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北区中医院新城院区康复中心(效果图) |
树名医,铸名科,以三级中医医院为标准建设新院区推动创建中医特色名院……近年来,江北区中医院在医院党委领导下,守正创新,厚植中医药特色优势,投身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实践中,全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竭诚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传承
发挥名中医传帮带作用
医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引进一批高精尖的中医药人才,为青年医师规划成长成才的轨道,为骨干医师提供创新平台和机制,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持续推进中医人才培养。
中医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历来强调“厚基础、重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带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
今年,由江北区中医院承办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传承计划”项目第三班顺利开班。每月均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来院为全市各地近百名患者提供义诊服务,同时也将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传授给学员,并从辨症问诊思路、治疗方案等方面为学员们提供临床经验。
与此同时,医院不断创新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年轻“后浪”的培养。目前,医院实施第三批“青苗人才计划”培养项目,入选优秀学员5名。
此外,欧阳作理、叶秀英、秦耘等多名国家级、市级名中医指导老师带徒施教,弘扬岐黄之术。随着《2023年重庆市江北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出台,今年,医院还分别成立广西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渝中医工作室”和首都名中医“陈枫教授在渝中医工作室”,为青年中医师与当代市外名老中医之间搭建桥梁,不断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稳步推动中医药事业迈向新高度。
医院党委书记凌玲说:“优质的医疗人才是患者寻医问药的‘定心丸’。在医院党委领导下,医院医疗队伍整体水平和业务素质逐步提高。”
创新
打造学科建设新高地
如何把优势做优,将长板做长?近年来,江北区中医院党委开拓创新,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坚持“支部建在科室”,加强各科室服务能力建设,其中针灸科、肛肠科、营养科等各科室团队术业有专攻,以名医铸名科,多点开花,实现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
针灸科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不同证型,采取针药并用的方针,通过针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外治技术以及中药汤剂、中成药内服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让患者更快速、更持久地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7月,医院在外科基础上开设肛肠专科病区,跨出该院肛肠科独立发展的重要一步。该科室设有专门的熏洗室、换药室,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也避免了卫生间和病房来回跑的麻烦;研制出多种中药制剂,内服外用,各显神通。尤其是中药熏洗,主要用于痔疮术后止痛、止血、消肿、伤口愈合等,深受患者认可。
营养科坚持“寓药于食,良药可口”的中医特色营养食疗理念,不断融合中医药文化与祖国传统饮食文化,自主研制肠内营养制剂38个、中医特色食疗产品10个,均已在临床广泛运用。今年,医院被确定为全国临床营养科建设试点单位,也是全市唯一承担“创新肠外及肠内营养治疗的规范化应用”的试点单位。
发展
擦亮中医药“三名”金字招牌
抓好资源转化,树名医、铸名科,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方能铸造中医品牌“名院”,开创中医药发展新局面。
作为江北区中医药龙头单位,医院以党建为统领,推动区域中医药发展。医院选派中医骨干党员扎根基层,对口支援五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推进卫生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同时医院帮助其完成中医馆内中医诊室及治疗室的设计和改建,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医共体建设。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好口碑。让群众受益“零距离”,真正为群众办实事,才是创名院的关键所在。医院各党支部分别走进社区、学校,为市民朋友开展中医义诊、中医适宜技术体验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为了激发同学们对中医药的学习热情,医院组建了由“青、中、老”中医组成的讲师团,结合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与学校实际,开设了学生能听懂、有特色、重体验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医院党委还通过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关心关爱退役军人,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
廉以固本,党风清正、院风清朗、医风清新、作风清明的“四清”医院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医院党委担起主体责任,细化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一岗双责”履责清单,通过健康制度建设、强化警示教育和开展清廉文化主题活动等方式,将中医药文化与清廉理念有机融合,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廉洁力量。
全新征程已开启,全新蓝图已绘就。目前,江北区中医院已完成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接下来,医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事业向前向好发展。
童龙仙 图片由江北区中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