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平坚持党建引领,绘就巴渝和美乡村新画卷 摄/邓志刚 |
|
梁山街道八角社区打造小微湿地公园,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摄/熊伟 |
|
梁平村(社区)书记擂台比武,赛出新业绩 摄/熊伟 |
|
梁平渔米路入选全国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以路兴产助力乡村振兴 摄/黄梦云 |
核心提示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2023年,梁平区动员全区上下以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抓手,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开展“三比三亮”赛出新业绩、完善“双网格”激发治理效能、助力第一书记鏖战“主战场”,推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更加坚固,助推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能力整体跃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
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
荷花、石桥、彩色步道、“荷花瓣”航道……在梁平区梁山街道八角社区,40亩荒废的土地摇身一变,成了集赏花、游船、喊泉、灯光秀、美食、游船等为一体的“荷塘月色”小微湿地公园,每年吸引游客18万余人,为集体经济带来25万余元的经营性收入。
变化不止于此,刚刚获得重庆市村(社区)担当作为好支书的谢志望从2020年担任八角社区党总支书记以来,先后提升“乡村厨房”上档次、培育“夕阳红”服务产业等,让八角社区成了梁平城区的后花园、网红打卡地。2023年,社区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万元,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60余万元。
“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换出好风气。”梁平区委组织部负责人称,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梁平区首先严格对照16条“负面清单”,确保选出来的干部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其次拓宽路子强队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能人、退役军人、本土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全区村(社区)“两委”,“梁平把牢入口,把优化班子结构尤其是选好‘火车头’作为主要任务,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全区村(社区)“两委”从本土人才中选拔507名、从本地致富能手中选拔716名、从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回引172名、从退役军人中选拔169名、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301名,村(社区)“两委”班子结构明显优化提升。
全区343个村(社区)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村(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44.25岁,较2020年末下降6.19岁;高中(中专、中技)及以上学历提升20.04%,初中及以下学历较换届前减少65.45%;村(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1325名,交叉任职比例75.93%,班子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梁平区双桂街道土生土长的邓天星,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外企有着一份待遇优渥的工作。接到老家的邀请后,她回村服务,并于2021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先后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河道垃圾清理、棚户区改造、公园建设等。
“回乡,让青春绽放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如今,看到兴隆村的变化、老百姓的笑脸,邓天星如是说。
“三比三亮”赛出好能力
“家有老人常思念、家有孩子寄希望、家有困难心连心、家庭和睦促发展……”村党委书记陈德胜在梁平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三比三亮”(比能力亮素质、比服务亮承诺、比业绩亮变化)“擂台比武”赛上表示,要通过强队伍、夯基础、解民忧,把群众当“家人”,让安寿村这个“大家庭”蝶变新生,“努力实现干群关系融洽、百姓安居乐业,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
“擂台比武”中,新当选的村(社区)书记、主任通过演讲的方式,摸家底、谈规划、聊行动,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展现新担当干出新业绩。
“‘三比三亮’主要聚焦三方面。”梁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梳理,一是聚焦乡村振兴抓好组织建设,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区提升”示范创建行动,着力破解支部书记难选、青年党员难找、党员教育难做、党员作用难发挥等“四难”问题,开展全覆盖培训,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聚焦“基层治理”抓好党建引领,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工作制度,确保干有目标、抓有方向、行有制度,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向农村院落、城市小区、企业车间、快递物业等延伸;三是聚焦“为民办事”抓好作用发挥,在村(社区)组织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先锋模范作用。
