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有712.11万人,面对老龄化浪潮,重庆这座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的城市该如何应对?1月9日至15日,本报连续7天推出“养老调查系列报道”:过节,接不接养老院的老人回家?你想象中的退休生活是怎么样的?你家老人怕体检吗?钱不多咋养老?面对数字鸿沟老年人该怎么办?“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怎么破?重庆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一个个极具贴近性的养老话题吸引许多市民激情“追更”。1月15日,社会各界表示,这个系列“7篇报道代表老人心声、提供行业指引”。
“说到了我心坎上”
调查让报道老少读者都共情
“没想到党报对我们老年人的关注度如此高,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尤其是《退休后,老年人怎样过得更有滋味》这一篇,简直说到我心坎上了。”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居民周德舒今年70岁,2004年退休后的生活是每天买菜、做饭、照顾老伴。后来,沪汉社区工作人员动员她参加社区科普大学和梦想课堂,她才慢慢认识了许多老年朋友,学会了微信聊天,参加了志愿服务。周德舒说,现在时代变了、耍事多了,就是要好好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70岁也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本组报道采取全媒体方式推广,全平台传播量22万+,在网络上被频繁讨论,收获了一群年轻“粉丝”。“在中老年人面临客观年龄上老去时,年轻人也在主观心理上迎接着‘老去臆想’。”28岁的网友“吴小麦”说,这组报道让她开始关注父母养老和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她和同龄的朋友们认为,年轻人越早开始考虑养老问题,越有利于个人养老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样本具有代表性
调查让行业需求更加清晰
渝北区龙脊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护理部主任鄢红妹最关注系列报道中的“失能失智老人困局”话题。她希望以机构为起点,向更多失能失智家庭输出专业经验,减轻家庭负担。“在开展居家上门服务中,我们已经开始对失能失智家庭照护者进行照护指导。这部分老人往往承受慢性病的折磨,经历着漫长的病程,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照顾好他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做好安抚工作就意味着照护成功了一半。”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重庆市养老服务协会会长郭小忠说,重庆日报选取的养老样本具有代表性,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市养老服务发展以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情况,对行业启发很大。为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一步,协会将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找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契合点,以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总目标,突出落地、规范、提质、转型、协同5个关键词,从基本养老覆盖、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服务惠民、数字养老建设、养老消费繁荣、老龄工作提升等方面,助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梳理一系列难题
调查促全社会共探破局之道
“过去关于养老的报道大多停留在表层,像《重庆日报》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报道,对于政府深入思考养老一系列难题如何破局提供了借鉴与指导。”渝中区民政局局长马佳说,从《重庆日报》“养老调查系列报道”可以看出,养老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渝中区将紧紧围绕做靓“渝中养老,十分美好”这一品牌,按照“兜底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的原则,一手抓养老设施的提档升级,一手抓服务提升,打造“居家一声唤、社区一餐饭、机构一张床、跨越数字鸿沟一个键”的幸福养老新场景,让更多老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重庆日报》聚焦养老‘七问’,为我们进一步擦亮‘爱·暮年’品牌提供了事实遵循和有效指引。比方说,调查中提出:怎样让退休后的‘重启人生’丰富多彩,和我们正在进行的调查问卷不谋而合。”北碚区东阳街道党工委书记杨长春说,东阳街道为老年人创新打造的“爱·暮年”关爱老人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2023年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十佳志愿服务项目”。这段时间,街道针对辖区老年人艺术学习意愿与兴趣需求,发放问卷1200余份,准备在2024年持续深化“爱·暮年”内涵,结合老年人艺术文化活动需求,采取与西南大学合作共建、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进一步丰富辖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智慧康养学院院长田奇恒表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中国式养老难题,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个话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又叠加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使得当下养老问题变得格外复杂严峻。《重庆日报》系列报道从不同的方面对养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他建议,媒体未来还可以在“如何提高关注老年人的社会认识,关注老龄化发展趋势”“如何转变传统养老观念”“老龄化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等方面继续进行深入调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