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左黎韵)11月22日,由涪陵区人民政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主办的2023白鹤梁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埃及、法国、荷兰、澳大利亚、墨西哥、印度等国家的40余名水与遗产领域专家齐聚涪陵,围绕水文遗产保护、白鹤梁-尼罗尺联合申遗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今年10月,白鹤梁题刻与尼罗河水尺启动了联合申遗。其中,白鹤梁记载了自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以来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尼罗尺则是古埃及测量尼罗河水位的工具,尼罗河上分布着多个尼罗尺,此次纳入联合申遗的是罗达岛上的尼罗尺。
“白鹤梁与尼罗尺虽相隔万里,但其功能非常相似,有着极其紧密的内在联系。”研讨会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工程师李云鹏说,目前,涪陵白鹤梁与罗达岛尼罗尺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两国联合申遗,将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开创世界遗产保护新模式。
“不过,两地联合申遗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李云鹏说,突出的普遍价值是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重要标准,而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白鹤梁已不再具备水文监测的作用,如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阐述白鹤梁的价值和意义,让中埃联合申遗得到优先考虑,是当前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提出了联合申遗的具体实施方案。在他看来,目前中埃联合申遗已经起步,以此为契机,应加快建立与埃及民间和官方联合申遗的工作机制,加强两地的沟通交流,争取尽早完成“埃及尼罗尺石刻-中国白鹤梁题刻联合申遗文本”编写工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学院副教授卡罗来纳·卡斯特拉诺斯表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在她看来,水文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话语力量,能够让人们回溯从古至今的历史和传奇事件,通过这些水文遗产,可以对人类文明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碎片”进行重新梳理和考量,包括货物运输、人类迁徙、古代科技和贸易等。
与会专家还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遗产保护的挑战,呼吁各国加强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跨学科、跨地区交流协作,将先进适用的技术应用于遗产保护实践,提高保护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