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 自在缙云
第005版:北碚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表里山河 自在缙云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表里山河 自在缙云
北碚做好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

  缙云山雪景

  北温泉公园

  黛湖

  缙云山生态文明教育展示馆

  凭风看云——缙云山玻璃栈道

  位于北碚的缙云山,是重庆中心城区的“绿肺”。2018年6月,我市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同步开展综合提升工作(以下简称“缙云山综合提升”),启动了一批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生态文化保护传承、生态文旅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几年过去,巍巍缙云山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做好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意义重大。构建缙云山“一心四片”发展格局,是北碚做好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抓手。北碚聚焦“两大定位”,做好“四篇文章”,以“一心四片”打造为总战略,全力书写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助力北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湖之变 山水林田湖一体成景

  深秋的黛湖,犹如一方碧玉镶嵌于缙云山麓。用一抹活跃的绿意,妆点着一片收获的金黄。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市民和游客于此驻足,流连忘返。

  上世纪30年代,由卢作孚组织修建的黛湖水域面积30亩,总库容12.5万立方米,生长着130多种藻类,被称为“藻类基因库”,属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多年来,黛湖周边建起了占地面积2.23万平方米、房屋面积1.62万平方米、床位近300张的4家酒店和农家乐,对黛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019年5月,北碚克服重重困难,将前述酒店和农家乐全部拆除,伴随缙云山综合提升,启动了黛湖生态修复工程,涉及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其中,陆地生态修复面积4.2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及其它2.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黛湖库型修复、湿地治理、水生植物及乔木栽植、滨水栈道及人行步道建设等内容。

  修复过程中,结合缙云山地理环境、气候、植物生长规律,依托缙云山生态和景观价值,加强林相、色相、季相设计,整合黛湖沿线水系、山林与动植物资源,通过恢复湿地水文,增加湿地植被覆盖面积,恢复生物多样性,建设高效的“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

  春观花、夏纳凉、秋赏叶、冬辨形。如今的黛湖,已成为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生态亲水公园,成为重庆生态修复的样本。

  山之变 还绿于野,造福于民

  黛湖之变,是缙云山旧貌换新颜的生动范例。缙云山环境之变,当归为八字“还绿于野,造福于民”。

  缙云山综合提升中,北碚按照“分类施策、应拆尽拆”标准,累计投入资金28.95亿元,拆除违法建筑62万平方米,保护区内269宗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

  创新实施保护区内居民生态搬迁试点,统筹生态补偿、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引导203户520名居民完成生态搬迁。

  立足一体化、协同性、生态性旅游综合需求,科学布局和配套旅游休闲功能,优先建设旅游休闲景点项目,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和衔接项目,进一步增加景区可游览性。

  引进高水平运营团队,创新构建“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谋划打造黛湖、腾龙垭、雨鸣涧、凭风看云等生态修复项目28项。栽种各类植物近100万株,实施生态修复77万平方米。

  合理设置“快进慢行”系统,分级布局旅游驿站7个、观景平台2个,建设缙云山生态环道约62公里,完善嘉陵江滨江星光大道、缙云山登山步道、璧北河彩色步道等衔接步行设施约61公里及配套设施,让沿线景观“串珠成链、连点成片”。

  业之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缙云山综合提升的目的在于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清欢渡”是缙云山上一家小有名气的民宿,其前身是农家乐“雷氏山庄”。2018年6月缙云山综合提升启动后,“雷氏山庄”被纳入整治范围。在政府的引导下,“雷氏山庄”拆除了原有的违建。投入400多万元,将50多个房间的农家乐,改造成只有13个房间的民宿“清欢渡”。

  尽管房间少了一大半,但环境的提档升级,却让“清欢渡”迅速收获市场认可——改造前,“雷氏山庄”年营收仅40万元。2019年,升级后的“清欢渡”营收便达到240万元,并稳定经营至今。

  缙云山综合提升中,北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把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财富,对31家农家乐进行统一包装提升,形成独具巴渝风情的民宿集群,并配套开发围炉煮茶、露营住宿等休闲项目,让缙云山成为近郊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也让当地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集中连片发展“温泉+旅游”“温泉+康养”“温泉+养老”等高端业态,加速打造世界温泉谷核心区,近三年接待温泉游客44.84万人、带动消费3.06亿元。

