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抓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14个节点公共空间建成开放,新增城市绿地1500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117个、山城步道107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增加106平方公里,沙磁步道等6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乡村振兴“四千行动”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1%;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050万吨以上;新创建3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麦制品、蔬菜产业入选全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乡村旅游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2%、11.8%;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107个,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36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102公里,新改造农村危房5759户,2个区县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开展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启动“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8∶1。
(五)全面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数字化变革、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新活力。布局实施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梯次推进“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数字重庆建设重点能力总体形成,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成投用,“渝快办”全面重构,“渝快政”日活跃用户达到43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三级贯通,上线运行“突发事件直报快响”“危岩地灾风险管控”“民呼我为”等10个典型应用,“141”基层智治体系覆盖全部镇街。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央地合作力度加大,市属国企重组整合、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稳步推进,重庆物流集团完成组建,三峡银行股权重组,渝富控股集团改革实质启动,20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组建运行。民营经济企稳向好,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108条改革举措,出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清单,9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市级机构改革有序展开,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园区开发区改革全面推开,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投融资多元化改革、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等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完成123项中央部署我市改革试点任务。
(六)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通道能级、开放水平实现新提升。制定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一体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通道枢纽功能持续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成功开行中老泰国际铁路测试班列,全年运输箱量增长21%;中欧班列(成渝)覆盖欧亚110个城市;果园港大件码头、鱼嘴铁路货运站南货场等建成投用,沪渝直达快线集装箱班轮开行量增长8.9%;江北机场国际航线恢复至33条,旅客吞吐量增长106%;重庆成为全国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平台支撑能力持续增强,自贸试验区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148项,在全国率先实施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新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61个、金融服务项目29个;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开放功能不断完善,永川综保区、两路果园港综保区封关运行。外贸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新三样”出口增长1倍,汽车出口额增长51.9%,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实现“破冰”,一般贸易占比达到38.9%,全市新设外商投资经营主体782家,实现外贸进出口7137.4亿元。国际交往水平持续提升,成功举办智博会、西洽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等活动,设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渝港合作会议机制正式建立,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10个。
(七)系统推进美丽重庆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持续巩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修复力度加大,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5万亩、国家储备林101.5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3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266.7平方公里,缙云山生态环境整治、秀山锰渣场整治成效明显,渝北铜锣山矿区和广阳岛生态修复入选全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获批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污染治理有力有效,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清零行动,启动50个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加强交通、扬尘、工业、生活污染防治,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全面建立,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5天。绿色低碳转型提速,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2个、绿色工厂133家,碳市场累计成交4753万吨,全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绿色贷款余额超过6800亿元,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497个。
(八)深入推进惠民暖心优服行动,民生福祉、生活品质有了新改善。10项主题教育民生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15件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落实促进青年就业创业35项措施,城镇新增就业73.9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4%。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50万,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渝快保”参保人数超过620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救助通”改革全面推开,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间),新配租入住公租房3.5万套,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一老一小”得到更多关爱,制定实施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和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万个、托位4万个,新增养老床位4080张,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所有区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3万个,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8%,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获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城市,重庆中医药学院正式招生,重庆科技学院更名为大学,成功承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市区(县)两级疾控局挂牌成立,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新增三级医院23家、三甲医院8家,免费为符合条件的19.3万女学生接种HPV疫苗,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累计为群众减负65亿元。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首届长江文明论坛、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启动红岩文化公园二期建设,革命文物保护中心、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全面开放,永川科技影视片场建成投用,舞剧《绝对考验》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高质量承办第九届中俄青少年运动会,铜梁龙足球队升入中甲,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重庆体育健儿在杭州亚运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九)持续推进平安重庆建设,安全防线、发展底线得到新巩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深入推进房地产、金融、地方债务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攻坚,区县政府债务和平台公司风险治理取得积极进展,高风险金融机构动态清零,完成网络小贷整改规范任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坚持遏重大、降较大、减总量,开展安全生产、火灾防控、道路交通、燃气安全、特种设备、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灾减灾基础不断夯实,开展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行动,实施河道治理、城市防洪排涝等重大治理工程,动态监测管控灾害风险,加快推进应急避难所建设,有效应对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全灾种、大应急”综合灾害防救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健全媒情网情社情“三情”联动机制,深化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一体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建成投用“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3个区县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八类主要案件发案量持续下降,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认真落实强党性九项措施和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十项举措,加快建设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政府系统党的领导力组织力不断提升。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41件、政协提案1097件。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2件、立改废政府规章12件,普遍建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行政争议实质高效化解。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财政一般性支出、非急需非刚性支出55亿元。