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津区党员在插旗山峰顶重温入党誓词。 |
|
2016年,88岁的丁文启走在去插旗山的路上。 |
|
2022年,儿子孙子们背94岁的丁文启上插旗山。(均由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
前不久,江津区四屏镇全体机关干部,在海拔1500多米的插旗山顶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重温老党员丁文启“红旗再飘扬、航标变地标、传承爱国情”的故事。
插旗山位于江津四面山景区四屏镇青堰村,是方圆百里的制高点,因曾为空军航标插有红旗得名,后因航线撤销,山顶旗帜也随之消失半个多世纪。
2016年5月1日,时年88岁的当地老党员丁文启亲自带领家人,攀爬近3个小时,在山顶插上自制旗杆,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
7年多来,丁文启一家四代人近30人接力升旗护旗,并带动周边900余名干部群众共同守护,更换旗杆和旗布30多次,升旗70多次。
如今,插旗山不但成为江津区党员教育基地,更感动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无数网友,95岁的丁文启终于实现了“想让更多人看到五星红旗就想到党的好”的夙愿。
历经艰辛坚定跟党走
“我生怕写错字,入党申请书打了好几遍草稿”
1928年,丁文启出生在青堰村一个农民家庭,那时民不聊生,村子山高路远,村民生活艰难。“一把米,我们两弟兄吃,吃三天”“第一次去帮工当木材搬运,我记得是7岁,天没亮就开走,一天走30多公里,背上勒起血印子,只能挣个饭钱”“9岁时,爸爸和哥哥相继病逝,我也被迫辍学”……即使过去了快一个世纪,老人仍然记忆深刻。
1950年,伴随着江津解放的枪炮声,22岁的丁文启积极参加人民政权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活动,被组织安排任青堰村农会主任。他在危险的清匪反霸等工作中表现突出,1952年进入原东胜乡政府工作。丁文启亲身经历了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是我们老百姓的自家人”成为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1954年,带着对党组织的崇敬和憧憬,丁文启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被选送到区公所学习。虽然每次上党课都要走上十多公里的山路,他却从未迟到缺席。
“我生怕写错字,入党申请书打了好几遍草稿”……时至今日,丁文启的党员档案中,入党申请书的纸张已发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仍然可以看到上面没有错字,没有涂改。当时的丁文启文化水平不高,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才写完申请,不仅查字典,还多次跑到学校去请教。
1955年5月,丁文启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来,他一直在基层文书、民政、调解等普通岗位工作,跟老百姓打交道。
1988年,丁文启退休后,用400元退休金购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每天晚上在自家院坝为周边乡亲播放节目,并经常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时事政策,为群众义务写春联、记账,成为当地有名的“热心人”。
村里富了时常念党恩
“我想让村里的人看到山上升起国旗,记住党带给我们家乡的好”
2003年,75岁的丁文启随子女搬到了江津城区生活。
人虽离开,心却常在。
过去的青堰村,因为海拔高、位置偏、无公路,是江津南部山区最穷的山村之一。丁文启很着急:“我们村背靠四面山,一山之隔的那边旅游发展红红火火,我们离这么近,还这么穷。”
“爸爸开始花大量时间写文章,写自己的工作经历、家乡的山山水水、青堰村的新老故事,写好就去投稿”,女儿丁光智告诉记者:“爸爸的文化程度不高,写的大多数故事都没被采用,但他一直坚持,想着能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发展故事,给老家打响一下知名度。”
2013年,丁文启撰写的“青堰村有很多双胞胎”的故事被一家杂志社发掘,青堰村拥有数十对双胞胎的事引起了外界关注。经多家媒体报道后,“重庆第一双胞胎村”渐渐有了知名度。2015年,四面山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成功,景区后山的青堰村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每次老家有人来,听到村上的新变化,哪家新开了农家乐,哪家又修了新楼房,爸爸都会兴奋好久”。女婿邓孝成记得,2016年初,连接青堰村和四屏场镇的凤屏公路开工,这是青堰村第一条标准化公路,将和正在修建的四面山高速无缝衔接,彻底改变村子的交通状况。
修路的消息一传来,丁文启在城里再也待不住了。“爸爸强烈要求我们带他回去。”邓孝成说,回到青堰村那段时间,丁文启每天都要去公路工地附近走走。
