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个人都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中国发展的推动者。
春节假期,重庆瞭望编辑部来自五湖四海的评论员们,踏上回乡的旅途。大家用心去感悟、用笔去记录,用各自家乡的小故事,捕捉时代的大变化。
重庆瞭望现推出“瞭望我的家乡”特别策划,希望这组评论员回乡的短评,能够唤起您内心的共鸣,并引发您对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一些思考。
从这里积蓄力量,重新出发
王方杰
四川省南部县、西充县
春节期间,我在两个地方奔忙。一个是南部县,一个是西充县,南部是我的家乡,西充则是我爱人的老家。
在重庆过完除夕,大年初一,我们踏上回家路。在路上,作为幼儿园园长的爱人就通过电话联络安排“坝坝宴”的节目和人选,写主持词。
初二中午,“坝坝宴”在热闹中准时开场,男女老少来了近百人。小品、拔河、歌曲、舞蹈、村支书致辞、长辈讲话,节目简约,但接地气。每个人的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动人,静寂的孙家湾许久未有如此热闹。一个小小的文艺活动便能调动乡亲们的热情,说明乡亲们是喜欢文化活动的,是爱热闹的。
与孙家庙村相比,我的老家变化更大。因为南广高速的通车,收费站修在了家门口,从这里进城只要8分钟,很多外出务工的乡亲回乡新建了很多小洋楼,规划整齐,成为公路两旁崭新的风景。
见到熟悉的乡亲,亲切之余,也有长辈们渐渐离开的惆怅。不由心生感慨,过年的这几天很热闹,甚至有当年的烟火气息,但,过完年呢?
回乡抽空转了转曾经熟悉的小路,仍然能看到不少的土地长满芦苇或“水蜡烛”,无人耕种。微风吹过,满眼飘絮,田野静寂,热闹的丰收场景似乎已成往事。
不久前,有央媒发问,年纪大的农民种不动地,“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那么,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家乡面临同样困境,亟须科学破解。
“树还在,橙已黄,不见当年偷橙郎”,我们心心念念的家乡,不应该只是一年一次的心灵迁徙或寄托,我们更要思考如何重建它、激活它、回归它,并从这里积蓄力量,重新出发。
旅游过年也是一种团圆
饶思锐
重庆市
今年我们一家没有返乡过年,实际上近几年我们都选择了旅游过年。
今年春节期间湖北较往年冷了许多,出现极端冻雨天气,天冷路难行。加之老家久无人住,打扫卫生、准备年货都是一件繁琐的事情。再者,年前叔叔一家和表姐一家就相约来重庆相聚,所以就没有回乡过年。正所谓,亲人在哪里,年就在哪里,也就无所谓回不回乡过年了。
一直以来,亲人们苦于“走形式”的拜年久矣,认为与其把时间放在赶过场的拜年中,把金钱花在准备年货、礼节中,不如花在旅行的路上,带孩子增长见闻。
于是,亲人们带着孩子从武汉、南京奔赴重庆,在人山人海的千厮门大桥上摩肩接踵,在限流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排起了长龙,在李子坝、鹅岭贰厂、山城巷、十八梯、云端之眼、天生三桥、钓鱼城等地扎堆看人流的闹热。
每天“打卡”累得不行,就连往年待客必备的麻将扑克,都没人摸了。每天都是晚上回家洗洗就睡,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征程”。堂妹一直感慨:“这是我第一次过年期间坐动车出来。”
不仅住在城里的亲人没有选择回乡过年,就连在老家的表嫂,也带着孩子和朋友结伴去江苏旅游过年。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在“千难万难都要回家过年”的以往不可想象。这是思想观念之变,也是生活水平之变,更是基础设施建设之变。
如今交通、通讯更方便了,亲人们的联系更频繁了,团聚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从过年变成了每一个假期,从家乡走到了每一个大家想去的地方。
适逢春节长假,大家更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家人们旅游过节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国人过年团聚方式之变,更是大家的生活水平之变。
和美乡村,从“心”开始
程正龙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
今年春节假期,我驱车1200多公里,驾驶16小时后,终于回到位于广西东南部的乡村,看到了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
熟悉的是,很多亲朋好友虽然多年未见,但是很快就能在互送新年祝福中重新“热络”起来,聊起乡村往年趣事,打捞“记忆的碎片”,憧憬家乡美好未来。
陌生的是,看人居环境,不少村头村尾的垃圾池正在焚烧生活垃圾,搞得乌烟瘴气;看河流,河面上漂浮着一些矿泉水瓶、塑料袋、生活垃圾等,拉低了美丽河流的“颜值”。
近年来,通过综合整治,家乡垃圾围村、河流污染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与理想中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仍有一定的差距。
究其原因,相关部门在落实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机制不健全、工作未细化落实、群众动员不充分等问题。同时,部分村民囿于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对生活垃圾“一扔了之”或“一烧了之”,与提升人居环境背道而驰。
对此,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相关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提升人居环境工作,让“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理念,真正在干部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来自远方的年味
杜铠兵
重庆市奉节县
“谁还有快递?我一起带回来。”
腊月二十八这天,是年前村上的最后一次赶场。和往年天不亮就要赶去“抢菜”不同,如今乡亲们赶场时多了几分从容——许多菜,都已经提前在网购平台预订好了。
山东大虾、东北松子、北京烤鸭……原来这些远在天边的特产年货,现在都可以汇聚在西南山区深处的一个小村庄里。
如今,家家户户的年夜饭餐桌越来越丰富。生活的变迁,也在一道道年味十足的菜肴中变得具象。老一辈人很难想象,寻常人家的餐桌上,也可以摆满来自天南海北的山珍海味。
最近乡亲们的家里还流行起一种新的小家电——小型真空塑封机。尤其是到了年底,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腊肉香肠,塑封后寄送给远在他乡的亲友。亲友间浓浓的人情,通过一件件快递串联起来。
“除了在网上买,要是家里的东西也能通过网络卖出去就好了。”对于日益发达的农村电商物流网络,乡亲们也投入了更多的期待。他们希望自家这些优质的土特产,也能通过电商卖出好价钱。
无形之中,农村电商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乡村的生活方式,在增强村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为乡村产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乡村物流收发配送不够及时、物流网点运营管理不规范、乡村土特产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从流动中的年味,窥见一个流动中的乡村,其中蕴含的活力与机遇,引人期待。
回家路的变迁
周宝琴
四川省广安市
身为四川邻水县高滩人,一直定居在重庆两路。尽管现在两地车程不过50分钟,但在川渝高竹新区成立之前,返乡之路却有诸多不便,特别是在年节时分。
那时,即便是在春运期间,从重庆到高滩的客车,每天也仅有几班。显然,这难以满足汹涌的归家潮。当时,往往需要提前几天在网上抢票,整个过程令人焦虑。
记得有次,我归家心切,选择乘坐“节节车”。一大早出发,经渝北桃源大道、兴隆镇、茨竹镇等多个地方换乘,才最终赶上回家的班车,到家已是下午4点。那天的小雨和等待,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归途的不易。
随着高竹新区的成立,回家变得轻松许多。2022年6月,首条跨省一体化公交线路“川渝20路”正式开通。这条线路起点在渝北双凤桥,终点直达高竹新区,班次频繁、票价低廉,大幅提升了回家的便捷性。
更欣喜的是,如今渝北至高竹新区的快速通道——南北大道已全线贯通,三期也即将通车。以后驾车半小时便能从渝北抵达高竹新区。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血脉。相信这条宽阔平坦的快速路,将为高竹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路,不仅缩短了回家的时间,更在心里,拉近了我们与家乡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