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城口县体育馆成为一片红色的海洋——“纪念红军挥师城口90周年座谈会”在这里举行。
红军亲属代表、党史研究史专家、兄弟市县代表、青少年代表,在这里畅谈城口红色历史,感受近年来城口的变化,憧憬革命老区携手发展的未来,表达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顾问龚兢业:
“人民好坐江山”标语彰显初心
龚兢业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20余年,多次到城口实地调研,对城口红色历史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城口具有革命历程独特、红色基因叠加、红色文化厚重等独特魅力。
“城口是开创根据地的‘红色路标’,是捍卫根据地的‘铁血关口’,彰显了根据地的‘江山情怀’,也是传承苏区精神的‘时代典范’。”龚兢业表示,1929年,“城万红军”在城口、万源一带出现,为后来红军入川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934年6月,由王维舟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摆出“打下夔巫”的攻势,打乱了刘湘原定的六路“围剿”部署,确保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安全,为中央红军以及红二、六军团入川北上成功作出了贡献;红军各个部队阐明主张,赢得群众拥护,刻在城口巴山镇火山坡上的“人民好坐江山”的标语,彰显了红军奋战的初心。
龚兢业动情地回忆,为中国革命的大局和整个形势,当时总人口仅仅5.7万人的城口县,参加武装斗争和苏区地方工作的就有5000多人,470多人牺牲在长征途中。如今,城口成为传承川陕苏区红军精神的时代典范,很好地保护红军遗址遗迹,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幸福密码”。
红军亲属代表、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会长李洋:
“为城口‘十变’点赞”
时隔十年,李洋再次踏上城口的土地。李洋祖辈、父辈共9人参加红军,参加长征,其父李中权在开国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最让我感动和欣慰的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血脉,已经成为城口建功新时代的动力源泉。”李洋在回忆自己父辈及革命先辈在城口战斗的历史后,以切身体会谈起了十年间城口的“十变”。
一变,天堑变通途,如今从下飞机到城口县城只需一个多小时,父辈当年走过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如今已变成大道;二变,旧貌变新颜,如今的城口县城高楼耸立、商铺林立、环境靓丽;三变,土房变楼房,乡村小洋房、独栋楼矗立在道路两旁;四变,贫困变振兴,十年前的城口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在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五变,矿山变青山,黑黑的矿山、高高的烟囱已不见了,城口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六变,山区变景区,原来偏僻的乡村,如今成了纳凉康养的旅游地;七变,土产变特产,城口老腊肉、核桃油等,由城口走向全国甚至远销海外;八变,孤守变携手,城口与毗邻区县携手共建示范区,推进高质量发展;九变,无人问津变人人向往,过去县外的人不愿来,现在有更多人才愿意留在城口、建设城口;十变,愁容变笑容,现在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也正是我们父辈舍生忘死、终其一生的追求。
“变的是社会面貌,不变的是红色初心!”发言最后,李洋提高音量,迎来热烈掌声。
巴中市政协副主席邱成平:
“共聚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合力”
“川陕苏区山水相连、文化相依、情感相融;川陕渝三省市情同手足、一脉相承。”邱成平说,巴中愿意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各市县共谋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新思路、共商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共聚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合力。
邱成平讲述了巴中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缘份”。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自巴中市通江县两河口镇入川,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如今,“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四方面军军训词,也成为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
目前,巴中正联合我市与陕西省共同打造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共同建设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相关规划及巴中市试点方案已编制完成,正报上级审核。
邱成平说,城口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秦巴、巴渝文化的重要传承区域。此次城口县举办红军挥师城口90周年纪念活动、牵头成立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旅发展联盟,是整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的有力探索,也是推动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巴中愿与川陕革命老区各市县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开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青少年代表、城口中学学生胡佳乐:
“把青春理想刻在红色大地上”
“我骄傲,我生在红色沃土;我骄傲,我是红色传人!”胡佳乐在纪念红军挥师城口9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胡佳乐动情地说,要传承革命先辈“不屈不挠、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做理想远大的少年;要传承革命先辈“同甘共苦、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做友爱互助的少年;传承革命先辈“敢于拼搏、智勇双全”的斗争精神,做勇敢智慧的少年;传承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为民精神,做担当有为的少年。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胡佳乐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