插旗山正是凤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成为了老人每次必去的地方。子女们都清晰地记得,父亲从插旗山下路过时,总爱抬头看看又低头继续往前走。
“我20来岁在村里那个时候,经常在劳动的地方头一抬就能看到山顶的红旗”。每次回忆起这一情景,老人的语调都会高上几分,“不光是我,乡亲们出门也都爱看看山上的红旗”。
“山上还是要有面国旗才得行!”丁光智和邓孝成都还记得那个让他们记忆深刻的时刻:“就在公路正式通车前不久,爸爸转到插旗山下面站了好久,一回到家就坚定地对我们说。”
老人的决定,子女们虽然并不反对,但也有些诧异和顾虑。插旗山山路陡峭,重新升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没有政府修路,这个地方富不起来。我想让村里的人看到山上升起国旗,记住党带给我们家乡的好。”老人再三给家人解释自己的想法,“而且公路通车,来村里的游客会越来越多。插旗山山顶上可以纵观大四面山全景,再加上有一面国旗,更会成为著名地标。”老人热切的心愿打消了子女们的顾虑,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2016年5月1日,丁文启一家人,背上一节一节晾衣服的杉木杆子和自制五星红旗,攀爬上海拔1500多米的插旗山。
当时的山路是一条村民上山找柴的路,不但陡峭崎岖,而且树蔓丛生,一不小心就会被划伤。在近3个小时的路程中,88岁的丁文启杵着树枝做的拐杖,一步一步自己行走,实在太累了就席地而坐歇息一会儿,路太陡峭时就在家人搀扶下攀爬,就这样一直坚持走到了山顶。
大家又冒着大风,一起搭旗台、升国旗、唱国歌,五星红旗终于又一次在山顶飘扬起来。
这面国旗成了村里的地标
“子子孙孙都要永远感恩中国共产党的好”
2016年5月第一次升旗后,插旗山上的国旗,成了丁文启一家人共同的牵挂。
为方便升旗、护旗,丁文启的大儿子丁光全和村民严友才进山忙活一个月,开辟了一条好走些的上山路。
逢年过节和重要的日子,丁文启这一家子就会到插旗山上升国旗,这里的旗杆从最初的木头、竹子,更换为耐用的不锈钢,他们还焊接了不锈钢基座,安装上国旗升降器。
后来,因担心丁文启身体吃不消,子女们不让他再上山。但丁文启的心一直牵挂着插旗山上的国旗,经常叮嘱子女要守护好国旗。
“国旗不能倒哦,每天都要去看一看哟……”这样的电话,住在江津城区的丁文启隔三岔五就要给丁光全打一个。
丁光全一直居住在青堰村的老屋,这也让他成为了国旗“守护者”。丁光全每天早上跨出家门第一件事,就是顺着房顶,望向远处的插旗山,看看国旗是不是在空中飘扬。
“爷爷曾多次告诫孙辈:‘国旗要永远飘扬在插旗山山顶,子子孙孙都要永远感恩中国共产党的好!’我们一家四代30多口人,好几个都是党员,回家乡升旗护旗就为了像爷爷一样对得起自己心里那份热爱”。39岁的长孙丁荣华是丁家参与升旗、护旗的第三代,也见证了这个家族从贫困向小康。
丁荣华说,随着2018年四面山高速通车,青堰村的大门被彻底打开了,家家户户通水泥路,大部分人家修了楼房。丁家居住了近半个世纪的土木结构老屋,也在2020年翻修为一栋砖房。
作为江津区凤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丁荣华曾把爷爷带领家人升旗的故事做成PPT,给学校师生们讲述;还在数个重大节点组织学校党员、教师到插旗山上去升旗。
2022年中秋节,丁文启的外孙邓旭结婚了。新婚第二天,这对年轻人就把双方亲戚都吆喝上,登上插旗山升国旗、唱国歌。
去年,31岁的邓旭已递交入党申请书。他说出了家人们的心声:“我们会一代一代守护好插旗山上的五星红旗。”
坚守的不仅是丁文启一家人。7年多时间里,四屏镇、青堰村的干部群众,渐渐开始自发跟着丁文启一家一起到插旗山升旗。如今青堰村周边已有900多名干部群众加入升旗护旗的队伍,累计升国旗70多场次,更换旗布、旗杆30余次。
青堰村村民卢方国告诉记者,现在插旗山上的这面国旗,成了他们村的一个地标和象征。所有人一出门都能看到山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也激发了全村人的爱国之情。
2019年,丁文启一家人升旗护旗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逐渐传开,巍巍青山群峰之顶、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视频,打动了许多人。他们慕名来到这里,听“红旗消失、国旗升起”的故事,插旗山逐渐有了知名度,成了户外徒步游的热门地。
为了让游客安全登山,丁文启带头捐款,四屏镇积极推动,群众自发投工投劳,修通了双胞胎景区到插旗山再到“天空之眼”长约5000米的山路路基。
如今,江津区已将这里作为党员教育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党员干部举行升旗仪式、开展志愿活动、接受精神洗礼。区里、镇里还对插旗山教育和游览功能进行了新的规划,将修缮升旗平台,完善登山步道,培养一批讲解员,讲述丁文启老人升旗护旗的故事。
2022年9月12日一大早,在儿孙们的陪同下,已94岁的丁启文再一次踏上了插旗山的山路。此时的他已不能独立走完山路,长子丁光全、次子丁光照、女婿邓孝成、长孙丁荣华、外孙邓旭轮流背着老人前行。当终于登上山顶,再一次亲眼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老人眼中含泪,向国旗庄严敬礼!
此时,山下的青堰村已是公路四通八达,一派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