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展“十万家庭爱动物”自然之旅公益活动 |
|
大熊猫宝宝“庆百天”活动 |
1955年,重庆动物园开园与市民朋友相见,珍稀野生动物的展示无疑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转眼时光过去了近70年,昔日记忆里的重庆动物园早已成为重庆乃至四川、湖北、贵州等周边几省市不少人儿时的美好情怀。
近年来,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重庆动物园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推进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聚力打造建设出独具重庆辨识度的现代化城市动物园,让老园区焕发新生机,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观游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熊猫新馆已于国庆佳节与市民朋友见面
最近,重庆动物园可谓是火热异常,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平日里动物园外就排起长队,甚至成为热搜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这一切都源于重庆动物园的品质升级和对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精细化管养。作为动物明星,大熊猫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和萌化人心的魅力,就是妥妥的动物明星,不仅带动了“动物园游”的热潮,就连远道而来的游客也纷纷前往重庆动物园,只为一睹这些惹人喜爱的国宝。重庆动物园已经成为重庆近期热门旅游胜地。
重庆动物园坐落于九龙坡区杨家坪,由西区公园衍化发展而来,为国家重点公园、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园内常年展出动物240多种、4000余只,是集科普宣传、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和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动物园。
园区如同一座山水园林,熊猫馆、金鱼馆、鸟语林等依次坐落其间,漫步其中,仿佛在与野生动物、自然沟通,给心灵一片宁静。
“每次都很喜欢带小孩来,重庆动物园动物物种丰富,特别是大熊猫太有意思了,能近距离看到大熊猫的动作。”市民李女士对重庆动物园赞不绝口。
近年来,立足推进现代化城市动物园建设,打造西部地区特色动物中心,重庆动物园正在基础设施方面持续发力。
“我们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园林规划院、市城市管理局相关处室编制了《重庆市动物园总体规划方案修编(2020-2035)》,针对土地利用、展区布局、设施情况、道路体系、建筑及绿化等方面分析了园区现状及存在问题,探寻园区优化和发展潜力。”重庆动物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重庆动物园立足实际先后完成了鸟语林、企鹅馆、金丝猴馆、综合兽馆等动物展区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去年启动的熊猫馆改扩建项目已在9月底完工,中秋国庆佳节期间与市民朋友见面。
截至目前,重庆动物园已拥有各类动物场馆、笼舍200余个,动物宜居、管理便捷、参观效果良好的动物场馆正日益成型;同时,引进和推广动物环境丰容与行为训练新技术,先后完成了熊猫馆、环尾狐猴馆、两爬馆、火烈鸟馆,及金猫、云豹、马来熊等动物笼舍丰容工作300余项,将野外原生环境浓缩到动物园展示笼舍中,不仅改善了动物生存条件,增加其行为多样性,也让游客看到了动物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缩影。
同时,多项便民服务设施加速完善,改造升级后的智慧门禁系统、多渠道的购票方式、20余处便民商业网点、200余辆共享儿童推车、免费轮椅、“熊猫”请你喝杯水免费直饮水点、7个改造升级后的免费公厕、改造后的便民步道、增设的220把休闲座椅、84个智能寄存柜等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各个阶层游客需求,让慕名前来的游客“宾至如归”。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打造“国家级西南地区特色动物中心”
当今世界,动物园已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城市品位的象征。它集野生动物综合保护、科学研究、公众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是生物多样性的示范场所,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而随着现代动物园的理念、内涵、要求,仍在不断发展和提高,打造“国家级西南地区特色动物中心”正是当前形势下对重庆动物园园区发展的深入思考。
近年来,重庆动物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行动指南,认真履行和贯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要求,紧跟时代步伐,紧盯“特色动物中心”目标,进一步转变思想理念,将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破题,不断巩固和发展优势动物种群等,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重庆动物园先后突破了大熊猫配种难、大熊猫人工辅助育幼、小熊猫幼崽成活率低和鸟类人工孵化育雏等难题,实现了双胞胎大熊猫、三胞胎小熊猫、黑熊、双角犀鸟、球蟒等动物的首次成功繁育,繁殖动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园内常年展出珍稀动物240多种、4000余只,珍稀野生动物繁殖成活率达85%以上,并逐渐形成了大熊猫、小熊猫、大红鹳等优势动物种群。
特别是在繁育园区优势珍稀动物大熊猫方面,在重庆动物圈专家团队研究保护下,近年来,成功繁育大熊猫10胎16只,现有大熊猫22只,是全球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城市动物园。
而在重庆本地特色动物优势种群小熊猫,现年均繁育成活15只以上,种群保有量达50—60只。鸟类和两爬动物种群方面。先后突破大红鹳人工孵化育雏技术,双角犀鸟、灰鹤、蓑羽鹤的首次成功繁育等;通过亲鸟自然孵化与人工孵化育雏相结合,大红鹳年繁育15只以上,种群保有量60—70只。2020年,着手开展两爬动物的配对和繁殖工作,2021年首次成功突破球蟒的人工孵化育雏,2022年成功繁育18条,现有球蟒40余条。北白颊长臂猿、黑叶猴、环尾狐猴、大羚羊等动物种群也在逐步扩大。
“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强化珍稀野生动物繁殖保护力度,持续加强野生动物综合保护科学研究,深入推进动物科研与创新,不断提高动物福利,持续巩固和发展现有优势动物种群,重点突出西南地区特色动物种群建设。”重庆动物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泛开展合作交流
合作互利,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7月11日,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珍稀野生动物物种保护,重庆动物园与成都动物园在成都市签订《共同打造国家级西南地区特色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明确成渝两地动物园将利用各自在野生动物资源、饲养繁育、疫病防控、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成立西南地区特色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开展野生动物繁育合作、交流研究及科研保护,包括但不限于金丝猴、黑叶猴、长臂猿、亚洲象、小熊猫、金钱豹等西南特色珍稀野生动物。
这是重庆动物园对外交流合作的又一次突破。加强对外交流,将进一步促进更多种类动物的合作繁殖,共同提高动物园在城市中的影响力,在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多年来,作为中国动物园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的重庆动物园积极同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动物园保持着交流合作。
重庆动物园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名贵珍稀动物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展出。与加拿大多伦多动物园签署意见书,建立姐妹动物园关系,进行动植物、科学技术信息、科技设备的交换,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科学研究、动物行为和繁殖的研究;分别与美国西雅图市森林公园动物园、西雅图友好代表团签订《动物交流计划协议书》和《合作意向书》,进行动物交换、科学研究等合作。
“去年以来,我们与成都动物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先后完成川金丝猴、长颈鹿、猩猩、大红鹳和双角犀鸟等10余种动物的合作交流;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展大熊猫合作繁育研究,成果显著;与西华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西南大学合作,在我园成立了教育实践基地;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动物园开展合作,实现了小熊猫、白眉长臂猿、马来熊等动物交流。”重庆动物园管理处主要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在下一步工作中,重庆动物园将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积极畅通合作桥梁,拓宽合作领域,进一步强化对外合作交流,力争高效实现资源、成果共享,实现珍稀动物和科研人才、技术力量双向走出去、引进来,达到合作双赢目标。
贺娜 姚兰 图片由重庆动物园提供