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一斤的宝宝挂面、三四百元一套的餐具……不少商品打上“婴幼儿、儿童专用”标签便身价倍增,一些产品价格远超合理范围,却并未体现出“专用”的特殊性,还加剧了育儿焦虑。
是什么让“婴幼儿专用”摇身一变身价翻倍?高价产品背后有哪些“消费陷阱”?“新华视点”记者展开调查。
“孩子马上要吃辅食了,我特意选购了显示温度的餐具,显温勺50多元,保温碗299元。”家住广州市番禺区的吴女士为7个月的宝宝购买了各类辅食用品,在她看来,买给孩子就要选“专用”的,“分辨不了优劣,买贵的总没错。”
然而没过多久她发现,所谓的“显温勺”并不如宣传那样好用。吴女士表示,“现在市面上婴幼儿用品花样多、价格贵,广告宣传得很好,实际花了钱才发现并不值。”
记者注意到,一些婴幼儿产品瞄准新手父母想为孩子提供最好产品的心态,价格远超普通产品,但实际功效却并无太大差异。“普通的洗脸盆也就十来块钱,印上‘婴儿’两个字,价格就贵了不少。”在深圳某高校工作的周先生说。
除各类婴幼儿用品外,食品也是家长舍得花费重金投入的领域之一。
有数据显示,“95后”家长母婴产品月支出占家庭月收入比例高达30%,倾向于为精细育儿观念买单。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严俊认为,一些商家为父母营造出产品“无可替代”的概念,年轻父母一不小心就会被各种广告宣传“收割”。
婴幼儿产品价格虚高现象背后,暴露出哪些问题?
广东省食品安全质量协会执行会长蔡高斯介绍,一些产品并非婴幼儿专用,却以“适宜婴幼儿”为卖点,制造出不少“伪需求”,实则宣传大于内容。
近日,号称“活性炭吸附异味、七层锁味盖、大容量一星期不用扔尿布”的尿布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备受追捧,电商平台价格约300元。购买了该产品的宝妈林丽认为,“婴儿尿布桶”并不如宣传的那么好用,隔味效果一般,且购买专门的垃圾袋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还有一些电商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和关键词植入的方式,营造产品为“婴幼儿专用”的假象。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柳春红表示,一些标注“儿童”甚至是“宝宝”的食物,包装看上去很可爱,价格比较高,但未必就是宝宝专用。建议家长看清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不要被包装所迷惑。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惠平表示,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提高婴幼儿用品和服务价格来获取更高利润,消费者应理性辨别,做好预算和规划、对比价格和质量,量力而行、无需攀比。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