  北碚区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化项目作为重庆市两个试点项目之一,被成功纳入国家EOD模式试点。在全市率先启动完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定量核算,为绿水青山贴上337亿元“价格标签”;争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城市开发边界点状供地,建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创新绿色金融支撑;建成投用西南首个竹缠绕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年产能约9000吨,年产值约2亿元。

  产业发展中,北碚还注重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特色文化。系统挖掘缙云山文化资源,梳理红色文化点位12处、可利用不可移动文化资源近100处,收集整理红色文物319件(套)、照片1000余张;开放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等各类文博场馆84个,构成主题博物馆聚落,年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推出革命教育等主题研学路线7条,承接600余个党支部研学。

  路之变 “一心四片”实现统筹发展

  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助力北碚在2021年10月斩获国家级荣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也标志着缙云山综合整治“前半篇”文章圆满完成。

  近年来,北碚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构建缙云山“一心四片”发展格局,全力书写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加快推动缙云山片区高质量发展,不仅提升了绿水青山“颜值”,也实现了金山银山“价值”。

  “一心四片”即以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为中心,以缙云山东西南北四个片区为导引,大力培育红色教育、生态研学、高端康养、精品民宿、共享农场、大健康装备制造等产业;统筹布局文、旅、康、体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生动局面。

  目前,缙云山“一心四片”统筹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管委会+平台公司+商运公司+专班”一体化办公模式运行良好;缙云山片区规划体系正在抓紧构建,进一步明确了缙云山片区功能与定位,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依据,为产业落地做好空间保障;以“生命健康”为主导发展方向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未来将打造大健康生命智造产业园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微度假康养目的地;以交通为先导的综合配套正加快完善,渝武高速复线、澄江大桥、遂渝支线等对外通达道路正加速建设,缙云山生态环道、景区道路、登山步道等内部通畅道路即将建成,片区基础配套已逐步完善。

  10月11日,北碚区委主要领导带队调研北碚文旅并举行座谈时指出,构建缙云山“一心四片”发展格局,是做好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抓手。北碚将高位推进缙云山“一心四片”建设,把缙云山打造为建设美丽重庆的先行示范地。

  人之变 缙云山是永远的家

  李星华是原缙云山缙云村大屋基社居民。缙云山综合整治前,他投入全部积蓄重建了自家房子,准备开一家农家乐。重建后的房屋,土地面积超过218.9平方米、建筑面积747.8平方米,成为整治时核心区体量最大的建筑。

  面对憧憬的新生活和一纸拆迁通知,老李抵触情绪极大:“我不走!既然说我的房子‘部分违建’,那就请政府帮我把违章的部分拆除,给我把合法的留下!”

  要彻底整治修复保护好缙云山生态环境,让大量当地居民搬出去是关键。“只有把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做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才能尽可能争取群众支持。”北碚区相关负责人说。

  面对老李的合法诉求,镇村工作人员一边让拆迁队拆除违建部分,一边向他讲政策、讲规划、谋未来。考虑到剩下房屋结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一栋民房拆了8天还没完工。但8天苦口婆心的劝解和小心翼翼地拆迁打动了李星华一家。第8天下午,李星华找到政府工作人员,只说了一句话:“全拆了吧!”

  为保护生态而搬迁,很多搬迁户内心是支持的。然而,生活水平是否受影响,补偿奖励能否兑现,户口和社保怎么解决,会不会影响子女入学……大家对生态搬迁有着更现实的考虑。

  对此,北碚依法依规、科学有序解决搬迁户生产生活问题,办理城镇居民户籍转移2051人、城镇养老保险1492人,提供巡山守卡、森林防火等就业岗位700余个,并让搬迁群众享受就业培训、子女入学等政策,确保生态搬迁群众“稳得住”。

  除此之外,北碚还整合各类资金2.2亿元,统筹做好搬迁群众户籍、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保障工作。建成生态搬迁迁建房1.3万平方米,实施人居环境和建筑外立面改造3.8万平方米。改造升级保护区原有主要道路,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搬离缙云山后,李星华拿着搬迁赔偿款,住到了北碚城区的女儿家。缙云山依旧守护着他的新家园,也如同肺叶呵护着他的新生活。对于无数和李星华一样的北碚人来说,缙云山是他们的家,永远都是……

  彭光灿 图片由北碚文旅公司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