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迎来生产开门红巡航嘉陵江 守护禁捕成果春运迎来返程客流高峰“守护村民健康,春节不休息也没啥”活化利用传统村落 “荒原”变“归原”“它经济”凸显春节消费新热潮
第002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涪陵榨菜迎来生产开门红
巡航嘉陵江 守护禁捕成果
春运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守护村民健康,春节不休息也没啥”
活化利用传统村落 “荒原”变“归原”
“它经济”凸显春节消费新热潮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2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看家乡
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
活化利用传统村落 “荒原”变“归原”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雪景。(受访者供图)

  2月14日,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站在无有图书馆的落地窗前,54岁的乡村咖啡师冉光芳欣赏着窗外的风景:农家小院炊烟袅袅,精品民宿鳞次栉比,三两游客享受着节日慵懒时光,木叶吹奏的山歌不时入耳……

  荆竹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该村牵住“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的牛鼻子,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匠心打造了“归原小镇”文旅项目、有效保护活化了传统村落形态,让曾经乏人问津的“荒原”变成了如今游客争相打卡的“归原”。

  因地制宜

  发展高山现代休闲农业

  从武隆城区驾车前往荆竹村,车程不到1个小时,但沿途山路蜿蜒,怪石嶙峋。

  荆竹村海拔在800米—1300米之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农业生产条件差,主要种植“三大坨”(土豆、玉米、红薯),一度“户户都贫困,家家无余粮”。后来,村里种植对土质要求不高的烤烟,可种植烤烟会导致土地板结,越种土壤越贫瘠,形成死循环,村民收入得不到保障。

  2012年,是荆竹村发展的起步之年。那一年,当地政府把村里的泥石路改造成了沥青路,结束了荆竹村“晴通雨阻”的窘境,也让深山小村走向大千世界。

  同年,土壤专家、市级科技特派员胡蕾进驻该村。“这里是高山环境,空气好、无污染,如果选择到适宜品种,种出来的农产品品质肯定上乘。”胡蕾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带领村民发展高山水果,经多年试种栽培筛选,蓝莓、葡萄、李子、樱桃、梨、桃等多种水果种植成功,建成了“寻梦园”高山水果扶贫示范园,开启了荆竹村现代休闲农业之路。

  在她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武隆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通过乡村采摘、农事体验等农旅融合方式,打造了山地特色果蔬采摘基地约3000亩。

  此外,荆竹村还打造了“葡萄仙坛”“仙家菜圃”等10多个高山特色产业园,逐步迈入集采摘、观光、休闲、科教、培训等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靠种烤烟谋生的荆竹村人,至此告别了传统农业,迎来发展新方向。

  农旅融合

  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时间来到2015年,仙女山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依靠这块金字招牌,荆竹村随之迎来发展新机遇。

  “这一年,我们引进了归原小镇文旅项目。”武隆区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李鹏程说。归原小镇采取“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新融合模式进行开发:引入现代创意再造公共文化空间,保留原建筑石墙、灰瓦、木窗等元素,在旁边新建以夯土、玻璃、钢构为材料的现代空间,让当代设计融入古村落,形成新与旧的碰撞,既保护了原有的文化价值与乡土温情,又满足了现实生活需求。

  同时,以“归原小镇”为龙头,荆竹村引进好院子、雪漫山、慢屋、等风山居、观梦等精品民宿,建成民宿聚落。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我们十分重视对乡俗文化的保护。”李鹏程说,村里建立了非遗文化传习所,对乡村非遗、民俗、乡村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对蜡染、竹编、木叶吹奏、棕编制作、土陶传统制作、豆腐干传统制作等进行现场展示,让游客零距离感受乡村特色文化的魅力。

  荆竹村还利用当地的老房子改造网红打卡地。比如,无有图书馆就是由烤烟房改造而来,在保留原有烤烟房的基础上,借助木瓦砖石与玻璃钢材,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吸引八方游客打卡拍照。

  2019年,荆竹村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获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2022年底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成功实现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到火爆“出圈”的华丽转身。

  “四民四创”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如今的荆竹村,长廊曲径通幽、民居古朴端庄,呈现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优美画卷。2023年,荆竹村接待游客55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6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10元。

  “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也改变了村民的人生走向。“我之前一直在种烤烟,做梦都没想到会成为一名咖啡师。”冉光芳说,村里无有图书馆建好后,她经过培训上岗,月薪3000元起,每月还有6天假,家人也都在景区里上班。

  82岁的冉茂书本是一位篾匠,现在成了武隆区级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游客很喜欢我编的东西,每天的活都做不完。”

  村民李成凤把以前售价不高的农特产品重新设计包装,做成了“小而美”的伴手礼包,并打造了“武隆山礼”原创品牌,成为了“网红”产品。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李鹏程说,站在新起点,荆竹村启动了“四民四创”工程,即通过“内育外引”,打造由“原村民、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组成的“四民”村子,广泛吸纳村内、村外、全国乃至海外的各类人才,并在充分激发原村民内生动力、实施新村民筑巢引凤工程、招引云村民广泛云集、助力荣誉村民领衔带动的基础上,推动“科创、青创、文创、农创”发展,汇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巩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成果,推进国际创客艺术村建设,并大力发展旅游研学、户外体验、农旅观光、亲子研学等创新旅居模式,促进荆竹村全面振兴,让荆竹村的乡村生活更加令人向往。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