

  周奎做了两方面努力:一是成立重庆古御工艺品有限公司,引入不同工种的木雕工师傅,在大兴村扩大了木雕厂的生产规模;二是在洪崖洞景区开设专卖店,作为展示窗口,以此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在销售过程中,周奎发现,客户多以中年人为主,年轻人觉得木雕太“老古董”。他开始从产品设计上寻找突破口,在圆盘木雕的背面,特意设计了一道凹槽,用于安放灯带。这种改变让产品更显生气,还增添一丝浪漫氛围,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

  此外,周奎还将木雕工艺用于制作女性手提包的吊坠,同时将这项技艺与扎染结合,生产出木雕扎染挂饰,并在家具制作上,将木雕、榫卯等工艺融合,推出木雕的时尚手工艺品和创意家居,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

  上榜的百名巴渝乡村工匠中,除周奎外,还有47名工匠属于手工艺类别。他们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新添了众多创意。

  “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推出了苗绣蝴蝶胸针,作为苗绣传统服饰的饰品;“大足剪纸”传承人粟未希,在纸张材质上做起了文章,新增金箔剪纸样式;秀山“龙凤花烛”传承人陈建友,在传统龙凤花烛技艺上,创新制作了寿星公花烛、仙桃花烛等系列花烛产品……这些工艺品都卖得很火。

  巴渝美食拓展产业链,农民赚得多

  在巴渝乡村工匠的名单中,有四分之一是重庆传统美食的从业者。

  “重庆是美食之都,乡村工匠不仅传承发扬了巴渝美食文化,还通过一道道美食拓展、延伸出产业链。”市乡村振兴局人力资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邮亭刘三姐鲫鱼”老板刘著英也没想到,家传的手艺,会带动大足区邮亭镇4000亩稻渔基地发展。

  清朝咸丰年间,邮亭镇是重要驿站,打尖住店的络绎不绝。村民刘汝德瞅准机会,用自创的红烧鲫鱼杀入市场,推出了“邮亭刘鲫鱼”的招牌。

  上世纪90年代初,刘汝德的曾孙女刘著英在邮亭镇开设了第一家邮亭鲫鱼餐饮店。开业时,店里只有两张餐桌,每天只有10来斤的销量。邮亭镇没有人养殖鲫鱼,她需要定期到周边乡镇购买。

  随着成渝高速公路通车,处于公路下道口的刘三姐鲫鱼店,逐渐成了往来司机的食堂,刘著英每天能卖出三四百斤鲫鱼。一些村民嗅到商机,公路两旁的不少商铺都挂上了“邮亭鲫鱼”的招牌。

  邮亭鲫鱼火了,原材料的供应却成了问题。“镇上近30家鲫鱼店不抢客户,却到其他乡镇‘抢鱼’。”刘著英说。

  邮亭镇注意到这一情况,引入了重庆咏熹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发展了300多亩稻渔基地。

  “我们还按照每亩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发放补助资金,并提供鲫鱼苗,鼓励村民在稻田养殖鲫鱼。”邮亭镇副镇长石代军介绍,目前全镇共发展4000亩稻渔基地,平均每亩能产出150斤鲫鱼,未来邮亭镇还将打造万亩稻鱼现代化养殖示范基地。

  去年,邮亭镇还组织咏熹公司、刘三姐鲫鱼店等多家单位成立邮亭鲫鱼产业协会,推出鲫鱼调料,并联合西南大学,研发邮亭鲫鱼系列预制菜。

  邮亭鲫鱼产业链的打造不是个例。上榜的传统美食工匠,用一道道美食,助力当地产业链延伸。

  例如,范一逵是丰都麻辣鸡块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丰都围绕这道美食,构建起集饲料生产、蛋种鸡养殖、雏鸡孵化、蛋鸡养殖、肉鸡养殖、肉鸡屠宰、土鸡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又如,“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第四代传承人赵孝春,历经40余年将老腊肉打造成城口的美食名片,近年来城口从选育、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实行城口老腊肉标准化生产,并通过打造老腊肉展览馆、老腊肉非遗工坊、老腊肉小镇等方式,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传统农业引入新技术,产品品质好