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推进清廉重庆建设,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双拥、外事、侨务、港澳台、审计、统计、档案、保密、参事、史志、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进展。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在困难中承压前行,在挑战中逆势而上,步伐走得很坚实、很有力量、很见神采、很显底气,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切感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每一点进步,巴渝大地的每一处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向关心支持重庆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看到,对照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部分指标没有达到预期,全市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不够稳固,项目投资存在堵点卡点,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待进一步提升,外贸外资还需促稳提质;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较重;营商环境还需优化;超大城市治理面临不少难题,乡村全面振兴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生态环境仍需持续改善;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民生事业还有不少短板,增加居民收入还要想更多办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不能有丝毫松懈,统筹化风险与促发展、保民生压力较大;政府系统部分干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素质有待提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信心底气,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202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做好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上述目标,立足我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统筹考虑增长潜力、现实条件和“十四五”目标要求,是“跳一跳、够得着”的,体现了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力争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结果。实现上述目标,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我们要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我们要抓住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期,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位发展。我们要讲求工作推进的方法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系统观念、树牢底线思维,深化改革创新、做好存量文章、用好市场力量。我们要把握政策举措的时度效,注重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我们要保持奋发有为的好状态,在发展中拼作风、拼干劲、拼决心、拼效率,大胆试、大胆闯,不“躺平”、不“休眠”,努力交出让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市人民满意的答卷。
今年,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当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排头兵”。
强化双核联动联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施交通通信、畅游巴蜀等十大便捷行动,扩大高频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高频事项“免证办”范围,强化成渝政策协同,提升两地公共服务一体化便利化水平。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联合创建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国家试验区,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合作开发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宽洪大量”“点石成金”等文旅品牌组合,支持体育赛事、演艺活动异地联合举办。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启动渝宜高铁、黔江至吉首高铁、重庆站改造、成渝高速扩容、涪江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建设重庆东站等项目,建成渝昆高铁重庆段、渝武复线高速北碚至合川段等项目,联合争取航权航班配额和国际航线。推进产业协同协作,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性产业基地、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和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等平台合作,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创国家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深化能源共保互济,加快建设成渝“氢走廊”“电走廊”。
促进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依托渝西地区谋划建设国际开放合作平台,提高交通、能源、水利综合保障能力,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升涪陵、长寿、南川、綦江—万盛综合实力,支持承接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更好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加强川渝毗邻地区合作,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等改革,纵深推进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协作,持续优化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格局。
“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渝东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万开云同城化,因地制宜打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做强三峡制造、三峡农家、大三峡旅游。支持渝东南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培育壮大中药材、绿色食品等“武陵加工”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乌江画廊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和生态康养基地,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深化区县对口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成本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强化联合招商和产业协作,拓展消费帮扶,促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协同高效配置,在全面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互促共进、联动发展。
(二)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抓龙头带生态,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壮大制造业集群。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招大引强行动,一体推进稳链强链、基础再造、能级跃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健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按照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共建生态的思路,以长安系、赛力斯等企业为重点加速整车产能释放,推进孔辉空气弹簧、信质驱动电机、青山瑞浦兰钧动力电池等零部件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发展汽车后市场;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推动安意法、芯联等6个晶圆项目,带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半导体专用设备及材料等协同发展,加大AI及机器人、算力设备等产业培育,推进仁宝、萤石、三安衬底材料、台达电源转换器等项目建设,拓展电子终端品类,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先进材料,加快调结构、育新品,新开工西南铝升级扩能、东方希望玻璃纤维、华峰新材料一体化、万凯新材料PET四期扩能等重点项目,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加快无人机、高速高精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建设,促进整机与零部件“双提升”;软件信息,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加快“启明星”“北斗星”企业培育和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建设,持续抓好人才、场所、场景、企业、生态等关键环节,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聚焦7大主要品类,深入实施以“三百”企业为重点的“头羊计划”引育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加工园区、重点在建产业项目、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狠抓全链条质量安全提升。“一业一策”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提速MLED面板产业化进程,推进绿源电动车、博赛氧化铝升级、顾家整体家居、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众能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实施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发展行动,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建设,深化北斗规模应用及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开辟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化科技赋能。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5%。建强战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深化“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建好“渝才荟”数字平台,加强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育聚集,营造最优人才生态,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优化科技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科创核心承载区,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建设,提质发展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有序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4个重庆实验室,加快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等项目,提质发展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重点高校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芯片等5个重大专项和新能源、绿色低碳等8个重点专项,组织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深入推进“双倍增”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突破8500家和6万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升级打造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启动建设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发挥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和“产科金”平台作用,推广“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深入实施“智融惠畅”工程,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一体推动中新互联互通、自贸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渝港金融开放合作,建好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务重大战略和实体经济质效;完善“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增强物流协同服务能力;加快全球设计之都建设,强化巴渝特色文化、工业遗产遗存、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利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壮大全链条设计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咨询评估、法律服务、检验检测、会计审计、科技服务、税务服务、工程设计等服务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品质化升级。做优生活性服务业,出台推进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政策措施,提质发展餐饮、物业、健康、家政等社区便民服务,以“数字+”“智能+”赋能教育、医疗、文娱、商贸等业态升级,塑造“重庆服务”品牌。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支持组建跨界融合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培育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建设高水平服务业创新集聚示范区。
