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江区城南街道青杠社区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儿童周末课堂,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尹顺意与孩子们在一起 摄/杨敏 |
|
黔江区社稷公益服务中心社工入户走访濯水镇社区居民 |
|
黔江区沙坝互助养老中心,社工志愿者与老人合影 摄/杨敏 |
|
城西街道水井湾社区老年食堂,开展助餐服务 |
|
黔江中学校,至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禁毒教育宣传活动 |
核心提示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离不开高效能社会治理的“保驾护航”。
近年来,黔江积极深化完善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五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综合保障平台,吸纳社会力量推进基层治理,让治理“活”起来。
在治理中,黔江积极落实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工作部署,坚持资金跟着品牌走、品牌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体系走、体系跟着民生走,汇聚网格化服务管理优势,创新推行“微项目”运作模式,撬动社会服务高质量开展,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米”,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迸发出强大活力。
难以有效监管成为桎梏
社会工作服务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社区建设等。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各种帮助,同时也促进社会公平和友爱。
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普遍形式,是由政府购买社会工作项目,社会组织派出社会工作者执行。通常是社会组织完成一个项目,政府结算一笔资金。
“这样的弊端在于,所购买的项目往往涉及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群众,服务是否保质保量完成,基本全由社会组织负责人说了算,政府很难进行全面的、有效的监管。这在全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黔江区民政局局长向东说。
以适老化改造为例。为给老年人打造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居家环境,黔江按照每户最高2000元的补贴标准,将农村60岁以上的散居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纳入改造范围,为这些家庭配备卫生间防滑垫、扶手、拐杖凳、床沿护栏。去年,全区共完成1000户家庭的适老化改造。
“如果要我们去逐户核实,恐怕十分之一都难以做到。但如果不认真核实,群众利益、专项资金安全又无法保障。”向东说。
“化整为零”实现数字监管
为解决这一难题,黔江区民政局于2022年开发出“数字黔江民政”微信小程序,创新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将一个个“大项目”拆分为“微项目”。对信息调研、视频宣传、个案管理、专题讲座、助浴助餐等十余个方面的微项目,以300元-500元不同价格按次购买。按照“周评审、月通报、季结算”的流程进行运作。
向业武是黔江好心情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每周,他都会组织社工开着助浴快车奔走在田间地头,和当地社工站的驻站社工、志愿者一起为老人助浴和理发。
从2022年7月迄今,“好心情”已在黔江30个乡镇街道及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了300余场次的助浴服务,服务3500余人次。
每服务一次,向业武都会打开手机,将拍摄的视频、图片连同文字说明上传“数字黔江民政”。“每次时间地点都有水印,活动具体到人。视频无法作假,图片无法重复使用。”向业武说。上传资料经审核后,在“数字黔江民政”上呈现。
“群众点菜、社工下厨、社区办席、政府买单”的“微项目”,将基层社区治理的内容细分化、资金节约化、活动院坝化、服务清单化、展示视频化,用微不足道的资金,实现了无微不至的服务。2年来,全区开展“微项目”1500余场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助力惠民活动广泛开展
1月16日,黎水镇华阳社区第15期“赶集食堂”开放。2元的素面、3元的臊子面,让前来赶集的老人直呼“划算”。大家端着碗,在镜头前高兴地留言:“今天是1月16日,我们在华阳社区有35个老年人在这里吃面条。我们很开心。”
类似的画面,在“数字黔江民政”几乎每天更新。不同角度的照片,数十秒的视频,再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印证着一场场“微项目”的遍地开花、成功开展。
去年,黔江开展法律咨询、健康监测、就业介绍、应急救援教学等120个“微项目”志愿服务。其中免费助浴2000余人次、爱心助餐1万余人次。
开展送医进村、送浴进院、送跞进坝、送爱进门、送悦进寨、送需进家等“微项目”600余场次,惠及10万余群众。
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三级工作网络,广泛开展童系、童德、童心、童伴、童安“五童行动”。
创新探索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家和五送”,开展婚俗改革“微项目”280场,打造“天上鹊桥、人间廊桥”婚俗改革示范品牌。
开展“渝康行动”精神障碍康复“微项目”,近2年为210名对象开展服务,帮助135人较好地融入社会。
“五社联动”打开全新格局
“微项目”推动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逐步形成社区治理亲民化、社会组织规范化、社工服务专业化、志愿参与常态化、慈善资源多元化的“五社联动”新格局,助力黔江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黔江充分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助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党建引领“五社联动”机制。
黔江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微项目”,成为基层治理排头兵,强化了群众对社区的参与感、融入感、归属感。通过建设“武陵会客厅”社区综合服务体示范点,弱化行政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在党群干群之间搭建“连心桥”。
同时,黔江的社工组织以“微项目”为抓手,打造“助人自助、社工黔行”社会工作服务品牌,全区活跃的社工机构达10余家。
实施“微项目”以来,黔江共孵化14家区级专业社工机构、36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基层社区实现社会工作、养老服务、志愿服务、慈善工作、福彩销售、未成年人保护“六站融合”全覆盖,基层民政工作实现了有阵地、有抓手、有人才、有服务。
“微项目”也激发了慈善能量,推动了公益事业发展。2年来,黔江区公益慈善组织主动对接国家级和市级基金会38家、爱心企业12家,线上线下链接资源1.4亿元,塑造了“善结黔缘”公益品牌。
去年12月,黔江“五社联动”新格局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作为我市仅有的2个改革案例之一,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榜。
链接>>>
“微项目”让社会治理实现“四个更加”
项目由大到小 执行方式更加灵活
“微项目”立足社区实际,资金人群不大,活动就在院坝,不受场地限制,天天都可展开。活动主题实行“一站发起、多站响应、特色服务、赛马比拼”,各个社工站因地制宜、彰显特色,边执行、边总结、边完善、边提升。同时,瞄准社区治理的痛点、难点,策划包装一批3-5万元的小项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社工由有到优 特色服务更加专业
“微项目”既为社工机构提供了兜底保障,又通过激励政策促进机构发展、带动社区社会组织,用做“微项目”的量积累基层社工服务经验,形成了外部多维促进、内部总结提高的“外促内驱”成长体系。“微项目”为社会组织孵化发展提供了平台,注入了动力,也为扎实服务群众提供了专业化保障。2年来,新培育3A级社会组织3家,1名社工机构负责人获评“重庆英才·名家名师”。
活动由点到面 惠及群众更加广泛
“微项目”通过保基本运转,降低人工成本,明确单次服务费用,改变了传统社工项目一般只在个别街道、部分群体、少数领域实施的基本模式,具有节简性、持久性、连续性、均衡性,服务项目小微兼具、点面结合,形成了社会服务从单一向综合、从一域向全域发展的良好态势,切实提高了受惠群体覆盖面,提升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治理由粗到精 社会氛围更加和谐
“微项目”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优势和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赋能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发掘和利用社会慈善资源,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促进了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民心在基层汇聚,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刘茂娇 彭光灿 马建保 图片除署名外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