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市场拓展
聚焦细分市场,在城市更新浪潮中斩获订单
产品竞争力上去了,但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虎口夺食”,却并非易事。
全国在用电梯约1000万台,其中重庆在用电梯26.5万台。原本市场每年以1万—2万台的数量增加,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这一增速正逐渐放缓。
以前,国产电梯与外资品牌的差价在30%左右,国产品牌还可凭借价格优势抢市场。近年来,外资品牌也放下身段开始降价,差价缩小至10%左右。
日趋缩水的市场,更加强劲的对手,施密特如何杀出重围?
他们把目光瞄向了存量市场。为啥?电梯行业有个特点,一台电梯使用年限在15—25年,一般10年就要更新或大修。一台老龄电梯的维保加上零部件更换费用,保守按照1万元计算,整个市场规模达到千亿元级。
与此同时,按照“十四五”时期相关规划,全国各地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这也带动了一批电梯加装需求。
老龄电梯的改造和老旧小区电梯的加装,无疑是块大蛋糕,但难度也不小。因为不同年代的小区,对电梯尺寸和功能的需求千差万别,只能进行个性化定制。
早在成立伊始,施密特便深知自己与外资品牌的差距。外资巨头一般只接大单,那些零散的非标业务,他们不屑一顾。
瞄准细分市场,施密特组建了一支专门团队,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各种非标产品,从住宅、工厂到别墅均有涉猎。如今,施密特数字化工厂的6条智能化生产线,可柔性化生产出50多个电梯品种,可适配多种应用场景。“比如,四川长虹曾找我们定制5部10吨的载货电梯,团队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实现了顺利交付。”彭晖举例说。
通过技术攻关、产品集成等,施密特把更新改造一台电梯的成本,降到了市场平均水平的七成。在城市更新浪潮中斩获的这一波订单,让施密特近些年的年收入增幅高达20%。
寻找新赢利点
用智能化开辟“蓝海”,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把稳细分市场,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寻找新的赢利点。
对电梯行业来说,产品售后服务,可谓是广阔的蓝海市场。此前多年,不少客户反映,很多时候电梯坏了才派人去修,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也给工厂生产带来损失。能不能实现故障风险预警提前介入?
由此,施密特萌生了搭建电梯物联网平台的想法,不仅给自家出厂产品配备传感器和连接设备,还接单改造、维保的其他品牌电梯,也可接入物联网平台。
在施密特智能制造指挥中心,记者看到,一台电梯从销售、设计出图、采购、供应链物流,到生产交付、安装维保等全生命周期流程,都实现了在线监控。
这一物联网平台,可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故障,可收集数据深度分析和统计,未来还可向政府监管部门开放接口,实现智慧监管。
外资电梯企业维保服务多为外包,极少搭建自己的平台。自主研发物联网平台,这次,施密特又走在了行业前列。
“之前,包括磨损小毛病在内的电梯故障率在千分之二左右,平台投用后,纳入平台监管的电梯故障发生率降低90%以上,从未发生过关人事件。客户认可度逐渐提升。”彭晖说。
用智能化手段开辟“后服务”市场,进一步增强了施密特产品竞争力。如今,施密特已成长为“渝派电梯”的中坚力量,拥有6条智能化生产线、50多个电梯品种,设计产能10000台套/年。今年上半年,有合作意向的供应商和代理商增加18%左右。
一家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抓住机遇,大足区成立了电梯链招商专班,进行补链、强链。大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川透露,围绕施密特,如今已有通润驱动、保利导轨、科辉门机等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前来“扎堆”,本地配套率达到40%。按照规划,大足将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整机产量最大、配套能力最强、集聚程度最高的智能电梯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