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桂花园新村社区的“状元步道”再次提档升级,步道两旁新栽了绿植,布置了文化彩绘。这条297步阶梯的步道形成一阶一“景”,处处是“情”。
“状元步道”是渝中区全域创新城市老旧小区治理模式的典型之一,也是重庆首个基层治理示范街区。打造“状元步道”的背后,是两路口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域创新推行“六治融合”治理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这里是‘状元步道’的起点,也是维护社区秩序、保障居民安全、服务基层群众的综合平台。”11月8日上午,两路口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主任朱清雷站在桂花园新村综治中心大门外,指着墙上信息栏里的社区六大网格“分布图”说。
据了解,桂花园新村社区常住居民2202户5556人。社区在6个网格基础上,细化为34个微网格。“我们的巡防员、网格员每天活跃在院坝楼栋,通过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实时上传群众诉求、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基层治理事项处置情况,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朱清雷说。
社区干部高立生在桂花园新村已深耕19年。位于“状元步道”的“言和”调解工作室,是老高勤勉耕耘邻里和谐的“根据地”。
80岁的居民张树华膝下无子,生活无法自理。“她原本有一个养女,但是在养女16岁时,两人解除了法律关系。”
为了帮助老人养老,高立生走访养老院,请教法律人士,听取居民意见,协调老人前养女,征求社区党委意见,最后促成老人的前养女同意照顾她。“社区治理,不光要讲法,更要讲情理、讲方法。”高立生说。
以老高为代表,由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社区民警、社区律师、专职社工、居民志愿者等加入的这间调解室,每年至少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6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40余件,成功率达到96%。
多年以前,桂花园新村社区入室盗窃、抢夺等案件时有发生,治安环境令大伙儿忧心。尤其是“状元步道”狭长而幽蔽,是当地的一条“必经”要道,常被不法分子“光顾”。2006年初,桂花园新村社区党委面向辖区发起了“社区平安,人人有责”倡议。倡议发起之后,社区党委、社区民警、居民代表就解决“状元步道”的治安问题,商量出一个对策——在步道中点建治安岗亭,没有“技防”的年代,就靠“人防”。
可是,经费谁来出?值守人员怎么安排?于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8000多元的岗亭搭建费在居民捐款自筹后,落实了。通过辖区党员带动治安积极分子,一支“邻里守望”义务值守志愿队伍很快组建起来,每人轮流值守,任劳任怨,日夜巡逻。
2006年5月,第一个服务于社区治安的“警民岗”开张了。随后,“警民岗”的震慑效果和治安作用不断发酵。“状元步道”的起点和终点不远处,还相继修建起了“为民岗”和“爱民岗”。志愿队最多时有50来人参与值守,到现在还有40来人。
目前,居民安全感增强,桂花园新村可防性案件连续三年零发生。
依托步道沿线伸展出的四块空坝及边角区域,桂花园新村社区整合辖区资源,打造了“百姓影院”空间,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开辟了“百姓议事坝”,融合了人大代表户外接访点、政协渝事好商量、法制会客厅等元素,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试点全市第一批“法治楼栋”,驻楼栋律师点对点提供线上线下法律咨询服务;设置“站长坝坝茶”,为往返“轻轨穿楼”和印制二厂的外地游客、本地居民,提供与街道政法委员、驻社区法官、驻楼栋律师面对面交流的“憩”机;布置社区“身边好人”展示区,让群众学有榜样、行有标杆、崇德向善……
近年来,渝中区两路口街道坚持把党建贯穿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探索打好政治引领、法治保障、综治服务、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六治融合”组合拳,推动社区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