  除了上述两项类别外,巴渝乡村工匠名单中还有一项种植、养殖业类别。该类别的工匠通过运用新技术,让农业增产提质。

  江津区先锋镇是全国最大的青花椒种植镇,被誉为“全国花椒第一镇”。这份荣誉,离不开九叶青花椒种植与加工技艺传承人肖国林主持发明的“九叶青花椒矮化丰产技术”。

  1983年,肖国林负责在先锋镇推广种植九叶青花椒。当时,由于产量不高,起初青花椒的推广工作并不容易。

  “影响产量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肖国林介绍,一是花椒树太高,高达6米;二是由于树冠较大,导致花椒树种植密度太稀,一棵树就要占地8平方米多的土地,打药、杀虫、采摘都不方便。

  肖国林打算改良青花椒的种植技术,但刚开始却没有头绪。一位村民修建新房的经历给了他灵感——农户运输建房材料的小路旁种植了花椒树影响通行,他便把挡路的枝条砍掉。没想到,第二年花椒的果实更大,产量也更高。

  受此启发,肖国林尝试对花椒树进行矮化处理,第一年矮化三分之一,第二年再矮化三分之一,最终将树高控制在2米以内。树变矮了,占地面积就小,种植密度提升,产量也因此增加。

  肖国林主持发明的“九叶青花椒矮化丰产技术”,使花椒产量提高了35%。如今,先锋镇共有5.6万名椒农种植九叶青花椒,种植规模达12.8万亩。

  在种植、养殖业类别中,还有20余名工匠与肖国林一样,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提升农业的产量和质量。

  云阳县鑫焘菊花种植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冉秀清,探索出种苗“断尖技术”,使得每亩菊花增产几十斤;重庆果之王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贵虎,研究出脱毒组培快繁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樱桃、桃子、柑橘、草莓、生姜等果蔬作物;重庆美健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冠军采用气调包装技术,打造出“忠州土猪”牌气调包装冷鲜猪肉系列产品,与“白条肉”相比,保鲜期更长,口感更佳。

  记者手记>>>

  让更多“鲁班”站上乡村“C位”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苏畅

  过去,谈及乡村工匠,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泥匠、瓦匠、木工、电工等传统职业,他们奔波在乡间,用一技之长谋求生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工匠被赋予了更多使命——一技傍身,不再仅仅只为养家糊口,还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责任。

  在第一批巴渝乡村工匠创建培育名单中,有非遗工艺的传承人,有烹饪美食的大厨,还有田间地头的“土秀才”。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的高度专业化。巴渝乡村工匠的创建培育,专业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今,乡村工匠的内涵正不断丰富,电商主播、农业经理人、无人机飞手等“新农人”,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有望成为新一批巴渝乡村工匠人选。

  比如,鲁应葱是奉节本土的农村“网红主播”,从2020年到现在,每年农产品直播带货的销售额都超过了1200万元;在沙坪坝区中梁镇庆丰山村,农业经理人张金鑫把一片荒废的果园规划打造成家庭农场,开业后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万余人次;梁平区荫平镇光华村机手李世飞,凭借无人机等农机的操作技术,每年为5万亩农田提供社会化服务……

  期待越来越多的乡村“鲁班”能站上“C位”,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关新闻>>>

  “十四五”期间

  重庆将创建培育1000名巴渝乡村工匠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苏畅)2月18日,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获悉,“十四五”期间,重庆将围绕特色餐饮、传统食品、刺绣印染、雕刻彩绘、传统建筑等领域,创建培育1000名巴渝乡村工匠,100名巴渝乡村工匠名师、30名巴渝乡村工匠大师。

  “创建培育范围主要为从事乡村工艺、传统工艺、乡村手工业以及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应用传统技艺发展乡村产业,并带动农民就业创业的技能人才。”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持证上岗”。

  其中,巴渝乡村工匠需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从事传统技艺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巴渝乡村工匠名师需取得中级技师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专业技术中级职称,或被授予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巴渝乡村工匠大师需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专业技术高级职称,或被授予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为支持巴渝工匠的创建培育,我市出台了一揽子配套政策。

  首先,对参加教育培训的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高校毕业生等人群,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按规定给予创建培育支持。

  其次,对巴渝乡村工匠和巴渝乡村工匠名师、大师领办的传统工艺特色产业发展项目,通过评审后将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

  此外,对认定为“巴蜀工匠”乡村驿站和巴渝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的巴渝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将统筹使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定点帮扶资金等现有资金政策给予支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