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先进制造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打造全市统一算力调度平台,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研发,建设开源社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各领域深度植入渗透,拓展数字产业化新空间。健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实施“机器人+”行动,扩大“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启动5个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新建5个未来工厂、10个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三)多措并举稳投资促消费,充分激发需求潜力和经济活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树立大抓项目导向,优化项目时序,做深前期工作,加强精准调度,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促进工业投资放量,以补链强链、智改数转为重点,提速164个在建重点工业项目,新开工98个重点工业项目,推进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改工程,新实施1500个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4%、技改投资增长15%。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强化跨省域、跨流域、涉安全、补短板等重大项目谋划,加快交通强市建设,力争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突破1100公里、4500公里;加快现代水网建设,促进水网与水电、航运等功能协同融合发展,推进藻渡、跳磴、向阳水库和渝西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建设,实施一批农田水利、防洪避险等项目;提速建设两江燃机二期、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LNG加工基地等项目,力争开工武隆银盘抽水蓄能项目,启动建设一批储煤基地,建成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提速建设润泽(西南)国际信息港等项目,新增一批大型智能计算中心,新建充电桩2万个。推动房地产投资回暖,深入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基本完成保交楼任务,开展“两久”项目处置攻坚行动,合理确定供地规模、结构和时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落实扩大民间投资支持政策,动态调整民间投资清单,加大民间投资增信支持和要素保障,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推动基础设施领域REITs试点,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运营。增强招商引资质效,强化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招商,健全基于“产业图谱+产业地图”的项目生成招引机制,加强专班招商、驻外招商和产业链精准招商,统筹做好招商项目要素资源配置,实行重大项目提级管理、首报首谈,加强项目全周期全环节服务保障,引进一批链长链主企业和具有牵引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提高招商项目落地转化率。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为抓手,强化供需两端发力,丰富消费供给,改善消费环境,持续激发消费潜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提振大宗消费,完善落实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绿色建材等消费促进政策,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激活房地产消费,调整个人住房房产税政策措施,优化公积金使用范围和方式,完善二手房交易等政策工具箱,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与装修装饰、家电销售、金融信贷等联动,更好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激发改善性住房群体、新就业群体、返乡群体等住房需求。扩大文旅消费,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抓住不夜重庆、研学露营、冰雪避暑、后巷经济等消费热点,加强与周边省市旅游联动,用好便利过境停留、离境退税等政策,开发更多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出更多国货潮品、文创精品。挖潜农村消费,深入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加强乡镇电子商务、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开发景观农业、农耕体验等农文旅融合业态,丰富农村消费产品和服务。发展新型消费,深化“巴渝新消费”行动,统筹推进中央商务区、寸滩国际新城建设,提档升级城市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一批品质消费地标和特色消费场景,壮大“四首”经济、楼宇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休闲消费等新模式。
(四)加快推动数字重庆建设面上突破,引领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下决心闯深水区、啃硬骨头,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迭代升级数字化改革。优化“1361”整体构架,探索建立数字重庆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数字安全和网络安全治理,推动数字重庆建设整体成势。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强数字资源系统,加强数据归集共享,推动云网迁移和业务专网整合,集成优化“渝快办”“渝快政”服务功能。升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紧扣设施运行、生产生活服务、应急动员等六大板块,开发多跨协同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韧性安全城市体征,推动城市治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多维融合。丰富六大应用系统,聚焦重要、高频、急迫、多跨事项,做好“一件事”场景谋划,推出100个以上便民利企服务应用。增强基层智治体系实战能力,推动线上智治平台与线下“141”体系深度融合,构建一体贯通、高效协同的履职能力体系,用数字化为发展赋能、为服务提质、为治理增效。
推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深化国企“瘦身提质”,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一企一策”明确国企主营业务和经营范围,强化差异化精准考核,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新国企。打赢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战,完成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和机构压减,编制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制定园区开发区权责清单,强化发展产业、服务企业功能,分行业分区域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使园区开发区布局更优、运转更畅、效能更高。打赢政企分离改革攻坚战,分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全面“脱钩”,构建责权利明确的政企关系,促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覆盖。推动国有资产盘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健全府院联动机制,加大“三资”统筹力度,综合运用特许经营权转让、股权合作、资产置换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央企、民企参与盘活,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运行效率。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等方面推出一批标志性举措,加强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清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惠企强企政策,健全科技创新、数字转型、绿色发展等赋能民营企业发展机制,实施新版减负清单,加大融资信贷、场景应用、库存消化、能源保障等支持力度,推动政策精准对接、直达快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完善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健全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开展“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活动,营造亲清统一、良性互动的政商交往氛围。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迭代升级“龙头引领”行动,落实新时代渝商培养计划,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民营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做好迎接世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工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强化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深入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持续纠治损害营商环境行为,制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加快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完善信用评价体系,落实信用修复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广信易贷模式,持续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用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渝企零距离”等平台,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实施领军企业跨越发展鲲鹏计划,持续开展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和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提升行动,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00家,新发展经营主体数量增长12.5%。
(五)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坚持改革先行、需求牵引、政策支撑,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释放“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