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学生红岩读书会活动 |
|
学院挂牌的研究平台与基地 |
历史积淀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重庆大学马列主义教研组演变而来的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走过72年的风雨历程,在读懂学生、读懂学校、读懂时代中继往开来,成为重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4.7万余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任务。
科研顶天立地、实力领跑全国,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软科认定为“中国一流学科”,拥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红岩精神重庆大学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称号。
学院集聚了一批志同道合者、真理探索者、笃行奋进者,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宗旨,紧扣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四大主线”,致力于培育有大志、大德、大才、大任的“四大人才”,在诗与远方中展骐骥之跃,在修身正行中悟人生之理,在善学乐思中精专业之能,在干事创业中担复兴之任。
人才培养誓作前锋
打造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样板间”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供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巩固等重要使命,人才需求旺且缺口大,如何培养和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人才?
循时代期待,育时代新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本硕博“一体化”蹚出人才培育“优解路”:202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建成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贯通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块‘整钢’,需要一个长期、系统且逐层递进的学习与培养过程,完成从浅学到深研、从底部到塔尖的跨越。”院长冯颜利表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人才“缺口”视作发展“风口”,致力于打造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样板间”,从本科阶段夯实理论基础,挖掘科研潜质的好种子,到硕士阶段综合考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选拔素质全面、学思并重、践悟并举的好苗子,到博士阶段在“学”上挖深井,在“研”上攀高峰,在“人”上见成效,结出科研课题的好果子。
通盘考虑、一体设计,本硕博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尤其在本科阶段起步即加速,学院紧扣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要求,对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发展的现实需求与用人单位的素质要求,构建了“学研践悟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即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核心理论、研究方法;“研”即通过学术研究,聚焦理论前沿、深拓理论认知、提升创新能力;“践”即通过实践锻炼,强化行动自觉、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悟”即通过情感体悟,培育家国情怀、合作意识、奉献精神。
学院立足“学研践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人才培养战略,倾力打造包含筑基计划、攀登计划、贯通计划、协同计划、赋能计划和课程教学体系、科研训练体系、贯通培养体系、协同培养体系、实践育人体系的“5计划5体系”,培养出专业的马院人、朝气的马院人、前锋的马院人。
队伍建设勇攀高峰
人才雁阵支撑学院发展矩阵
同学们头戴VR眼镜,手拿操作手柄,穿越时空回到革命先辈的青春年代,从视觉、听觉、感观等方面沉浸式体会枪林弹雨下的革命信仰……眼前这一幕出现在青年教师刘倩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堂,她以VR设备开启“全实景深度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纵深式挖掘党的理论深度,浸润式体验红色故事温度,全景式呈现革命精神维度,弹幕实时滚动同学们的观点看法,引人入胜的同时达成深刻入心的效果。
刘倩是思政骨干教师代表之一。如今随着马院大家庭不断壮大,学院已拥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4人,讲师29人。学院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35人。
“人才强”全面赋能“发展红”,学院让师资队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构建起高水平人才队伍雁阵:头雁领航,拥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成员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鸿雁争鸣,锻造重庆市“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家名师2人,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1人;雁阵齐飞,培养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学院将“引进来”和“请进来”相结合,敞开大门的同时以“立己”促“树人”,开展课程组集体备课、兄弟院校“手拉手”交流学习、思政教育教学专题培训、青年教师讲课赛课等,分批次、分类别地培养现有的师资队伍,孵化出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骨干和学科精英。
心有归处,干有成绩。人才队伍建设形式活、措施暖、成效实,让教师队伍实现教研教学“双栖”,师能师名“双收”,市内市外“双响”,口碑奖杯“双赢”。
科学研究硕果颇丰
科研进阶助力教学“撑杆跳”
铃响,学生上讲台,老师坐课桌,同学们制作的思政微电影在屏幕上播放,一位教授生动还原电影颁奖礼场景,用做教育实验的方法来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他是“重庆高校思政课名师”——鄢显俊教授。从事思政课教学35年,任教足迹从云南跋涉到重庆,不变的是教书育人的初心。
课外,同学们活跃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学变所思、所思促所行,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基层、传递给群众,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入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灯火通明,老师们沉浸在学科研究中,及时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及讲授结构,让思政课程拥有新的“时代表达”……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互促互进,从“两张皮”到“一条链”,教学因科研升级而深入浅出,科研随教学相长而硕果累累,科研成果并非束之高阁,而是走向教学一线。近5年来,教学成果挂满枝头,学院获得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学院教师获得重庆市思政课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等20余项荣誉,孵化出智慧课堂、蓝墨云班、雨课堂等特色品牌;科研成果满庭飘香,学院教师获批项目共计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共计300余篇,包含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大课堂”支撑“大学问”,学院以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制度标尺”,划出教学新路、量出科研高度,课题申报既增量也提质,尤其针对重大理论课题开展集体攻关,推动科研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比例逐年增加到50%以上,《建议筹建重庆技术创新研究院,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议加快我市与新加坡开展高校合作办学》等多篇科研成果,提出具有原创性、引领性、建设性的学术见解和理论主张,发出咨政议政的智库强音。
学科建设比肩高峰
排位前8%跻身中国一流学科
11月8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群雄逐鹿中突出重围,排名从前38%进阶到前8%,被软科认定为“中国一流学科”,排名位次为30名,较2022年排名上升116名,在上榜位次可对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进步位次排名全国第一,列全国双一流A类高校、985高校第18名。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平台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高端人才5个指标类别,下设18个指标,共计70余项反映学科竞争力的观测变量,从外到里体检学科实力、见证蜕变升级。
建一流、强主干、瞄前沿,学院围绕学科建设与提升,既重内驱生长,也借他山之石:邀请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刘建军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把“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结合起来,既有高屋建瓴的引领,也有立足实践的指导;举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庆论坛”“重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坛”等全国会议,以理论为舵、研究为桨,各抒己见激荡思想浪花;组织“红岩讲坛”深度挖掘学校发展史中的红色基因,将其作为鲜活教材引导学生汲取奋进力量,彰显时代韵味、红色滋味、马院品位……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传播的高地,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方面不断刷新“高峰线”、扮靓“风景线”,让思政“关键课程”在“关键阶段”发挥“关键之力”,激励广大师生真学、真懂、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贡献人才之智、凸显马院担当。
王小寒 阳丽 图片由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