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重庆过往的内外贸中,“大进大出”多、“优进优出”少,根本原因是关键环节“功底”不够深厚
■内外贸一体化,对产业结构的均衡多元提出高要求。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
■内外贸一体化提示我们,需要在“内外”之间找差值,以小支点撬动大发展,跨境电商就是这样一个小支点
■内外贸一体化需要“见招拆招”。要避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水土不服”,就要有扎实的政策作支撑
■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接下来,重庆要巧借科技之力,让内外贸加速跑、加“数”跑
近期的一个经济热点,就是内外贸问题。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信息:当前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个方面18条措施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那么,在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中,正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庆,应修炼怎样的“内功”“外力”?而在“内”与“外”的融合里,重庆又应如何抓住机遇?
一份底气
作为长江上游经济和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庆近年来又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在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中优势明显
今时今日,在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中,重庆有着一份底气。
与时代鼓点同频共振。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将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机遇之下,重庆多次抓住了“窗口期”。
比如,2021年,重庆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再比如,今年1月,商务部等14部门研究确定的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名单中,重庆榜上有名。在重要的贸易发展方向上,重庆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未掉队。
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从内贸口岸,到外贸高地,重庆的发展不是“吃老本”,而是牵线搭桥、填沟平壑,把区位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重庆虽然不靠海、不沿边,但仍被选中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发展潜力可见一斑。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和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近年来又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大通道日趋完善,提速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为全国唯一的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发展势头强劲。讨论内外贸成色如何,离不开数据支撑。前不久,海关总署《中国海关》杂志发布的2022年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报告中,重庆位列西部地区第二;重庆海关数据显示,十年来,重庆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从1533.6亿元扩大到3331.4亿元,年均增长9%。2022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158.4亿元,创历史新高。
多重短板
要想“笑傲江湖”,须得打通“奇经八脉”中的梗阻,破解“招式”不够全、“功底”不够深厚、“名号”不够响等难题
内外贸一体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出口产品转内销,而是外销和内销一致。也就是说,一件产品要走进两个市场,这既意味着广阔天地,也会带来未知挑战。重庆要想“笑傲江湖”,就要先打通“奇经八脉”中的梗阻。
“招式”还不够全。今年有一个热词叫“新质生产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迎战新赛道,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内外贸一体化,对产业结构均衡多元提出了高要求。
就目前来看,重庆的“招式”仍显单一。比如,此前重庆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中,近九成是笔记本电脑等机电产品,而重庆自产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只占到了全部出口商品的一成。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葛明表示,近年来,重庆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但诸如火锅食材、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等重庆农特产品仍面临物流、仓储、贸易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这也造成了重庆内外贸产品结构单一,存量稳定,增量却显不足。
“功底”还不够深厚。内外贸一体化,看似考验一件产品能否“包打天下”,实则考验产品背后的核心技术含量几何。重庆过往的内外贸中“大进大出”多,“优进优出”少,根本原因是关键环节“功底”不够深厚。
以目前中国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例,重庆的新能源汽车出海虽有不小的成就,但诸如汽车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以及车载智能系统等软件,仍需外部供给,导致产业净值低、迭代慢。
“名号”还不够响。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外贸优品拓内销,还是内贸精品闯海外,都要通过响亮名号来换市场认可。重庆的物流渠道优势给了更多产品和品牌“出名”的可能,但目前来看,“留名”的还较少。
三种力量
重庆要脱颖而出,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应沉心修炼“内力”、培育“见招拆招”之外力,并充分借助科技创新之巧力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往小了说,是让好产品在内在外都能有口皆碑;往大了说,它更强调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外兼修”。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中,重庆要想脱颖而出,以一域服务全局,就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徐徐用“力”、点上发“力”。
要修炼“隔山打牛”之内力。在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商务系副教授杨娜看来,内外贸一体化意味着“两条腿”走路,考验着企业韧性及抗风险能力,也考验着产业链供应链的链程长度、链条强度。眼下,内贸市场竞争激烈,而外贸市场又存在标准迭代问题,内外贸一体化提示着我们,需要在“内外”之间找差值,以小支点撬动大发展,“隔山打牛”。
跨境电商就是这样一个小支点。近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其中重点提到鼓励各区县培育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完善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提出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航运、航空货运等高效衔接机制,为内外贸“轻装简行”、降本增效提供保障。
要培育“见招拆招”之外力。内外贸一体化服务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面对着不同考验,需要“见招拆招”。葛明认为,内外贸一体化的重点既在于市场营商环境的变化,也在于自由化、便利化、数字化的贸易环境变化,要避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水土不服”,就要有扎实的政策作支撑。
在这方面,重庆已经开始了部署。12月11日,重庆公布了内外贸一体化“排头兵”企业名单。这些企业将率先在内外贸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方面,展开探索创新、攻坚克难。
要借助科技创新之巧力。《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科技创新是内外贸重点领域,要加快其内外贸融合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同样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地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且目前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
眼下,重庆正在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但相关数字改革多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对内外贸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接下来,重庆要巧借科技之力,让内外贸加速跑、加“数”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