有规划,就要有执行;有行动,就得见成效。2023年,梁平区创新形式开展“三比三亮”“擂台比武”赛,以现场考评和自我展示的方式进行,以镇街为单位组成考核组对辖区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党建统领网格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开展实地考察;同时各村(社区)自我展示2023年以来党的建设、“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乡村振兴、民生实事等方面实施的具体举措、工作思路以及下一步工作规划;最后各镇街评选出第一名报送参加区级评选,展示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
“获奖不是目的。”梁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称,通过“争先创优、赛马比拼”,选树一批担当作为好支书,总结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典型经验,推介一批有特色立得住的先进村,进一步激励引导全区村干部认认真真做、扎扎实实干,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双网格”激发治理效能
前不久,梁山街道西池社区第三网格网格员王露平走访发现一居民家里父亲瘫痪多年、儿子患红斑狼疮,每月医药费用支出要2000元左右,经济非常困难。
征得父子俩同意,王露平通过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上报了该情况,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该家庭低保救助审核工作。参加网格工作不到一年,王露平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成为居民口中的“活雷锋”。
“像王露平这样的网格员,全区有1380个,他们既负责线上网格,又负责线下网格。”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梁平区建立由区委书记挂帅的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乡镇(街道)、村社三级书记抓基层治理的领导体制,将社会治理辖区划分的单元网格与互联网综合治理属地化网格的资源、队伍深度融合,推进网上网格与实体网格“双网格化治理”,破解“民生诉求解决难、矛盾纠纷化解难、网络空间治理难”等痛点难点,“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激发基层治理新效能。”
线下,梁平区在农村领域划分“镇—村—村民小组”三级网格,在城市领域划分“街道—社区—居民小组—物业小区及楼宇”四级网格,并将区域内的企业、门店、快递网点等单位纳入网格管理;线上,全区按照“线下管什么,线上管什么”的原则,该区细化网上网格1269个,线上网格群成员总数达13万人以上,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融合,打通线上线下信息壁垒。
同时,梁平区制定《梁平区网格管理服务事项清单》《梁平区社区专职网格员任务清单》,明确网格承担政治引领、源头信息采集、矛盾前端化解等职责任务,将“在网格微信群收集社情民意、及时解答群众关切等工作”纳入清单内容;
用好网信“交转办”机制,推动群众反映的社情民意由“末端治”向“源头治”转变,把矛盾纠纷问题化解在苗头、源头,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镇街”。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梁平区相关负责人称,精准重构实体网格,创新划设网上网格,网上网下的群众诉求都实现了有人问、有人理、有人管、有人办,“去年以来,全网共收到网格员提供社情民意600余条,做到了让‘民声’落地有声。”
第一书记鏖战“主战场”
日前,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成为梁平区唯一获评村落。长塘村从过去村民“争相逃离”的村庄,“蝶变”成创业、观光、休闲、小住,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茶稻花果乡·生态幸福地’的新铁门初见成效。”当地群众称,市经信委帮扶集团驻铁门乡两年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特色农业产业日益壮大,农旅融合景观串珠成链,铁门乡先后荣获“全市乡村振兴示范产业乡镇”称号、市级卫生乡镇,长塘村获评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市级卫生村。“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梁平区强化组织保障,不折不扣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一把手”责任制,成立由区委书记为组长,区政府区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各部门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带头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该区农业农村委成立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乡村治理三个工作专班,编制各项任务分级方案,细化打表推进各项工作,并将乡村振兴作为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用好市和区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75人,推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铁门乡,驻乡工作队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开展铁门社区场镇雨污分流建设和风貌改造,升级改造自来水入户管网、推进铁门乡天然气安装、美化靓化农户庭院,着力打造“领略乡村田园风景·享受惬意休闲时光”的美丽乡村小镇;改造高标准农田、实施撂荒地整治利用,巩固发展优质高山水稻种植、经果园,建设蔬菜大棚、种植优质玉米、栽培老鹰茶、培植羊肚菌和香菇、发展花卉苗木,打造茶稻花果乡,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布局。
“依托农业和特色资源,探索农文旅融合。”铁门乡负责人介绍,他们精心打造以长塘村庙坝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开发融“奇、秀、险、幽”于一身的白石河黑滩峡谷,形成一条田园赏景、高山纳凉、峡谷观瀑、塘边垂钓、野营烧烤的“乡村一日游”线路;配套完善老鹰茶园林间漫道和小白水采摘步道,建设10公里乡村漫道和登山步道;推进铁门高山大米、百年老鹰茶、刺梨果酒等农产品品牌,打造“乡字号”“土字号”特色产业“金字招牌”,全乡实现批量游客零的突破,近两年吸引游客达3万余人次。
现在,铁门乡全面消除“空壳村”“薄弱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超120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超170万元,净利润村均超70万元。
罗晶 王琳琳 马菱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