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位于长寿的西南地区最大供氢中心建成投用。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又可持续。重庆氢能产业目前有着一份怎样的“家底”,未来还有啥新打算?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通过一体化将成本降了三成多
此次投用的氢燃料电池供氢加氢一体化项目,最大的亮点是把氢能产品综合成本降了下来,比常规氢气生产低了三成以上。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先来看氢能的成本构成: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制氢、储运氢和加氢站建设。从产业链成本来看,制氢成本占比最重,达到了55%,储运氢成本占30%,加注氢占比15%。
“一体化项目,将制氢、储氢、运氢环节的成本都降了下来。”中国石化川维化工发展规划部专家周昌贵表示。
原来,川维化工在生产天然气合成甲醇工序时,会产生富余氢气即粗氢,氢含量为96%—98.5%。粗氢可通俗地理解为工业“尾气”,为将“尾气”变废为宝,川维化工采用自研的变压吸附技术,对粗氢回收提纯,使其成为纯度高达99.999%的高纯氢。这些高纯氢再通过短距离管道运输至加氢站,直接降低了运输成本。
与此同时,由于采用公司自有技术装备,并依托工业生产线原有的环保设施,加上一体化装置占地面积少等有利因素加持,让川维化工高纯氢的生产成本比一般制氢企业低了三成以上。
不仅成本低,质量还更好。如上所述,川维化工高纯氢的纯度高达99.999%。而目前现有的制氢工艺,原料氢含量普遍较低,通常只有40%—50%。
“该项目为我国绿氢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更低成本、更加环保的参考方案和模式。”周昌贵认为。
一个巨大市场吸引央企持续“加注”
有数据显示,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计,2050年,我国将进入氢能社会,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占比将达10%,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000万辆,氢气需求量达6000万吨。
重庆提出,要稳步推进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设施设备建设,与成都共建“成渝氢走廊”。
为服务重庆氢能产业发展,中国石化在渝加快构筑“制、储、运、销、研”氢能全产业链,今年以来动作频频。除了12月20日投用的一体化项目外,12月1日,这家央企还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支持鼓励氢能加氢站和储运新技术发展。
事实上,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21年9月,我市投运了首座加氢站——重庆半山环道综合加能站,这是中国石化重庆石油分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成功应用储氢井技术。
目前,该公司已在渝投运4座加氢站,后续将持续推进加氢网点布局,织密中心城区氢网络,加强重点区域布点,助力打通“成渝氢走廊”。同时,积极探索氢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应用,联手科技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协助重庆市规范氢能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
今年重庆氢能汽车产业产值有望超过百亿元
以开放的市场吸引中国石化在渝布局氢能产业,只是我市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为加速重庆汽车产业“氢”装上阵,今年全市将推广100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培育氢能汽车产业链企业超过50家,实现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今年以来,重庆车用氢气快速发展:1至11月,全市车用氢气累计销售量277805公斤,同比增长607.9%;预计2023年度车用氢气销售量将超过30万公斤。
与此同时,我市正全力推进车用加氢站建设。目前,重庆在建加氢站3座,计划2024年建成投运。我市还在一些区县增设加氢功能选址确认。
为强化氢能应用,我市已经明确“两区两线”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计划。按照相关发展目标,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100座综合能源站,其中具备加氢功能的不少于15座。
相关区县也积极谋划布局。两江新区正推动布局“近期6座+中远期6座”加氢站建设实施。长寿区规划布局5座含加氢功能的综合能源站,并开展辐射西南的供氢母站试验项目。沙坪坝区、潼南区等区县,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作为物流货运行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积极开展加氢站选址等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