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6.4%。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知识版权的侵权行为频发,擅自搬运、剪辑他人短视频、图片、音频等侵权行为屡禁不绝。
优美的图片、精致的短视频,本以为是博主的巧妙构思、精雕细琢,没承想却是一些“有心人士”的一键搬运、复制粘贴。这种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践踏,兜售的是一种“投机取巧”的错误价值观。此外,为了抓人眼球,有人盗用他人成果不说,还添油加醋、随意编排、恶搞调侃,给当事人造成伤害。
“照搬”式盗图盗视频大行其道,在于其操作难度不大,违规成本低且获利颇丰。剽窃自然比原创容易得多,“搬运工”利用五花八门的剪辑工具,不出几分钟就能重制新的“爆款”产品。事情败露后,侵权者多是删除视频或口头道歉了事。而此前,“搬运工”已经收割了一波流量,赚得盆满钵满又不用付出沉重代价,便越发有恃无恐。同时,由于网络空间隐蔽性强,当事人维权不易,不少被盗图或视频的作者也没有严肃追究。
“照搬”式盗图盗视频当止。这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明确此类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来为相关部门执法提供依据。北京互联网法院曾发布盗图审判案例,法院判决盗图侵权者在媒体上刊登致歉声明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原告精神损害赔偿金和律师费,为此类案件审理打了样,为当事人依法维权打气。此外,监管部门也要适时清理网上的“一键换图”类软件,进一步压实网络应用商店的主体责任。同时,还需畅通维权渠道,为用户维权提供必要支持,形成有效震慑。
遏制“照搬”式盗图盗视频,既需要有关部门行动起来,也离不开相关平台积极作为。对于平台来说,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强化管理,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和图片进行识别和比对,分析是否存在盗用行为,让被盗用的图和视频无处遁形。与此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警惕,发现雷同的图片或视频可以积极向平台举报。
如今,用镜头记录生活,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协同发力、久久为功,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才能让大家安心分享、放心创作,避免互联网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