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找“搭子”拼过节悄然兴起42个账本见证的发展与变迁图片新闻重庆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传统味 居民自发组队开展民俗表演
第001版:要闻
 下一版 
新鲜事 找“搭子”拼过节悄然兴起
42个账本见证的发展与变迁
图片新闻
重庆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
传统味 居民自发组队开展民俗表演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2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春走基层
从1972年起,万州区响水镇青林村五组组长程正淮开始用账本记录村里的收支——
42个账本见证的发展与变迁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刘冲

  万州区响水镇青林村,程正淮正在整理账本。记者 刘冲 摄\视觉重庆

  2月8日,万州区响水镇青林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晏廷文和青林村五组组长程正淮各自忙完了上午的工作,坐在村委会门口台阶上,算起了村里这一年来的收入。

  收入和支出一项一项列出来,最后数字算出来后,两人相视一笑。

  “新账本上的收入越来越多了。”程正淮扬了扬手中的账本。

  从1972年负责村里的记账工作以来,他已经用了42个账本。小小的账本里,记载着村里这50多年的发展变化。

  不敢翻的“窟窿账本”

  程正淮曾是生产大队副队长,生产大队取消后,程正淮被村民举荐为青林村五组组长,也是从那时起,他每年都会核算村里的账目并记录存档。

  42个账本中,不少老的账本已经泛黄,有些还缺了角,但蓝色钢笔书写的各村各户分地情况等却依然清晰可见。

  “以往,这些都是不敢翻的‘窟窿账本’。”程正淮说,青林村山高路远加上耕地分散,年轻人种田养不了家,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村里没什么集体收入,账上总是“透着窟窿”。

  2008年,青林村与附近两个村合并时,村里负债40多万元。

  那些年村里的账本上,零零碎碎的“支出”是一条又一条,收入却并不多,晏廷文和程正淮看得心里发慌。

  “欠账不能再增加了!”村委会班子达成共识,要把村里的“窟窿账”填平。

  如何才能填平“窟窿账”?

  “要致富,先修路!”村委会决定从改善村里的交通条件开始。

  青林村五组是村道建设的直接受益方,程正淮便把乡贤名单整理出来,挨个“拜访”。终于,在广东经商的一位村民被说动了,带头筹集了第一批6.5万元资金。

  随后,程正淮又带头出资,陆续说动了47户村民筹资,终于筹集够公路硬化所需的7.5万元款项,公路当年便开工建设完成。

  但让人颇感无奈的是,原计划公路建起来后能有些招商引资的机会,然而陆续有几个企业来考察后,仍然不肯投资。一本村账本,仍然透着“窟窿”。

  账本见到了“回头钱”

  对此,程正淮和晏廷文也很纳闷儿:如今路也有了,怎么就吸引不来投资?

  一位考察的业主道出了原因,村道仅有4米多宽,进出的车辆都错不开,停车也没地方停。

  “产品都运不出去,哪个来投资。”这句话刺痛了程正淮的心。

  他咬咬牙,决定自己继续带头出资,动员村民筹资扩宽道路。

  程正淮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磨”了几个月,终于将几万元资金筹措到位,道路拓宽工程很快开工,从原来的4米拓宽到了6米。

  交通条件达标后,发展产业的事终于有了眉目。

  一位在广东务工的村民返乡考察后,在青林村五组流转土地建起了木工模具加工厂,还有业主看中了村里的坡地,流转500亩土地打造起李子园。

  这下,程正淮账本上的“回头钱”条目多了起来——2018年,青林村五组共计流转土地200亩、流转费一年1万元;3位村民在模具厂就业,工资每人每天100元……

  招商引资有成效,村民自己的产业也有了突破。

  作为青林村党支部副书记,晏廷文另一个身份是村里的村医,村里交通条件改善后,他试着流转村民的土地种植了100多亩中药材,每亩收入达3万—4万元。

  在晏廷文的带动下,青林村陆续有上百户村民将闲置的土地种上石菖蒲,全村的石菖蒲种植总规模达到600亩。

  2020年底,晏廷文和程正淮核算完账目,村集体欠账已经全部还清,除了给村民的分红,还有十多万元结余。

  村里的账本上“收入”记得密密麻麻,条目和数字都多了起来,程正淮算账更有劲了。

  花给村民的“新消费”

  从2010年修路筹款开始,程正淮将每位村民所筹款项也记在了账本上,道路每建成一段,他就在村口立下一块带有出资村民的功德碑,十多年来,村口的功德碑已立了5块。

  在程正淮的42本账本中,农业税取消了、种粮有补贴了、看病能报销了……有些名目成为历史,新的名目又充实了进来。

  记者注意到,程正淮的新账本中,支出又重新占了大头,只不过和以前借款、欠账的条目不同,近年来的支出条目,主要是村民的“消费”多了起来。

  比如,村上利用集体收入,在公路两边给污水沟加上盖板,道路两边分别增加了1米宽的人行道,种上了行道树。

  又如,为了维护好人居环境,村上分路段设置了保洁员公益岗位,放置了双向投放家庭垃圾收集桶。

  村子一天天变美,有村民建议,在村中心修建一个文化广场。这个建议很快通过,一块带有体育设施的文化广场迅速投建。文化广场建成后,村里已连续自发举办3届“村晚”,坝坝舞等活动也在村里“生根发芽”。

  今年春节前,村民们自筹资金办坝坝席,共庆新春。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赶回来吃上团圆饭,大家感叹家乡“变化真大”。

  “公共区域的卫生有专人打扫,家里的水电出问题有专人维修,广场上的健身器材有专人维护……”提起村里的公共服务,村民刘一翠赞不绝口。

  坝坝席上,村里公布了发展计划:要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小田改大田;要继续改善交通条件,招商引资;村里中药材已经有一定规模,要建设村集体企业,进行中药材的深加工……

  程正淮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看着多出来的新条目和数字,他打算继续把账记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