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 以五大突破性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033版:奋斗正当时 2024年重庆两会专题·铜梁
上一版 下一版 
铜梁 以五大突破性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1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突破 科技赋能 创新发展 人才强区 开放提质
铜梁 以五大突破性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铜梁城区 摄/唐彬

  巴岳农庄

  海辰车间

  核心提示

  总投资130亿元的海辰储能重庆基地首批电芯顺利下线、璧铜线轨道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巴岳农庄”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提质扩面……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线上关键节点,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的铜梁区,呈现出一派干事创业、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铜梁区经济社会发生的可喜变化,是全区上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以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开放发展五大突破性抓手,唯实争先、拼搏奋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结果。

  改革突破 释放发展新动力

  改革是第一抓手。近年来,铜梁区立足自身实际,坚持用改革破题,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在农村“三变”改革上,牵住“巴岳农庄”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牛鼻子”。铜梁区在借鉴浙江“强村公司”理念、启动试点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试点改革相关政策措施,走出一条强村富民新路子。

  据统计,2023年,“巴岳农庄”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扩面至10个镇47个村,引入市场主体9家、撬动1.1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发展,试点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增长127%,入选全市经济领域改革典型案例。

  在数字化改革上,精准谋划“一件事”应用“赛道”,完成“1361”数字重庆总体框架体系构建,“家医有约”“电力荷储智管”等“一件事”特色应用初见成效,涌现出一批具有铜梁辨识度和全市影响力的实践案例。

  在社会治理改革上,深化“党建扎桩·治理结网”改革,推动“一中心四板块”实质性运转,打造“巴川共坊”城市社区治理和“铜心小院”农村院落微治理工作品牌,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铜梁区将迭代升级“三个一批”工作机制,健全实施一批、启动一批、谋划一批的改革体系,抓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改革,细化落实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小县大城”等改革工作,努力交出改革高分报表。

  科技赋能 提升产业“含金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23年,铜梁区聚焦全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方向,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构建以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摩托车产业为主的“2+4”产业集群,同步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形成“产业+科创”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布局,持续提升产业“含金量”。

  2023年7月,由铜梁区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同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研发中心落户铜梁,发力蔬菜种业研发与新品种示范推广。

  这是铜梁区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过去的2023年,铜梁区在科技领域动作频频、成果丰硕。

  新增市级创新平台18个,“企业创新积分制”纳入科技部改革试点。2023年科技竞争力指数排名全市第12位、上升9位,提升位次居全市第一。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52个,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实现“零的突破”。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随着新型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的深入推进,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产业支撑力的科创平台在龙乡日渐成熟。同时,加快科创主体培育与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项目支持方式,积极推动“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等措施,将显著提升铜梁区科技赋能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发展 牵住发展“牛鼻子”

  创新是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抓创新发展,铜梁有数据为证。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52个,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实现“零的突破”;培育壮大“2+4”现代产业集群,2023年签约工业项目74个、协议引资522亿元;新型储能、汽车转向制动获评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2023年,铜梁区科技型企业呈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规模壮大的良好局面,全年新增科技型企业224家,实现年内新增入库科技型企业200家以上目标。

  科技型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企业看好铜梁区未来发展的直观体现,也是铜梁区着力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的结果,为推动全区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码加力推进创新发展。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家树立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培养企业家精神,提升胸怀眼界,在关键技术、重要工艺上寻求突破,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做大做强。

  二是加强对创新的引导激励,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设立创新基金,引导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保持快速增长,提前谋划布局和积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卫星导航等新质生产力。

  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涪江流域科创联盟等合作平台,推动重庆科技大学落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友好型城市。

  人才强区 打造渝西人才集聚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支柱型人才的支撑。近年来,铜梁区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全力打造渝西人才集聚地。

  去年7月,铜梁区印发了《推进铜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要求实施提升人才保障能力行动,全面开展“龙乡英才”集聚、培育、激励、暖心工程,按下建设人才强区“快进键”。

  比如,针对过去“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评人”体制机制弊端,铜梁区结合区情实际,改革人才评价流程,探索设置“重点支持企业”,根据企业引育人才数量、研发投入、在铜纳税金额等评价要素,将企业分层分类纳入支持范围,支持周期内的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有名额、引育人才有补贴、创新成果有奖励、平台建设有扶持,破除高层次人才引进壁垒。

  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区战略,铜梁区着力在引育人才上下功夫。一方面,通过活动“引人”,如组织参加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重大人才交流活动,办好铜遂潼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联合招聘活动;举办专家人才、博士“铜梁行”活动,有针对性邀请专家人才、博士来铜考察对接;办好职业技能大赛,遴选培育一批优秀工匠;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开展专项资源对接活动,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持续做优环境“育人”,以真金白银有力支持创新人才优先发展,积极推进人才创新创业“一件事”改革,擦亮“龙乡英才”服务品牌,人才加速集聚、引领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

  开放提质 聚力建设开放高地

  开放是第一出路。开放,成就了今天的铜梁。而铜梁要走向更遥远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开放。

  开放通道更加通畅。2023年10月底,重庆铜梁至四川安岳高速公路(重庆段)正式建成通车,并与渝蓉高速、合安高速实现互通,进一步提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同时,重庆都市圈环线铁路确定线型走向并在铜梁设站,成渝中线高铁、城际快轨璧铜线、渝遂复线高速等外联通道建设全面提速,渝遂高速扩能二期、铜梁城区至新机场高速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

  开放平台更加齐全。深度参与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工程等重大合作项目开工建设,铜梁高新区入选第二批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共育“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共建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5条……

  开放动能更加强劲。铜梁区积极培育开放新动能,成功创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3.5亿元。抓好平台搭建及服务,外汇业务便利化试点企业增至4家,完成AEO认证企业1家,建成跨境商品展示展销中心。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750标箱,增长50.6%;货运值1.7亿元,增长39.3%。

  接下来,铜梁区将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开放通道扩容提质,推进开放平台能级提升,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壮大,推进开放环境持续优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数读>>>

  铜梁高质量发展新成就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23年,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8%。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99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00.2%,同比增长30%。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签约项目95个,协议资金661亿元、到位资金204亿元,招商引资“赛马榜”累计上榜次数居全市前列。

  消费需求稳步复苏,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8.5%;策划开展“铜梁黑鸡美食文化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拉动消费15.6亿元。

  企业培育量质齐升,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26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0家、市级“双百”企业5家,国家“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11家。

  “川渝通办”持续升级,357项政务服务事项和18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实现“涪江通办”。

  民生实事暖民心,建成镇街养老服务中心28个、养老服务站333个、互助养老点355个,补助老旧小区加装电梯105部、完成40个小微停车场建设。

  刘玉珮 彭光灿 马菱涔 图片除署名外由铜梁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