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班学员进行博士生预答辩。(西南政法大学供图) |
“祝贺大家成为‘西政之士’,希望大家继续秉持西政精神,搭建起东盟国家与中国法治事业沟通交流的桥梁。”11月2日上午,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毓才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的2019届—2023届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授位仪式上,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为17名来自柬埔寨、缅甸等国的博士生授位拨穗,并送上深情祝福。
走到校长身边,柬埔寨王国皇家法律经济大学国际关系处处长高远山心情格外激动。作为该校派出的第一位来中国深造的教师,在重庆的这段求学经历令他终生难忘。
为何选择重庆
2016年,西南政法大学创办全国首个“一带一路”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并设立全球首个“订单式”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高远山正是首批13名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学员之一。
“来重庆之前,我还有很多选择,比如在韩国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去美国再修一个法学硕士学位接着读博士。”高远山说,此前他已在韩国拿到国际法学硕士学位,在韩国继续读博是顺理成章,来中国读书并不是首选。
然而,有一次,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张晓君带队到柬埔寨王国皇家法律经济大学作了一次演讲,提到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高远山动心了。
“那时,共建‘一带一路’已开启,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越来越活跃。我们了解到,柬埔寨等东盟国家迫切需要一些适应对外开放、服务企业、政府和司法的高端法治人才。”张晓君回忆,2016年,首个与柬埔寨司法部合作的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应运而生。
张晓君解释,中国一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是2010年经中国法学会批准,整合中国和东盟法律资源,依托西南政法大学设立的专门从事中国—东盟法律研究和咨询的机构。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由中国一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策划组织,旨在根据东盟国家法治人才需求,与东盟国家法律法学组织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设计完善的培养体系和针对性强的培养项目,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法治建设需要。
“在设立之初,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东盟高端法治人才博士班项目’,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张晓君称,这是当时国内首个针对东盟国家部委和高校组织的高级官员学位班。
虽然是面向东盟十国,但也并不是人人都可申请该项目。“我们的学员,需要由柬埔寨司法部、缅甸联邦最高检察院、印度尼西亚最高法院等东盟国家的政府部门、司法部门、立法部门、高校或全国性、区域性的法律(法学)组织遴选推荐学员。”张晓君说。
能够到中国知名的政法高校,跟着一流的法学教授学习,这样的机会一下就打动了高远山。他向学校提出申请,顺利通过推荐考核后,前往重庆攻读博士。他也成为柬埔寨王国皇家法律经济大学首位来到西南政法大学参加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学习的人。
学习方式十分“接地气”
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的学员们如何开展学习?项目官员李冬梅介绍,根据安排,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高远山和其他学员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沟通,完成安排的相关学业任务。此外,每一学年,这些学生还必须以“全脱产”的方式,来到西南政法大学进行两次各为期近两个月的学习。
西政校园里,参与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里学习的学员们在一个“特别的班级”里:课程从早上9点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除了理论学习,还有一些考察活动。用高远山的话说,每一学期在重庆近两个月的学习时间,过得格外充实。
“首先,给这个班授课的教授都是从全校各个学院遴选出来的,代表了学校的最高水平。”西南政法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建文介绍,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不仅开发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相关课程,老师们还经常带着学员走访重庆的知名律所、公检法机关,让他们以“接地气”的方式学习中国法治建设的经验。
有一次,学员们被安排到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进行参观访问,这个经历给高远山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远山回忆,当天,他们来到法院门口,被一辆可移动、可拆分的“活动式”法庭吸引。该法庭利用5G移动物联、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域立案、全域送达、远程审判等跨行政区划诉讼服务,可以现场为群众以案释法、以宣普法、以询讲法,被老百姓称为“家门口的法院”。
“柬埔寨也有不少乡村,但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车载法庭,可以直接开到乡村去开庭、普法。”真切感受车载便民法庭的便捷和智能化后,高远山不禁感叹,在法治为民的便民、科技、专业上,还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借鉴的地方。
打造系列开放型法律智库和有区域影响力的法律研究机构
不仅仅是高远山对重庆这段留学经历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在当天的学位授予仪式上,柬埔寨司法部常务国务秘书占索斯威也感慨万分。
“选择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放弃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的博士学位项目,一方面是因为我有一部分中国血统,更重要的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这些年来,中国和柬埔寨双方的合作和交流机会越来越多,我们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并从中找到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占索斯威的发言,道出了学员们的心声。
“不仅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法治人才,作为中国法学会中国一东盟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还在东盟国家打造了一系列开放型法律智库和有区域影响力的法律研究机构。”张晓君举例称,如与柬埔寨司法部共建商事调解中心,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老挝等国法律法学组织共建一批法律咨询中心,在此基础上,还建成了全球首个“一带一路”(东盟)法律数据库及查明服务平台。
“这些机构和平台将为市场主体、律师事务所、司法部门等社会各界提供域外法律查询服务,协助调解商贸纠纷,破解法律适用难题。”张晓君说,未来,研究中心将继续深化与东盟国家法律法学界的合作,开展互访、课题研究、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培训等,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法律法学组织的合作交流,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自2016年启动以来,经由柬埔寨司法部、缅甸联邦最高检察院、印度尼西亚最高法院等政府部门、司法部门、高校或全国性、区域性的法律(法学)组织推荐,先后有60多位东盟国家高端法治人才来到西南政法大学攻读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博士学位。目前已有柬埔寨、缅甸、印尼、老挝等东盟国家的近30位学员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