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工业智能化工厂 |
|
台冠科技有限公司显示屏生产线 |
|
台冠科技有限公司显示屏生产线 |
|
重庆万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忙碌 |
|
重庆万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忙碌 |
创新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创新”亦是各方聚焦的高频词汇。
作为重庆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近年来,璧山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五新四城”建设,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上积极担当作为,不断加速推动平台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展研究院经济,打造多个科技创新“母体”,正以“硬科技”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截至目前,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9%以上,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上升至63%,创新正成为璧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营造最好创新生态 聚力“筑巢引凤” 招引项目落地有声
11月的璧山天气转寒,可发展的氛围却是一片火热。
不论是高新区、服务业发展区,还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生产都马不停蹄:在中国长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内,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园区正逐渐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同样的时间,璧山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GPU项目也已投产,总投资达到40亿元的这里,致力于实现新一代GPU大规模产业化,为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注入强劲动力……重大高新产业项目一一加速落地,蕴含着未来璧山的发展潜力。
含“金”量,含“新”量项目接连落地,更得益于该区持续加大创新支持力度,营造创新生态的吸引。
如今,璧山围绕平台、资金、人才、机制体制等系列创新关键要素,推动实施了以全成长过程支持为目标,产业发展、创新推动、要素保障等为一体的生态体系。
据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将创新资源集成发力,该区规划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专精特新”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积极推进“一区多园”的建设。同时优化中新(重庆)科技城建设,布局形成中新科技创新组团、中新产教融合产业组团、中新数字经济产业组团、中新生命健康产业组团、重庆东盟合作中心“五大组团”,为企业引进落地夯实根基。
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种种措施接连实施也让这里创新创业环境为之一新。
如该区出台了《璧山区科技创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鼓励支持在科技工作中创新试错,营造积极履职、敢于担当、勇于突破的创新氛围。政策方面,修订完善了《璧山区鼓励科技创新二十五条政策》,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创新奖补力度;如深化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落实“人才十条”,推行重点领域人才“订单式”培育,用活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八大资金池”,加强申报辅导服务,推广使用科技创新服务券,发动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对其开展针对性培育辅导,解决了企业发展难题。
今年以来,璧山已累计实现新签约引进清研理工、昇印光电等项目103个、合同金额571亿元。
构建最优创新平台 靶向“提能升级” 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重庆宸硕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凌云就是其中成功一例。2021年8月,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的支持下,王凌云联合硅谷海归管理专家钟鸣共同创立了重庆宸硕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借助研究院之力,王凌云和他的团队通过2年多发展,已带着MEMS传感器及测控相关技术成果走向成熟的市场化,累计取得了2300多万元的意向订单。
事实上,上述案例的出现不是特例。如何转动创新驱动“金钥匙”,其实璧山早已给出答案: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通过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据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四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求,该区重点发展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成果转移转化类、生成产业集群类、产品迭代升级类四种独立法人研究院,探索打造了“研究院+产业园+基金”的康佳研究院,“总部基地+研究院+产业园”的比亚迪研究院等模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耦合,构建起一张充满活力的创新版图。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研究院公司55家,集聚科研人员600余人,科研仪器设备原值达到1.2亿元,建立市级研发平台的有20家、占比36.36%,累计达到47个、占市级研发平台总量的25.85%。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成功累计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00余件,孵化落地53家高科技企业,建成西南地区首个电子产品研发中试共享基地;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已完成1619项全球专利提案,成功研发P0.375全球首个玻璃基板上最小间距的Micro LED显示屏等多项行业领先成果;与比亚迪共同打造的全球首条无人驾驶轨道交通“云巴”在璧诞生,“刀片电池”实现量产,“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被评为年度七项“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之一……全区研究院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
激发最强创新活力 着力“强筋壮骨” 创新主体落地生金
创新的基因来源于生态,借平台壮大,更根植于企业发展。
位于璧山高新区的重庆大江动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最有发言权。作为一家本土传统发动机企业,大江动力如今早已迎来新变化。现有重庆、越南两大制造基地,深圳、宁波、重庆三大研发中心,靠着技术创新其产品业务实现了户外园林产品、发电设备、清洗及清洁设备、新能源储能等智能终端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的全覆盖,公司外贸占比更达到90%,已成长为一家国际化、外向型、行业领先企业。
大江动力的发展仅是璧山市场主体创新的案例之一。翻开璧山科创工作的进程,总有一些关键词频频出现:深化科技型企业服务,引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专精特新”企业等培育计划,建立区领导联系“明日之星”企业制度……不难发现,这里正努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璧山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企业对市场感知最敏锐,创新愿望最强烈,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据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近年来,璧山正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坚持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力,打好“孵化、培育、引进、壮大”组合拳,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起科技企业全周期梯次引育体系。
制定出台了《璧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到2027年实现双倍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700家、3200家,制定15条重点任务和6项保障措施,落实责任单位,建立形成区级统筹、部门参与、园区镇街实施的工作合力,确保闭环落实“双倍增”目标任务。
同时,还推广实行“揭榜挂帅”“包干制”等机制,引导企业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突破半导体、新型显示、先进算力等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扶持“明日之星”企业成长壮大,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综合实力……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科技型企业1903家。
张亚飞 龙搏 马建保 图/曾清龙
链接》》
龙头引领,越长越高
围绕全市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璧山深入实施“千亿集群、百亿链主、亿元规上、万家创新”四大产业培育工程,支持比亚迪、中国长安、青山、红宇、龙润、蓝黛等骨干企业成长为“百亿链主”企业,持续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培育一批“亿元规上”核心配套企业,强化创新引领,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
今年以来,璧山区已实现新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共25个,累计达73个,已培育500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1个、重庆市制造业百强民企4家、10亿级企业1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